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或者工藝櫥窗四樓、午後陽光灑落的窗邊座位,進行一場精緻悠閒的品茶體驗。
來自台灣的芳醇冷萃茶三款、與日本北海道出身的大正硝子玻璃杯,
在我面前交織起一段無違和的完美異國相遇。
距今近百年前的上世紀20~30年代間,在日本上演以器物之名揭竿而起的美學革命--「民藝運動」(民芸運動/Mingei)。西元1923年,因關東大地震重創東京而移居京都的幾位工藝大師,如: 集思想家、美學者、宗教哲學者等多重身分於一身的柳宗悅;與專精陶藝的濱田庄司、河井寛次郎等人,發起「民藝運動」--他們為當時被主流美術圈子所無視的日本各地生活道具、雜貨、工藝品之美積極奔走發聲,主導這場運動的柳宗悅為了向世人仔細介紹日常器物道具的美好、宣揚職人工藝的底蘊,甚至還在日本全國各地到處旅行、只為調查與搜齊各地民間工藝品的背景資料,以利民藝運動的推行及落實。
百年後,在長期深受日本文化與流行薰陶的台灣,猶如近一世紀前日本那場民藝運動所掀起的美意識旋風、正從新竹舊城區中央路上的一幢年逾一甲子的老宅裡、優美而堅定地徐徐吹起...
或者工藝櫥窗,座落在這棟四層樓高的老建築。
過去、這裡是一間老牌美容院;據說早於美容院落腳運營之前、此處曾是貿易公司。
如今,老建築被賦予新生的面貌、更多了一項重要的新任務--
變身為推動台灣青壯年工藝家精彩創作力及承載器物日常之美的搖籃。
位於新竹市舊城區(中央路75號)的或者工藝櫥窗,
入口門面與入內後的空間,皆以大量台灣原木精心打造、
木頭獨有的質樸視覺與舒緩人心的穩重香氣,
讓人一踏入就立刻被自然清新的氛圍療癒了五感。
兩年前於新竹竹北
新瓦屋客家文化園區落腳的「
或者書店」,為該園區、乃至整個新竹導入全新的閱讀及休憩形式;有人將之視為全新竹最美的獨立書店、也有人讚譽「或者」替新竹寫下了在地人文風景中美麗而具有開創性的一頁。兩年後,或者書店團隊前進舊城區、再度譜寫出一段令人驚艷的在地風物詩--「
或者工藝櫥窗」。
顧名思義,或者工藝櫥窗,蒐羅台灣與海外的創作能量振翅起飛中的多名工藝創作者的作品,讓這些作品在日常中的「作用」在店內靜好的空間各處、被適切地凸顯與發光,喚起人們對於器物使用及鑑賞的好奇初心、引導大眾有意識也有品味地選擇對自己最適切的日常生活器物。
推開入口木拉門,首先置身的是帶有日式茶屋簡約靜好風格的玄關,
在浮躁燠熱、戶外溫度直逼38度C的午後來訪,這一小方玄關的靜好光景,
使我的心迅速歸於穩靜的狀態。
從一樓通往二樓展售空間的樓梯。
一路朝著光拾級而上、也一路嗅得滿室撲鼻原木香氣。
每每提到重獲新生的老房子,我就不免又要關切起老建築們的樓梯。老樓梯一向蠻容易讓人卻步的... 因為它是整建老式建築時經常考倒師傅的一個項目。老建築的樓梯往往不是天生長的太窄、就是太陡;抑或原有的扶手或踏階,因年久日深或材質屬性使然,鬆垮腐朽幾乎不堪用。
或者工藝櫥窗的老樓梯,則被修繕的挺好--沒有垂垂老矣之態、同時具有不難上下爬走的舒服寬度與角度、也不至於長得太過新潮。大量選用台灣檜木等原木鋪設、或局部保留下並沒有整組壞去的原扶手(比如從3樓通往4樓的那段階梯),使老建築的樓梯不那麼讓人望而生怯。
登上二樓,首先映入眼簾的一幕。
「適切的日常」替這一屋子匠心獨具的手作工藝品、
在我們生活中發揮的作用,訂下有力的定義。
明明是剛重新裝潢好、才開張近一個月的店,完全沒有整修後刺鼻的氣味、從一樓的優雅日式玄關拾級而上到二樓展售工藝品的空間,迎面的盡是自然舒心的木頭香。親切熱忱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店裡裝修時大量使用台灣檜木和其他在地木材、也少量保留原建築中仍堪用的原木物件 (比如四樓廁所那扇木頭拉門,就是一開始即跟著老建築存在至今的老件),整間店從職人工藝品到裝潢細節,體現了「適切的日常」精神。
來自日本的玻璃製品,與台灣當代陶藝家張仲禹的一系列陶器創作,一起優雅呈現。
或者工藝櫥窗在經營工藝品的重要策略與初衷是: 台灣與海外的比重,約是八比二。店內絕大多數工藝品出自台灣青壯年工藝職人與藝術家之手,得知這樣的選品比例,我莫名暗暗為之感動不已! 近幾年來,在台灣開設風格選物店、宣揚持有美好生活道具之必要的有心店主儘管變多了,但選進來的幾乎是日本或歐美來的物件,台灣在地的當代工藝品相較之下有點被淹沒了。在這類選物店逛著看著,內心不免會有「我現在到底在台灣? 還是在日本?」的錯覺與微妙感慨... 近百年前日本的那場民藝運動,的確讓後世日本人對工藝品融入日常的概念及美學涵養更加深厚;那麼,我們台灣一定也行 (不是只有一味地喜歡、仿效與收藏日本人對美型器物的執著而已)--在台灣,也有完全原創、充滿在地人藝術底蘊與生命力的工藝創作;生長在台灣的我們,自然也可以讓有型、有故事、有靈魂的台灣器物更貼近我們的日常!
令我一「敲」就愛上的天鼓(by Sine.天鼓 工作室),
飛碟般的造型、以鼓棒輕敲或指腹輕拍後流瀉的樂音、
沉靜神秘如天籟,在在都教人好奇與著迷。
比如,我在二樓靠窗的平台上遇見幾只造型流線簡約的「天鼓」(Sine Tank Drum)--出自台灣首位手作天鼓師傅潘子村之手。年輕時玩搖滾樂打鼓的那雙手,如今改作起音韻空靈渺遠的天鼓。潘子村自組
Sine.天鼓 工作室,以廢棄瓦斯桶為主要素材、自行摸索並克服廢料外型缺陷與生鏽的問題,逐漸打造出一只只材質與音質互異的天鼓。天鼓單純而穩靜的頻率十分純粹,發出的音律可以定心安神、部分有開孔設計的天鼓還可以變身為有型的花器擺件。
書籍,不缺席。「或者」團隊兩年在竹北開出飄滿書香的實體獨立書店,兩年後在舊城區老宅設立吹起民藝風的工藝櫥窗門市。
秉持開設第一家書店門市時的初衷,團隊也將書籍帶入第二家門市。精選跟藝術、美學、器物、工藝鑑賞或技法、老建築、生活風格等相關書籍入店,與非書和諧無間地在充滿設計巧思的角落相依、互襯,在欣賞與讚嘆工藝品的美好的同時,若想更深度地讀出眼前作品們背後的來由或細節故事,也許一旁的書籍可以恰如其分地給予知識上的補足。
原本的鐵製樓梯欄杆被保留、重新上漆;搭上新鋪設的原木踏階與牆面,
老屋的老樓梯有了古今兼容並蓄的新貌。簡約俐落的設計到了21世紀也毫不過時。
在店內逛時,幾乎一點也感覺不出自己是置身在63年高齡的老建築裡。直到注意到樣式復古的樓梯鐵欄杆、還有刻意被露出來的一小面斑駁的牆壁、部分窗戶外的藝術窗花... 這才意識到,這真的是一幢上了年紀、走過時光遞嬗並且難掩風霜的老房子。
印象極深的是那一方自然露面的老牆。
店員提到這面牆的脆弱斑駁,其實或許是因為得了老屋常見的壁癌;但沒想到斑駁得很有層次,跑出了水藍、淡赭色類似水彩暈染開來的視覺效果。老牆的不完美,變成了一種美、美到可以拿來設計成DM卡片。
三樓展演空間,舒敞明亮;聽一場演奏或講座,剛剛好。
來到三樓展演樓層,走日式和室設計、可席地而坐的窗邊座位區,是舉行座談或器物使用體驗等活動的場所。與此區相對的另一片空間,則留給工藝品創作好手們在此舉行主題展覽,我在此除了看到不少台灣年輕陶藝家的創作,還目睹難得一見的、陶藝創作者們必有的試釉片--創作的成功結果是光鮮完美的成品、但在此之前的過程是歷盡實驗、調整與試錯一路辛苦跌撞而來,看著一片片其貌不揚的試釉片,形同見證了一名陶藝家實力加毅力的結晶與心路歷程。
最後,登上了全店最頂樓--令我雀躍的食飲空間! 因為當天實在是太熱了,進店門之前頂烈日揮汗水在舊城區左彎右拐四處遊逛,感覺充實但也真的累人,四樓寬敞明亮復古風的座位區,有茶香、咖啡香、水果與甜食香氣、外加書香包圍,能讓人輕鬆愜意歇息與充電...經店員推薦,毫無懸念地先點了冷萃茶三款一組,這裡的所有吃食飲品都是用二、三樓有在展售的器皿道具盛放的,真切實踐了讓美好器物走入生活日常的理想! 台灣的文山包種、東方美人、臺東紅烏龍的冷萃茶湯在日本的大正硝子玻璃杯中閃閃發亮,喝下去的滋味感覺更順口美妙了,這就是好器物存在的必要啊!
日本大正硝子的優美玻璃小杯,盛著冷萃的台灣茗茶,
看上去、喝起來,無比沁涼甘甜。
義式檸檬Gelato、以多種台灣水果果乾作為topping,
盛放在日本廣田硝子唯美復古風的器皿,風味絕妙。
這天天氣炎熱,不吃冰好像說不過去... 翻開menu發現有Gelato可以點,於是點了一個檸檬口味的來消暑降溫沁心脾。Gelato端上桌時實在美到差點就要捨不得拿湯匙翻攪破壞它! 會這麼美,功臣之一當然是容器、為這一球冰淇淋與增色添味的水果乾們締造出無以倫比的襯托魅力--雪白的Gelato和如花般錯落綻開的各種水果乾、優雅地被盛在這一只將蛋白石用火炙烤而成的古代色聖代玻璃杯,小小一杯其實融合了義大利(冰)、日本(聖代杯)、台灣(水果乾)等多國異文化的食器特色與學問在其中,夏日吃冰,變成了一件不簡單、有滋味有情趣的豐富體驗。
「手感,來自於生活的點滴。」而美好的手作器物,則為我們日復一日、行禮如儀到流於平淡的吃喝飲食行動間,添增更多風味、注入更多情趣。若想要活得有滋有味、也許可以從走進或者工藝櫥窗開始--去認識器物的身世背景、理解打造這些器物的那一雙雙熱忱堅毅的創作者之手,讓生命不只美、有趣,也充滿感謝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