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Fathom Events舉辦的經典電影重映活動中,有這麼兩部電影將在秋季於全美影院重映,今年各是這兩部電影初次登上大銀幕的45周年及25周年,它們長期佔據著IMDb史上最佳電影名單中的前三名,分別是《教父2》及本篇所要談論的主角—《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台灣翻譯叫刺激1995,真夠莫名其妙的......),是講述一名銀行家安迪(提姆・羅賓斯飾),被誣陷謀殺妻子與妻子的情人,法院判處無期徒刑,進入肖申克監獄服刑的故事。電影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小說《麗塔海華絲與肖申克監獄的救贖》,以瑞德(摩根・費里曼飾)這位待在肖申克監獄超過20年的受刑人,用第三人稱的角度,敘述著安迪進入獄中的種種生活。
電影只用了8分鐘便將主要角色介紹給觀眾,一開始先以
蒙太奇手法帶我們快速理解安迪入獄的原因,在這裡我們看到留下了一個伏筆,為電影一開始就帶了些許懸疑感,究竟安迪有沒有殺了他的妻子和隔壁老王呢?儘管他口口聲聲說著無辜,並且陳述了他認為的事實,但檢察官透過證據來合理質疑,而同時安迪也沒有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清白,要放走殺人嫌疑犯嗎?還是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呢?在司法的天平上正義是否能夠得到伸張?這一幕顯示了美國
治亂世用重典的司法體制,隨後便在法官的法槌敲擊聲下閉庭(雖然審判程序與美國司法制度有出入,但那不是重點)。之後又用3分鐘快速的帶出瑞德這個人,並開始用瑞德的旁白角度敘事,跟一般人一樣,瑞德對安迪也有先入為主的印象,甚至在打賭中以大賭注來賭安迪會第一個哭,還很有趣的說了一句「Who's going to proof me wrong?」,整部電影利用這樣第三人稱的方式再次增加了安迪的神秘性,導演在劇本上忠於
原作,所以很多地方單看是意義不明,實際上是與原作連結,像是瑞德的名字在原作中就跟他的外表一樣,是一頭紅髮的愛爾蘭人,不過電影卻是摩根費里曼來飾演,於是當安迪問瑞德名字是怎麼來的,他開玩笑地說「Maybe it's because I'm Irish.」帶過這個與原著不符的地方,也是挺有趣的。
監獄次文化
當你踩進囚房,鐵門關上,那一刻你所熟悉的一切都離你而去,整個世界就只剩下你和無止盡的時間。
《肖申克的救贖》用了一次次的事件層層堆疊,帶出戲劇張力,也讓我們看到了圍牆背後有著什麼樣的世界,那是個我們完全陌生的世界。在監獄裡有著形形色色的人,有人天真地像個傻子,有人能幫你弄到各種東西,也有人會為了發洩性慾而找上你,有些人原本並不是這樣的,而是監獄改變了他們,由於單調又沒有自由的生活,人會開始自己找樂趣,替自己打造點舒服的環境,也就產生了許多的文化,有當過兵的人肯定感同身受,營區往往被比喻成監獄,同樣都是一群人被關在一個地方,有著課表要按表操課,有長官要聽令行事,我們都沒有自由,也因為過度健康的生活,若是沒有一點樂趣,在裡頭的日子實在很難熬,所以會做出很多荒謬的行為回憶起那些胡鬧的趣事,大概真的講不完,不過要我回去再當一次,我真的不要,看著身邊的朋友畢業後開始要當兵了,我也只能祝福他們,然後偷笑一下了(扯遠了)。
體制化
電影中藉由一個年輕時入獄,已經服刑50年的角色──老布,來帶出這個議題,老布是個圖書館管理員,是監獄裡最資深的受刑人,電影中沒有交代他如何得到這份工作,我猜可能是因為他讀過一點書吧,在我爺爺那個時代能讀到小學就算是有學識的人了,至少看得懂字嘛,而老布的工作很輕鬆,整理一下書,每晚推車問有沒有人要看書,偶爾幫忙送點貨物,也因此受到其他獄友的尊敬與愛戴。這樣的老布卻在收到假釋通過的消息後,激動地打算用傷害獄友的方式來待在監獄裡,為什麼?
「這些圍牆很有趣,一開始你恨它們,接著你適應了它們,時間久了,你開始離不開它們」──瑞德
監獄的封閉性使它與外界隔絕,在其內部形成另一個社會,關於監獄建築性質的些許討論,可以參照我的另一篇
《何謂正義》,老布在這個社會上是個有頭有臉的人,他在監獄裡度過了一半以上的人生,替自己打造了這樣舒適的環境,為自己爭取到了另一種意義的「自由」,然而習慣是很可怕的,在另一個社會中,他只是個假釋犯,無依無靠無財產,可能還會被異樣眼光看待,老布在獲得假釋後,可以從他在公車上緊握欄杆的雙手與眼神看到他的徬徨與不安,而路上到處奔馳的汽車讓他嚇了一跳,忙碌的世界讓他不知所措,儘管有著政府替他準備的工作和住處,老布仍然不喜歡這個「社會」,時常作惡夢,而他也沒能力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了,於是最後選擇離開,not to stay。
現代犯罪矯正理論中,監獄應要有教化、矯正受刑人的功能,換句話說,就是把受刑人當作無法適應社會的野蠻人,送進一個機構中改造成適應社會的正常人,但是長時間待在一個封閉的地方真的能夠適應社會嗎?或著我們可以反過來想,他的社會是我們的社會嗎?再講下去就講不完了,對監獄相關議題有興趣的人,可以關注我的畢設週記系列,我希望我可以把這些議題好好地整理出來,一想到我們與惡的那篇會講到死刑議題就頭痛啊。
拉回劇情中,在老布出獄同時,他將自己養的烏鴉──傑克放生了,電影中雖然沒有交代出這隻烏鴉的後續,但是原作中傑克其實是一個叫波頓的人養的鴿子,也是在主人出獄時被放生,不過最後則是飛回監獄,死在了操場上,傑克,也被體制化了,在它的社會中適應不良。
自由與希望
電影直到一個小時後,才開始進入主軸,我想這是為了讓我們先熟悉角色和這個監獄,由於是大部分人不曾踏進過的地方,所以需要多加著墨,但又利用很多的小事件來描繪,使觀眾不會感到無聊,反而像連續劇一樣想要繼續看下去。在老布自殺後的某天,安迪長期抗戰(每周寫一封信給議員)的努力得到回報,讓議員投降而對圖書館資助200塊附贈州立圖書館的舊書和日常用品,想要打發他,要安迪別再寄信了,沒想到安迪卻要開始一週兩封,實在夠反骨的,也許是嘗到些成功的滋味,促使安迪利用監獄管理員信任他放他一人在管理室整理書籍的時候,將翻到的歌劇唱片裡用廣播放到監獄的每個角落,儘管之後典獄長在門外大吼叫他關掉,他卻邊用很頑皮的笑容邊調大音量(這幕真的很棒),美妙的音樂像一隻美麗的小鳥,飛進這灰暗的鳥籠,讓圍牆都消失了,在這一刻,安迪自由了,瑞德自由了,肖申克的每個囚犯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電影利用這幕想要傳達,儘管現實對我們不友善,如同桎梏般侷限著我們,但它無法限制我們的心靈,只要我們想要,音樂便會流竄在我們的腦中,那是任何力量都奪不走的,讓我想到高中玩社團的時候,在台上表演的我忘卻了所有煩心的事,將身心都交給了音樂,在那刻我也自由了,而對瑞德來說,自由與希望的象徵便是口琴,但在被體制化之後,口琴只是不需要的東西,希望就像毒品一樣危險,在體制化的圍牆中只要嘗到一點,就會使人瘋狂,瑞德在這說的最後一句話也很有玩味,「你最好習慣這個想法」,瑞德在經歷了兩次假釋失敗(隨後迎來了第三次,也可以看到他的說詞都一樣),在看似無望的假釋制度以及遙遙無期的刑期中,他選擇了妥協,選擇了活在圍牆內,要說他錯嗎?我們沒辦法評斷,只能說習慣是很可怕的,在之後安迪送給他一支口琴後,瑞德吹了一個音便收了起來,他害怕了,害怕踏出了那步之後他現在擁有的一切又會化為烏有,但這部電影想要我們像安迪一樣,擁抱希望,不要恐懼。
由於監獄的日子過得很緩慢(在營區裡數饅頭的日子也很緩慢),每個人都需要用某些事情來消磨時間,新獄友湯米的到來,便為安迪注入了一道活水,他教湯米高中課程好讓他拿到文憑,安迪不但因湯米的成長感到快樂,他更象徵著安迪的希望,他在其他監獄的經歷讓安迪有機會證明自己的清白,在知道自己的案情有機會翻轉時,安迪如同發瘋般地向典獄長提出要求,應證了瑞德前面所說,希望會使人瘋狂,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這圍牆中典獄長控制著一切,就像我們被國家所控制一樣,也像香港被中國所控制一樣,當安迪幫他洗錢後,他便決意要控制安迪,將他納入自己的所有物,湯米犧牲了,典獄長將消息告訴了在禁閉室中的安迪,能看到一開門後安迪的反應便能知道他受到了折磨,也因為湯米的消息和典獄長的威脅陷入了絕望,再一次被強制反省一個月後,進入了我認為整部電影最重要的一幕,安迪在與瑞德的談話中自責是自己害死了妻子,不過他釋懷了,一句「Bad luck.」代表他已經接受了現實,但安迪沒有放棄希望,反而問起瑞德有沒有想過有一天能離開這裡,瑞德的台詞很有趣也很有這個角色的風格,「Yeah. One day, when I got a long, white beard, and two or three marbles rolling around upstairs.」,Marbles是彈珠的意思,英文俚語中代表Mind頭腦,正常人頭腦中滿滿的彈珠,而瑞德只剩兩三顆在滾來滾去,他用開玩笑的方式說著自己瘋了才會去想,安迪繼續夢想著自己如果出去會去哪裡,並邀請瑞德一起來,瑞德也知道自己已經被體制化了,害怕著外面的社會,並勸安迪看看現實吧,兩名演員的演技將角色情緒爆炸性的傳遞給觀眾,且因為兩種不同的觀點彼此碰撞,讓這幕十分觸動人心,安迪的夢想是甜美的、誘人的,但以石頭圍牆作為背景的瑞德卻是這麼地具有說服力,安迪也知道瑞德說的是對的,但他仍然不放棄希望,並與好朋友約定,瑞德如果有天能出去,要幫他挖出在埋下的東西。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Andy
其實這是部懸疑電影
在談話過後,瑞德很擔心安迪的妄想會讓他做出甚麼驚人的事,同時安迪還借到了一條繩索,電影透過台詞引導觀眾聯想起老布上吊自殺的情景,儘管有人不相信安迪會這樣做,但瑞德可不敢肯定,人總有脆弱的時刻,與安迪最親近的他這麼說著,讓觀眾也跟著擔心了起來,使接下來的劇情發展更加捉摸不定。
「你能回來真好,安迪,你不在的話一切都不一樣了。」安迪做完日常工作後,典獄長這麼跟他說著,便吹著口哨離開了,此時已有一絲細微高亢的管樂蠢蠢欲動,當安迪翻開紙盒要開始擦皮鞋時,低沉的管樂突然爆發出來,好像預示著安迪準備要做出驚人之舉一樣,特寫鏡頭從下開始往上帶,當我們看到安迪的臉部時,中音部出現了,搭配安迪若有所思的表情,觀眾的情緒持續堆疊,在走向牢房這段,安迪意味深長的跟瑞德互看,安迪坐在床上,待熄燈後便拿出枕頭下的繩索,高音出現而安迪也眼神堅定地看向前方,表示安迪真的要行動了,這裡的配樂營造出了緊張懸疑的氣氛,渲染著觀眾的情緒,而低著頭的瑞德跟觀眾一樣,不知安迪的生死,就像薛丁格的貓。
早點名時,鏡頭帶到瑞德牢房,鐵門一開,瑞德便緊盯著安迪牢房的方向,然而安迪並沒有出來,他消失了,憤怒的典獄長將石頭砸向可憐的Raquel,傳來的卻是石頭滾動並撞擊到金屬的聲音,他將海報撕開出現的是一個大洞,觀眾在洞裡看向瞠目結舌的瑞德、典獄長、警備隊隊長三人,高亢的快板音樂響起激勵著觀眾的情緒,安迪逃獄了!
電影用倒敘手法回到安迪在牢房刻下自己名字的那天,闡述著安迪逃獄的過程,而這裡的配樂《Shawshank Redemption》隨著安迪的逃獄行動一步步堆疊,到最後的經典畫面時,我前面被壓抑的情緒便被爆發出來,太過癮了。
「I have to remind myself that 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And when they fly away, the part of you that knows it was a sin to lock them up does rejoice. But still, the place you live in is that much more drab and empty that they're gone. I guess I just miss my friend。」──Red
電影最後著重在瑞德身上,第四次獲得假釋機會的他,安迪的離開讓他心境上產生了變化,他不再對審查員說一樣的話,而是吐露了他的心聲,接受現實的他根本不在乎能不能假釋,他必須繼續這樣生活,在瑞德的心中圍牆已經消失,這個監獄已經是他的世界了,然而他這次卻假釋成功了,跟老布一樣,坐在公車上的他露出徬徨的神情,住進老布曾住過的房間,在超市工作卻連上廁所都要批准才上得出來,瑞德也適應不了這個社會,生活在恐懼中是很可怕的,老布很清楚,他們都想回到那個不會讓他們恐懼的地方,不過瑞德有著與安迪的承諾,這成為了他在外界活下去的希望,在去找安迪的路上,他才感受到自由的滋味,漫長的旅程配上一點未知的結局,並以四句只有心懷希望的自由之人才能說出口的「I hope」作為結束的台詞,久未見面的摯友,此刻都用真正喜悅的笑容迎接對方。
總結
整部電影的劇情、演員、配樂、混音、運鏡、剪接都非常傑出,提姆・羅賓斯跟摩根・費里曼的演出更使人十分入戲,特別是摩根・費里曼,他具有磁性的聲音念著旁白真的會被牽著走,史蒂芬·金的原著小說已經很精彩了,導演改編而成的劇本既不偏離原著精神,在故事的編排上讓我到最後才想起這是個懸疑電影,更增加了最後的意外性,並回想前面近似監獄日常的畫面,實在諷刺的讓人會心一笑,在湯瑪士・紐曼巧妙的配樂與畫面的搭配下,更造就了這場深入心靈的感官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