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講話素來無厘頭,大家已習以為常。不少人追蹤他的推特,除了因為他有時會在上面透露一些政策動向,也是因為他常常發表一些驚人之語。像是他之前在推特上說,他很有興趣想買下格陵蘭,就被視為笑話,但是格陵蘭的宗主國丹麥,以及格陵蘭的總理,仍然狀似一本正經地回覆川普說,歡迎美國與格陵蘭做生意,但格陵蘭本身是個「非賣品」。另外,川普在香港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也曾經說,他認為只要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與示威人士坐下來談個十五分鐘,問題應該就可以解決,這個提議可把不少中國問題專家嚇出一身冷汗,因為三十年前的六四,時任中國總理李鵬,剛跟吾爾開希等學生談完沒多久,北京就屠城了;不少中國問題專家還因此,譏諷川普是「外行人說外行話」。
川普失言的狀況俯拾皆是,政治人物失言的情形其實不少,而這些事例其實都在告訴我們:「話說多,不如少」。尤其是政治人物,動見觀瞻,一言一行往往影響甚鉅,因此更需謹言慎行。可惜在當前這個講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時代,政治人物似乎不講兩句博眼球的話,就渾身不舒服似的。這個時候,我們似乎就應該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師。女王雖是大英國協名義最高領袖,但在不得干政的原則下,女王極少針對重大議題,發表立場。即便是目前,英國脫歐脫得不上不下的尷尬狀況,女王仍然必須尊重人民的選擇。即使因為脫歐,首相換了一個又一個,女王到現在也沒有對要不要脫歐,透出半點口風;也因此,使得媒體必須在英國陷入脫歐亂局之際,女王任何公開場合所發表的訊息當中,去解讀女王的心思。就有媒體報導,女王今年一月,在諾福克郡婦女會發表談話時表示,每個世代都會面臨「新的挑戰與機會」。女王說,以她來講,她偏向「以實證的方式,例如與他人好言相對,尊重不同的觀點,然後一同努力尋求共識,永遠顧全大局。」即使是這麼四平八穩的談話,都有媒體會認為,女王是藉此向英國政治人物暗示:不要再堅持己見了,應該要共同為英國的未來,找出一條活路。
相對於英國女王的謹言慎行,不少其他國家的政治人物,似乎不知道自己的言談話語,會產生多麼重大的影響力;如果一句話說錯了,輕則是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嚴重的甚至會把整個政權都給拖下水。在日本,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日本社會對於檢視政治人物的失言,似乎特別嚴格。遠的不說,近的就拿日本前奧運大臣櫻田義孝,今年四月在為日本三一一地震災區「岩手縣」的自民黨籍眾議員「高橋比奈子」拉票的時候,竟然說「比災區重建更重要的,是請大家一定要支持高橋眾議員」,這一席話引發輿論大譁,也讓櫻田義孝因此丟官。不只是執政黨閣員,在野黨議員有時候也會脫序演出。日本維新會眾議員丸山穗高,在訪問北方四島的時候,因為喝醉酒,竟然逼問隨行人員,贊不贊成日本用打仗的方式,以武力奪回北方四島,日本人想要動武,再次引發輿論譁然,丸山後來遭到日本維新會開除黨籍,而且還差點影響到日本維新會在今年七月參議院改選選情。此外,還有副首相麻生太郎知名的「日本少子化就是因為女性不肯生孩子」,這種帶有性別歧視的說法,也讓首相安倍晉三捏冷汗,就知道政治人物異想天開的言論,有的時候多令人害怕了。
其實不管是誰,在哪個位子上,說話都應該要三思再出口,聽話要仔細,說話要慢要清晰,人人都知道,可是卻很難做得到。舌頭只有一根,但要管好它似乎最難。說話是門藝術,也很重要,大家都知道,但為什麼外界對政治人物發言的要求,又特別嚴苛呢?主要原因是:首先,政治人物的言談,反映出他內心的想法;如果他的談話空洞,或是前言不對後語,就會令人懷疑這個政治人物的誠信問題,不知道要相信他那句話。缺乏誠信,會是政治人物一個最致命的缺點。其次,政治人物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關係國家利益甚鉅;如果一個政治人物,連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都不知道,都不能判斷,那就更不用說其他更重要的國家政策了。最後,如果政治人物因為一時衝動,而把不該說的話說出口了,就代表他缺乏自制力。一個不能良好自制的政治人物,誰知道他哪天不會因為一時衝動,而做出難以彌補或挽回的決策呢?因此,見微知著,從一個政治人物的言談話語中,就可以瞭解該如何評斷他。所以,話說得好,不如說得巧;如果自己不善言詞,還不如好好藏拙,不要胡說八道,話說多,不如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