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工藝

含有「台灣工藝」共 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今年原物料漲得哀鴻遍野,所以餐飲紛紛漲價;消費者應很有感,但這些提高的價錢也反映了時代的波動。 年尾台南小吃的售價讓大家在網路上議論紛紛,關於該不該漲也許荷包會給出答案,但今天要介紹的兩本書,也許能讓答案擁有更多可能性。 所以一看到《小吃碗上外太空》這麼有趣的書名,怎麼可能忍得住?
Thumbnail
我將台灣的歷史分隔為三個時代,史前、開化以及摩登時代每個時代都有對應的技術與器物的發展。儘管物質上成就只是精神與地緣塑造的表象,但是仍然可以透過上述表象的變化來觀察台灣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製壺超逾四十多年的陳俞宏老師,購買客人最常給的評語是「細緻」二字。承襲父親陳金城大師的灌漿工法,老師透過手拉茗壺展現陶壺藝術之美。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墨客
西施壺給我的使用感覺是泡起茶來「有力氣」。陳老師的壺,真的與眾不同!
林成祐老師的製壺人生,無法掌握結果,而是享受創作過程的樂趣,甘之如飴。如同他的代表作「窯變壺」,土坯燒成前後的釉彩變化,往往出乎創作者意料之外;人生的發展與際遇,也總是難以預料,卻因此擁有轉折後的精彩。
Thumbnail
品茶人士不可錯過的手拉坏壺名家,帶您了解鶯歌林永輝老師的創作故事及作品特色。至今 30 多年的手拉坏壺作品多元,從傳統的朱泥與黑膽,到翻轉材料分子變化的天然遠赤及隱金流柴燒,不講求絢麗式的浮誇裝飾,而是追求泡茶功能與壺身美感之間的平衡。
Thumbnail
顧名思義,或者工藝櫥窗,蒐羅台灣與海外的創作能量振翅起飛中的多名工藝創作者的作品,讓這些作品在日常中的「作用」在店內靜好的空間各處、被適切地凸顯與發光,喚起人們對於器物使用及鑑賞的好奇初心、引導大眾有意識也有品味地選擇對自己最適切的日常生活器物。
Thumbnail
「我擅自幫你挑了這隻抱著銅錢的小猴子,你看,眼睛靈活的像是真的一樣。 如果不喜歡,可以不要! 這是最後的機會了。」他把猴子擺在威士忌旁邊... 《D级旅途》系列,其中的D=Depth,这段旅途的不同之處在於——通篇只有一枚“旅途纪念手信”,旨在聚焦旅途“戰利品”,探究“老物件”背後的故事。
Thumbnail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台灣的土壤除孕育萬物滋養了台灣人,更因土質獨特,富含鐵質及可塑性,無須添加改良劑,便相當適合作為陶壺的原料。但曖曖內含光的台灣土,卻從未被台灣藝術家慧眼青睞,直到遇見了林松本老師~~~
Thumbnail
顏水龍,1903年出生於台南下營,是廣告人、油畫家、民俗工藝研究學者、美術教育家,也是台灣第一個提倡企業識別系統的平面設計師(而且本人又高又帥老婆還超正der)。這麼威? ! 這個男人根本跨領域跨到沒有極限,我想做道菜對他來講大概也不是難事吧……
Thumbnail
1997.9.24 臺灣近代工藝之父顏水龍逝世 顏水龍(1903年6月5日-1997年9月24日),臺南下營人,藝術家。日本時代赴日學習西畫,遊學法國。與陳澄波、廖繼春、李梅樹、立石鐵臣等人創立「臺陽美術協會」。 1930年代於大阪從事廣告設計,為臺灣第一位專業廣告人。立志成立臺灣工藝學校,推廣臺灣在地文化的工藝及美學並得到總督府支持,可惜之後戰爭爆發未能實現。 戰後顏水龍在升學功利主義掛帥的社會價值中,一直到過世為止,持續在逆境中致力推廣臺灣工藝與美學。 2014年林百貨舉辦顏水龍特展中,將其以蒐羅臺灣在地文化精神加以工藝化的努力,定義為「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之父」,對照時下流行與在地毫無關連的景點、欠缺文化內涵的產業與社會現象、生活中無所不在的「中華民國美學」,前輩的理想與遠見,更值得我們深思與懷念。http://www.twmemory.org/?p=1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