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壓著背脊一路走到憧憬已久的元氣唱片行,鐵門拉了一半,以為沒有營業,想著乾脆鑽進水溝變成史前菌類。原來店面本體在地下室,樓梯口第一張唱片就擺著我的目標物:落日飛車《Jinji Kikko》。幾天後要拿去簽名的。串流音樂平台的出現讓專輯、卡帶或黑膠唱片變作純物件型態,功能轉為擺設、收藏、斗內音樂家或樂團而再也不是聆聽。我不確定這算是一種退化還是昇華,但所幸簽名這類事情(包含整個活動方式和既有規則),是難以被電子化或數位化取代的。另外入手了大象體操的《工作》,喜不自勝。店面另一頭的架上有韓國樂團 Say Sue Me 的專輯,那天回到床上以後找來聽,略帶衝浪搖滾氣息的曲風十分涼爽。入夜後雨量減弱。
6
a 青旅過了一個晚上人滿為患,公共空間的大桌疊滿桌遊像某種立體停車場的結構。房裡有一組女子團體,我恨女子團體,散客可愛多了。隔日中午她們收拾行李退房,以為沒人在室內,於是把冷氣和日光燈給關掉。但我還在睡啊,小姐 —— 其實這帶有強烈的感激意味,因為冷氣實在太乾而燈實在太亮了。我只要過夜吹冷氣,必定會迎來煩人的唇裂和鼻腔瘀血,愁眉苦臉的一種形式。兩個小時過後,我總算樂意起床。
b 不必投幣的烘衣機不必信賴。不就還好我有個床架可以晾。
c 市區停水四十六個小時,又因連日大雨老屋漏水,咖啡店大部分暫休。無處可去,只好買份蔥抓餅和啤酒在陰天裡安分守己。
d 深夜大廳放的音樂品質奇高,禁不住去下載了錄音辨識歌曲的 app。我猜是某個來自日本的爵士搖滾樂團,沒想到真的是。立刻沒日沒夜地聽。
渾然忘我,這非常酷。展覽亦有種「要你管 / 管你的」反眾勢態:貌似通情達理地羅列舊相片、報章雜誌、畫作、劇場海報、影音檔案、片面文字,卻打散其時序,沒有標記,不加詮釋,不作連動,不予理會,觀展者穿牆而過那些殘碎並感到混亂「有如自動去剪接一部影像」;更謎樣一點的,原作與複製品拼貼展出,煞有介事地安框擺玻璃櫃,卻沒了條警示線因此提供觀者就近觀察,但從複製品的表面大家能得到什麼啟示呢?真品與贗品在美術館這個偏好典藏的空間扮演的角色具有致命性差別嗎?所以閱讀那些貼在牆上的文字仍是有趣的多,光是把文字截斷再印出來印得閃爍而垂直就讓看法變得不同凡響。策展團隊的子題文案口吻堂而皇之滿是悶頭寫出的狀聲,「未來猶如俄羅斯輪盤」、「解放文明及其不滿」、「個體意識的幻覺機制與歷史真理的反叛」、「宣告速度、特寫與敘事來臨的靈動時刻」等種種僅供無限解讀訴諸色彩旋繞模式,讓我想起寫過的論文與不經討價還價的詩。達達主義起草宣言〈安替比林氏宣言〉/ a / 神經質連拍主謀者的感覺記憶,不知何蹤一種盲目狂熱;楊熾昌〈燃燒的頭髮〉/ b / 彷彿遞給舊情人一朵焦黑玫瑰聊作報復;標題容易忘記的序號式散文 / c / 標記不置可否的察言觀色;還有不停在文藝評論上走火入魔刷版面的偏執語法,關於寫實、大眾意識、自我感覺與迷幻求索的爭吵無效 —— 這是二十世紀的前衛,暫且不具意義的野放仰賴著科技(機械複製技術)的全面性感化與政治戰爭的崩潰。他們是站在尖峰的一群人,但菸抽得太兇酒灌得太猛所以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