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別被GDP賈禍:GDP難以反映國民福祉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台灣經濟在二次大戰結束後,藉由日治時期的農業與輕工業為基礎,逐漸發展起來以中小企業引導投資的小型資本主義經濟體,輔以政府主管投資大部分的公營事業體、以及眾多國外投資所引導的資本主義經濟體。
以經濟發展階段來看,台灣GDP也歷經三波發展週期:在1951年至1988年間,台灣年均經濟增長率GDP達到9.57%,1988年至2008年間為6.1%,2008年之後為2.8%。2011年台灣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按照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2022年台灣人均將達到3萬美元。GDP若達3萬美元對於跨越中高收入陷阱,對台灣經濟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針。不過,台灣社會對於GDP幻有一廂情願的迷思,政客最直接的說法就是:拼經濟!
GDP的多情簡史
所謂GDP,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區域內的經濟活動中所生產出之全部最終成果(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是以,GDP其實是一種流量的概念,反映的是一國在居民生活水平和生產能力上的變化。黛安‧柯爾(Diane Coyle)在「GDP的多情簡史」一書中,開宗明義地說明為何每個國家都愛GDP?因為可以騙取選票,GDP開始就不是被設計來衡量國民福祉或幸福指數,僅是政府財政收支的記帳本。起初,GDP其實被拿來評估國家可以花多少錢打仗;後來,不論是戰爭支出、戰後收拾殘局,都會對GDP成長造成極大的貢獻,GDP被拿來算不打仗,可以省多少錢。
曾經有人想過GDP應該要能夠衡量國民福祉,但最後仍不敵政治鬥爭。嚴格來說,GDP其實不是故意忽視你我的幸福生活,而是一開始,幸不幸福這件事,就不在GDP的管轄範圍內。GDP增長率乃剔除了物價變動後的增長;名義GDP增長率,則是直接用GDP總量計算的、未剔除物價變動的增長率。而GDP總量,是未剔除物價因素的名義數值,所以說真實的情況,可能只有數據的一半。
徘徊於選票與鈔票之間的GDP
前閣揆張善政在媒體露出一則新聞:「轉型正義能為GDP增加多少?」,張揆認為課綱議題與轉型正義並無生產力,新政府應先反過來把有生產力的事情做好,例如把經濟和產業搞好,這才是「療優先」,證明有能力治好經濟後,再做意識形態的事情,外界會比較服氣。筆者並不先判斷張揆的主張來下判斷,只是先思考「經濟成長」與「轉型正義」是否有直接的因果關連,政治學上的邏輯會告訴大家,執政者通常會關注「經濟成長」來保住政權,在野黨時常高喊「分配正義」來扭轉下一次大選的態勢。靠國家幾個人來決定財政政策干預經濟,經濟成長無論如何總是有限,且資源流向特權份子;靠大家兩隻手一個頭腦的自由經濟制度,經濟發展可以是無限且多元,自由繁榮由全民共享。操控國家機器的執政者握有絕對經濟大權,政客集體啃食最強的權力春藥,卻是當代政治最無情的真實現況。
台灣無論藍綠執政都陷入一個GDP成長的迷思。GDP是一種資訊,作為社會中個人生產的加總,重點並非總量,與薪資、人民生活幸福之間並無絕對關係,我們可將GDP作為衡量一國財政收支的工具,而非被設計來衡量國民福祉。GDP本身是一種會計帳,但其帳目複雜資料又難以精確。或許,新政府的財經部會可將GDP作為一種施政上的參考指標,而且認真調查、編制促使GDP盡量反映現實層面,供研究者及全民參考應用,切勿將GDP作為施政的唯一目標,枝微末節地追求GDP成長的政府。不信你看馬政府過渡追求GDP,陷入高經濟成長率的迷思,最終還不是被選民所用選票汰換。
對於GDP誤判的第三類型錯誤
對於GDP錯誤的觀點,會產生忽略現實層面的觀點,犯下統計學上所說的「第三類型錯誤」(正確的方法,解決錯誤的問題)。國際經濟學家利用GDP的演算對奈及利亞下了一個評估:如果考慮行動電信和好萊塢電影之類繁榮產業的成長,2014年奈及利亞的GDP會一舉增加40%,奈國的經濟規模會直追南非。奈及利亞或許不像英國或美國那麼富有,但在卻是奈及利亞GDP指標意義下的窮國,但奈及利亞卻是非洲最大的經濟體。
另一個例子是70年代的英國,因為負債與GDP提供的警示,工黨政府而決定力行樽節,爭取國際貨幣基金的緊急貸款,但這個警示最後被證實誇大經濟危機,英國實際上根本不需要這筆貸款。事實上,當代國家仍然需要一個衡量工具,為評估國家財政,藉以確認施政方向。然而,黛安‧柯爾在此書中要告訴大家的是:GDP在廿世紀是很好的衡量工具,卻越來越不適合21世紀的經濟現況,因為21世紀的經濟火車頭是創新、服務與無形商品。
中國大陸更陷入GDP迷幻藥
  中國大陸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官方發佈的經濟數據長年來就一直被各界質疑,中國真實的GDP總量,多年來已成為諸多國際機構和經濟學家們爭論的焦點。按照官方數據,2017年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達到82.7萬億元人民幣(13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19萬億美元);且早在2010年中國就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2014年甚至稱,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大陸應當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從1993年中國大陸正式將GDP作為核心經濟指標算起,根據GDP增長率數據計算,過去26年來(1993-2018),中國大陸GDP年均增長率高達9.6%,名義GDP年均增長更高達13.4%。不過,深刻瞭解中國大陸政府與經濟之間的發展關係,必須理解政府和國企靠大舉借債來投資發展經濟;近年來中國力推去槓桿,就是為了緩解這種債務經濟所積累的巨大風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中國大陸大力發展動出口來拉動經濟;美國總統川普發起的美中貿易戰,已經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造成了下滑的壓力。
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一直靠債務和出口驅動,無論是中國或是各國經濟學家們,對這一點並無異議。然而,主要的異議是,中國大陸通過高負債和出口發展起來的GDP,到底是「蛋糕」還是「泡沫」?中國官方持續強調GDP的重要性,就是希望能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糾纏,倘若GDP是不斷吹捧的泡沫,恐怕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詛咒。按照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2022年中國人均GDP可突破1萬美元,而台灣人均將達到3萬美元,雙方誰先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或中高等收入陷阱帶來真正的國民福祉,才是我們衡量GDP的真實意義。
    avatar-img
    1會員
    2內容數
    向權力說真理(Speaking truth to power) 縱橫於理論學說與政策實際,兼顧因果推論與脈絡演進,透過政策分析的視角,建構政治學與經濟學對話銜接的專欄平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中國經濟一倒,全球必定被拖累?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不少看壞台灣經濟的專家,皆認兩岸關係不好,台灣經濟一定不會好或只要中國經濟下滑,全球都會被拖累。但事實是,這些年中國市場下調,美國、日本、印度等國經濟卻欣欣向榮,台灣貿易也重新找到出口。 北戴河會議的異常,也預示中國政治經濟可能面臨重大變化。
    Thumbnail
    按官方公佈的資料,中國2023年GDP為126萬億人民幣,合17.89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2%。但人們卻感覺經濟增長不盡人意和憂慮經濟將進一步減緩。照說,按中國現在世界第二的經濟規模,即使按2-3%的年增長率,那也是不小的增長額。2023年中國全年經濟增量超6萬億元,接近一個中等國家的全年經濟總
    主計總處公布台灣家庭財富分配的情況,這是30年來第一次正式公布。資料顯示,2021年台灣前20%家庭平均財富總額達到5,133萬元,是最後20%家庭平均財富的66.9倍;家庭財富分配的吉尼係數為0.606。這兩項數據都比主要國家來得低,因此主計總處說台灣的財富分配較為平均,國人不必太擔心。但是,如果
    Thumbnail
    據報導,謝金河:2015年兩岸關係最好的時候,陸客來台人數創下418萬人次的新高紀錄,而那一年正好是台灣經濟最慘的一年!這也代表兩岸關係好,台灣沒有更好! 其實,過去30年,資金甚至人力都往中國跑,台灣經濟怎麼可能會好?經濟成長的四要素:資金、勞工、知識資本、技術創新!未來,要掌握住,經濟才能成長!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的GDP年年創新高,這似乎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然而,與此同時,許多人卻感到困惑:為什麼儘管經濟持續增長,但實質薪資卻未見提升?年輕人對此感到失望,甚至選擇躺平,這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的經濟表現持續向好,國內生產毛額增長穩健,失業率持續維持低位,出口表現亮眼。然而,儘管經濟環境逐漸改善,但台灣的生育率卻持續低迷,甚至呈現下滑趨勢。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現象呢?
    原本是在一篇朋友轉貼關於奢華咖啡的文章,看到作者寫了一句: "台灣經濟...... 平均每人 GDP 已超越了日本及韓國。"很驚訝,忍不住動手查了一下,發現主計總處公布的新聞稿中,台灣的人均GDP大約三萬二千多美元,是比較熟悉的數字。可是,網路上許多台灣躋身世界富國排名前20的文章,卻顯示台灣人均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Thumbnail
    統計局成了2023年中國最大的反賊。他們用官方數字證實了大陸2023年的GDP將會下降4%左右,同時揭露了2022年中國GDP至少多報了6萬億,也就是2022年的GDP增長也該是負值。
    Thumbnail
    中國經濟一倒,全球必定被拖累?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不少看壞台灣經濟的專家,皆認兩岸關係不好,台灣經濟一定不會好或只要中國經濟下滑,全球都會被拖累。但事實是,這些年中國市場下調,美國、日本、印度等國經濟卻欣欣向榮,台灣貿易也重新找到出口。 北戴河會議的異常,也預示中國政治經濟可能面臨重大變化。
    Thumbnail
    按官方公佈的資料,中國2023年GDP為126萬億人民幣,合17.89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2%。但人們卻感覺經濟增長不盡人意和憂慮經濟將進一步減緩。照說,按中國現在世界第二的經濟規模,即使按2-3%的年增長率,那也是不小的增長額。2023年中國全年經濟增量超6萬億元,接近一個中等國家的全年經濟總
    主計總處公布台灣家庭財富分配的情況,這是30年來第一次正式公布。資料顯示,2021年台灣前20%家庭平均財富總額達到5,133萬元,是最後20%家庭平均財富的66.9倍;家庭財富分配的吉尼係數為0.606。這兩項數據都比主要國家來得低,因此主計總處說台灣的財富分配較為平均,國人不必太擔心。但是,如果
    Thumbnail
    據報導,謝金河:2015年兩岸關係最好的時候,陸客來台人數創下418萬人次的新高紀錄,而那一年正好是台灣經濟最慘的一年!這也代表兩岸關係好,台灣沒有更好! 其實,過去30年,資金甚至人力都往中國跑,台灣經濟怎麼可能會好?經濟成長的四要素:資金、勞工、知識資本、技術創新!未來,要掌握住,經濟才能成長!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的GDP年年創新高,這似乎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然而,與此同時,許多人卻感到困惑:為什麼儘管經濟持續增長,但實質薪資卻未見提升?年輕人對此感到失望,甚至選擇躺平,這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的經濟表現持續向好,國內生產毛額增長穩健,失業率持續維持低位,出口表現亮眼。然而,儘管經濟環境逐漸改善,但台灣的生育率卻持續低迷,甚至呈現下滑趨勢。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現象呢?
    原本是在一篇朋友轉貼關於奢華咖啡的文章,看到作者寫了一句: "台灣經濟...... 平均每人 GDP 已超越了日本及韓國。"很驚訝,忍不住動手查了一下,發現主計總處公布的新聞稿中,台灣的人均GDP大約三萬二千多美元,是比較熟悉的數字。可是,網路上許多台灣躋身世界富國排名前20的文章,卻顯示台灣人均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Thumbnail
    統計局成了2023年中國最大的反賊。他們用官方數字證實了大陸2023年的GDP將會下降4%左右,同時揭露了2022年中國GDP至少多報了6萬億,也就是2022年的GDP增長也該是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