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時會忘了怎麼呼吸。
氣息隨著腳步急促紊亂,心裡不斷嘀咕著「怎麼還沒到啊!」我到底還要走多久,不該是吹著冽冽寒風冬天嗎?怎麼未到下午就出現令人閃躲不得的毒日頭。好不容易起了個大早,從學校乘坐四十分鐘的公車,再轉六十幾分鐘的捷運,於永寧站外又搭小巴約十餘分鐘抵達看起來像候車站的南天母廣場,一下車即怀揣隨時被路邊野狗尾隨的忐忑心情,走向網絡上寫明僅僅兩公里,看起來卻足以要了我小命的林間棧道。
即使上山綠蔭如蓋,身為「汗寶寶」的我,依然大汗涔涔,幾乎濕透上身T恤,加上臉部出油,這樣一副狼狽模樣,讓我越發焦躁,與想像中微風拂面,悠哉漫步的唯美場景相去甚遠。
「安土地真言」亦是不絕于口,語速之快,快到舌頭幾乎要打結、快到自己也聽不清楚正在念啥,心慌意亂都怪沿途野狗對我總是虎視眈眈。毛小孩於我,就如看待鬼神那樣,敬而遠之吧。
不過,每到陌生異地,隨意幾真言迴向當地土地神衹是我多年養成的習慣。因為知道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太多,因為了解自身擁有,與自然抗衡的能力實在太渺小,對於未知境遇,我們應該始終保持謙卑與誠敬。所以在嘴上的安土地,某種程度也是在安住心地。
為了趕製畢業專題,頻繁飛馳在北海岸公路的那段時間,不論啟程或回程,一旦騎上機車,六字大明咒與綠度母心咒即脫口而出。從淡水到石門,再到金山和萬里,一旁是蔚藍廣闊的海、另一旁則是形態敦厚的山,不時可見幾座孤墳獨立於荒山,而高架橋下處的石門十八王宮廟常年香火鼎盛,寺廟後方金爐青煙股股,虛實飄渺著義犬護主的傳奇事蹟。
我知道,祂們都在默默守望這一片海岸,冥冥之中護佑一方水土。我莫名地受到感動,無意間隨機湧現的咒語,似乎可慰藉沿海公路上的生靈,祈求風雨協和,勿使那麼美好的明媚風光受毀傷,也願寧息人禍,路上行者皆平安。
倘若我在造訪承天禪寺時有這樣的心思就好了。如今回想,簡直是浪費了那一路環繞山林,在身旁、在腳下淙淙流過的石壁寮溪,那清澈水面上,閃動銀綠相間的粼粼波光,令我印象深刻,湊巧契合了我對承天禪寺的第一印象。
行至山林步道盡頭,拐個彎再走五分鐘柏油路,「同登淨域」斗大四字終於映入眼簾。統一的綠瓦白牆建築群,如翠玉一般鑲嵌在清源山頭,給人一種別緻的清新感。
我佇立在大雄寶殿前眺望,前方是人口稠密,繁華喧囂的台北市,再遠一些碧藍色塊是淡水河,我從那裡來,在這裡回望,曾經近在眼前的觀音山,此刻只剩虛影若有似無浮現海口。我使勁地細數地理區塊,找尋那些熟悉街巷與生活區域,卻發現自己距離得太遠,所有熟悉建築街景,窮盡千里目光也不過是一張模糊的輪廓。
「咚」
「咚」
「咚」
猛地,一陣強勁音頻將我包圍。那是大殿傳來的洪亮鐘聲,渾厚而宏遠,瞬間傳遍整個禪寺園區,「咚」聲過去,一波波「嗡」的餘音由近至遠,又從遠而近,持續縈繞,久久不散……
鐘聲彷彿把我帶到另一個世界,難以言喻的熟悉感頓時湧現。
是微風嗎?不是的。
是陽光嗎?不是的。
更不是雨,不是潮浪,不是電光石火。
可是全身毛孔張開了;淋漓大汗乾爽了;來自油頭垢面的焦躁感消散了;抽象但又實在的力量,奇妙地穩住我的呼吸,跟著它的節奏吐納,並且輕輕柔柔地將我包覆。
而它們,都回來了。對!就是它們。
那是我無始以來,念誦的咒語、經文與佛號。原來我以為的布施和迴向都不曾遠去,在特定時刻化作一聲鍾響,一縷餘音,圍繞著我。但耳朵裡明明只聽到了一聲「嗡」,卻像極每一次持咒開頭「OM」字音節。
這是有生以來第一次有如此強烈感受,鐘聲入耳,通體清涼。我無比清醒,不在它方它界,我在當下——當時、當刻、當下。
恍惚間明白了,身為一個佛教徒,我究竟為何持咒念佛。
人心瞬息萬變,而咒語與佛號就是恆定不滅的倚杖,作為穩定心念的依止,使眾生在規律的節奏裡達到靜與定的境界。
你會發現,不同的咒語有不同的節奏:被稱為快樂咒的綠度母心咒是輕快的;而具有破除魔障之效的普巴金剛咒,唸誦起來則有堅定信心與滋長勇氣的律動感;普及度最高的六字大明咒,字字鏗鏘有力,力量背後是菩薩無遠弗屆的慈悲。
每個密咒的語感,都與其蘊藏的願力有直接關係。所以,長期持誦一個咒語,讓自己透過咒語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日復一日積累,一句一歇,鋪展成道,帶領我們通往諸佛菩薩的本心本願。
禮佛完畢,我靜靜安坐蒲團上,隱隱覺得大殿內的三寶佛,正微笑凝視著我。而我,並沒有忘記怎麼呼吸,只是一直不在當下。這次,深切體驗收攝身心,常常只在一呼一吸,一意一念之間,這或許便是經典上「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的境界。
怪不得學佛多年的敏慧老師一再叮囑我,離開台灣之前,一定得到承天禪寺領受廣欽老和尚遺留的道風,及眾僧修行的磁場。
如果說,諸佛菩薩是佛學的倡導者,那歷代佛教大師就是傳遞梵音的人,而凡夫俗子如我們,都是在時間長河的須臾彈指間,與佛、與祖師大德們相應共振的回音。
此處通往承天禪寺真正的山門,可通往廣欽上人紀念步道,我原想走過去的,不過山門那端不斷傳來野狗叫聲,我就打消念頭了。
三聖殿令我聯想到寺院入口處的「同登淨域」題字。廣欽老和尚四十二歲時以念佛法門證得三昧,雖然他本修禪宗法門,卻是近代淨土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圓寂前一直對弟子與廣大信徒傳授念佛法門,揭櫫「淨土就是禪」的佛理,要求四眾踏踏實實的吃素念佛。
在三聖殿內,中央供奉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右側為地藏菩薩,左側則是廣欽老和尚塑像。
三聖殿外的園藝造景頗有禪意。
廣公紀念堂。
廣欽老和尚修行之路艱苦而傳奇。據說他在福建山洞修行期間,僅以樹薯和野果充飢,所在之地更常有野猴與老虎出沒,但老和尚了無畏懼,甚至以堅定的道行,感召猿猴送果,老虎皈依。
而廣公紀念堂是老和尚在世時,接見訪客之處。老和尚圓寂後,承天禪寺為紀念老和尚開山功德,遂將老和尚塑像及三分之一的靈骨(妙通寺、廣承岩各供三分之一)供奉於此,上面刻著老和尚圓寂前的法語「不來亦不去,沒有什麼事」。
紀念堂右側右邊一座雕花木龕,是廣公圓寂時,暫厝廣公遺體並抬至火葬場用的,一旁椅子是老和尚生前常坐的法座。而左邊紀念著承天禪寺第二代主持——傳悔老和尚。眾信徒常在此緬懷兩位上師。
廣公人雖去了,法身常在,像如來那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即是常在,又是不在,更是無所不在。
承教做事念佛開發自心福慧
天然三學圓滿隨處感化含靈
【承天禪寺】
地址:新北市土城區承天路96號
電話:(02)2267-1789、2267-5676
開關山門時間:
『夏季』03:00至18:30
『冬季』03:30至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