練習X陪伴小孩走過情緒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家也有哭整路的小孩嗎?
嗯,這張有點像了......
就是那種一不順心,一路哭回家的狀況。在要出手(按鈴)的一瞬間,有人先按了下車鈴。小孩很不能接受。
轉移注意力、安慰,或許都是方法。但我沒有採用。我只是聽她大聲哭泣,一邊附和著,一邊走回家。因為只有我跟孩子,不用在意旁人(同行者)的眼光,只要好好哭就好。
我像旁白一樣翻譯著她的哭聲,例如「我為什麼沒有按到」、「為什麼有人先按了鈴」、「我好難過」等等,在適當的時機。像受到鼓勵,她繼續哭。中間默默遞上水,好讓她能順利地繼續哭。
哭著走過馬路,上了樓梯,進入家門。在漆黑的室內,她不開燈的繼續哭,開始說「為什麼我總是按不到」、「為什麼我從來沒按過」,很傷心而挫折。我默默開了燈,說「沒有喔!妳有按過。」
燈亮了,哭聲漸漸停止。她像沒事人一樣開始說話,說要吃水果。
一切如常。沒有安慰與爆氣,沒有困窘與催促。就是好好哭泣。我知道有些別離的情緒、挫折,需要趁機發洩。
我們一起享用從姊姊家帶回的醋飲,聊著天。小孩溫柔的邀請我吃些(她的)果凍。
很有餘裕的做彼此的事。
附註:
過去的我,也許還是會想著安撫與說教。但那些被快速停止的情緒,其實沒有過去。只是那些安撫方式,是我們被養成與對待的方式。在陪伴中,不摻入自己的情緒,只是靜默的守護,讓對方好好哀悼做不到的情緒,是需要練習的事。可是當我也被好好的對待(例如盡情哭一場後),默默的也能這樣對待小孩了。也許,我不總是用這個方法,但又多了一個方法。
有點像你陪伴失戀的朋友,會有些心法......
判斷小孩情緒轉換的用詞,是她在一路的哭泣後,突然轉用「總是」與「從來」兩個詞彙。我在讀書會裡的分享有提過,人們使用一些特定詞彙,暗示自己正沉湎在過去的狀態。也就是這個時機點,我才決定提醒她,並不總是如此。就像開關切換一樣,她瞬間跳回「現在」,一個美好的家。
這幾年,市面上不斷有療癒系的作品大賣。提醒過去因為生存緊張或沒有足夠方法,無法好好陪伴孩子的窘況。所謂跳回「內在小孩」,有點像是上文所說的狀況。但我慢慢體認成人先自我轉化(技巧與心態),比較有能力「陪伴」小孩。例如「不會催促小孩趕快停止哭泣,否則就會……」一類的說詞。
在一層一層的練習中,我們學著找出方法。
時間學苑是一個引導大眾進行「經濟思辨」的教育品牌,期待透過跳脫學院的經濟學理論,帶領大家思辨生活裡的經濟議題,也讓大眾認識「生活經濟學」的運作,成為培養個人金融素養之底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會議中,朋友來電,只好待會聯絡。會議結束後,我回撥了電話,了解他面對的狀況。原來是身為活動主辦人的他,在跟其他家長討論事情時,一旁的小孩玩著玩著,其中一個最年幼的孩子突然大哭起來。  朋友簡單了解情況後,安撫了在哭的孩子。事情看似過去,但事件主角的家長卻感到受傷。進一步了解事情始末,大概是孩子們說好
我看過許多教養與教育文。有些家長往往能對孩子很好,卻轉身抱怨父母。有些人照顧父母,卻轉身向朋友抱怨。有些人充滿愛,卻偶爾會對伴侶、手足與孩子爆炸。  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我也會這樣?我尤其不能理解,
近期的書市主流是認知情緒,我的blog也有個「寶寶情緒詞指認」的類目。但坊間同時有另一種思考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一直在想這中間的關係是什麼? 向左走?向右走?不是這樣吧?! 先說坊間有些情緒繪
為了開啟孩子們對寫作的不同認知,今天嘗試由說故事與聽故事來切入。我跟大家說了一個求學時候的故事,先鋪陳升學壓力下的背景,慢慢的把細節放入。孩子們在聆聽時,不自覺的加入敘事,講述許多他們從親友處聽來的故
認識學思達已經兩年,因為忙著手邊的實驗教育,從沒有實際觀課的經驗。上網爬了文章、看了影片,也潛水在學思達的社團裡,默默吸收著養分。等到終於鼓起勇氣,決定去觀輝誠老師的課,結果……(就沒機會了XD)成全
  老梅的街道狹窄,我們驅車在巷中繞了一回。是,我們沒走錯(雖然小小迷路……)。這Google map上有地標,卻沒有詳細地址的Ipower就在這裡。 我在實驗教育師訓裡遇見了一個大男孩宇倫,也聽了幾
會議中,朋友來電,只好待會聯絡。會議結束後,我回撥了電話,了解他面對的狀況。原來是身為活動主辦人的他,在跟其他家長討論事情時,一旁的小孩玩著玩著,其中一個最年幼的孩子突然大哭起來。  朋友簡單了解情況後,安撫了在哭的孩子。事情看似過去,但事件主角的家長卻感到受傷。進一步了解事情始末,大概是孩子們說好
我看過許多教養與教育文。有些家長往往能對孩子很好,卻轉身抱怨父母。有些人照顧父母,卻轉身向朋友抱怨。有些人充滿愛,卻偶爾會對伴侶、手足與孩子爆炸。  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我也會這樣?我尤其不能理解,
近期的書市主流是認知情緒,我的blog也有個「寶寶情緒詞指認」的類目。但坊間同時有另一種思考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一直在想這中間的關係是什麼? 向左走?向右走?不是這樣吧?! 先說坊間有些情緒繪
為了開啟孩子們對寫作的不同認知,今天嘗試由說故事與聽故事來切入。我跟大家說了一個求學時候的故事,先鋪陳升學壓力下的背景,慢慢的把細節放入。孩子們在聆聽時,不自覺的加入敘事,講述許多他們從親友處聽來的故
認識學思達已經兩年,因為忙著手邊的實驗教育,從沒有實際觀課的經驗。上網爬了文章、看了影片,也潛水在學思達的社團裡,默默吸收著養分。等到終於鼓起勇氣,決定去觀輝誠老師的課,結果……(就沒機會了XD)成全
  老梅的街道狹窄,我們驅車在巷中繞了一回。是,我們沒走錯(雖然小小迷路……)。這Google map上有地標,卻沒有詳細地址的Ipower就在這裡。 我在實驗教育師訓裡遇見了一個大男孩宇倫,也聽了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每週一句系列 前些天,早上7點 我聽見燁用極度挫折且痛苦的哭聲: 「嗚~~爸、比、我沒有圍兜可以穿了…嗚…啊…」 正在浴室梳洗的爸比安穩地回:『你有仔細找了嗎?』 「我找不到」 『那你找了哪裡了?主臥那堆衣服裡有嗎?』 「我沒看到」 『你有找嗎?』 「嗚…啊…」燁哭著衝出浴室,跑到主臥 看來是沒找
Thumbnail
人類過於注重負面經驗而忽視正面經驗 生物人類學家指出,人會反覆思考負面事情。例如,相信大家都對以下的情境不會感到陌生,自己明明做對了十件事,卻沒有得到上司的讚賞。做錯了一件事,卻被他記在心中,印象分大打折扣。這是由於人類演化時,需要大腦更清楚記住負面經驗,以提醒我們未來要避免這些經驗。例如,差點
Thumbnail
讀書會。閱讀 前言:今天帶「少年讀書會」之「少年讀紅樓夢」,讀到賈寶玉騙林黛玉的故事,作者封為「一流的瞎掰功夫」。想給孩子練習寫作,說一下「一個瞎掰故事」。要給國小孩子寫故事之前,我都會先寫一則分享,昨夜快筆寫了這一則。精髓是:有的是真,有的是假,才是厲害瞎掰。 非洲小孩 故事開始 . 達達,我兒子
Thumbnail
Cats are here to accompany us to learn unconditional love 警語:本文標題與內容所有文字及圖片,禁止轉載、複製。請勿分享。 僅給憑著彼此自身實力相遇的有緣的人XD
Thumbnail
分離從來就不是一個容易的課題 但身為大人的我們也明白 成長不得不面臨無數次的轉骨與疼痛 練習一個人 練習在一起 最後練習說再見 人生 不就是這三個cycle的反覆 既然連我們都還無法洗練地處理這幾個課題 就別說什麼久了就會習慣了這種大人話
Thumbnail
今年 31 歲的香港智樂在催生出香港第一座共融遊戲場前,長期在做 #遊戲面向 的「親職教育」,根據多位知名兒童發展成長理論,配合遊戲工作 (playwork) 中「兒童為本 (children-centred)」遊戲概念⋯⋯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每週一句系列 前些天,早上7點 我聽見燁用極度挫折且痛苦的哭聲: 「嗚~~爸、比、我沒有圍兜可以穿了…嗚…啊…」 正在浴室梳洗的爸比安穩地回:『你有仔細找了嗎?』 「我找不到」 『那你找了哪裡了?主臥那堆衣服裡有嗎?』 「我沒看到」 『你有找嗎?』 「嗚…啊…」燁哭著衝出浴室,跑到主臥 看來是沒找
Thumbnail
人類過於注重負面經驗而忽視正面經驗 生物人類學家指出,人會反覆思考負面事情。例如,相信大家都對以下的情境不會感到陌生,自己明明做對了十件事,卻沒有得到上司的讚賞。做錯了一件事,卻被他記在心中,印象分大打折扣。這是由於人類演化時,需要大腦更清楚記住負面經驗,以提醒我們未來要避免這些經驗。例如,差點
Thumbnail
讀書會。閱讀 前言:今天帶「少年讀書會」之「少年讀紅樓夢」,讀到賈寶玉騙林黛玉的故事,作者封為「一流的瞎掰功夫」。想給孩子練習寫作,說一下「一個瞎掰故事」。要給國小孩子寫故事之前,我都會先寫一則分享,昨夜快筆寫了這一則。精髓是:有的是真,有的是假,才是厲害瞎掰。 非洲小孩 故事開始 . 達達,我兒子
Thumbnail
Cats are here to accompany us to learn unconditional love 警語:本文標題與內容所有文字及圖片,禁止轉載、複製。請勿分享。 僅給憑著彼此自身實力相遇的有緣的人XD
Thumbnail
分離從來就不是一個容易的課題 但身為大人的我們也明白 成長不得不面臨無數次的轉骨與疼痛 練習一個人 練習在一起 最後練習說再見 人生 不就是這三個cycle的反覆 既然連我們都還無法洗練地處理這幾個課題 就別說什麼久了就會習慣了這種大人話
Thumbnail
今年 31 歲的香港智樂在催生出香港第一座共融遊戲場前,長期在做 #遊戲面向 的「親職教育」,根據多位知名兒童發展成長理論,配合遊戲工作 (playwork) 中「兒童為本 (children-centred)」遊戲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