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斌洲
20190905
9月4日,在香港反送中抗爭進行了將近三個月,港府與抗爭者衝突日益加劇之際,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召開記者會宣布,將正式撤回《逃犯條例》的修訂。我們可以如何觀察這項重大政治動作,及其後續可能產生的效應?以下,我們提出幾點觀察。
一、 林鄭月娥為何在此時做此重大決定?
顯然是無法抵擋來自北京方面的壓力。
從前幾天《路透社》獨家披露的錄音檔顯示,林鄭在私下和商界人士碰面時,已經透露了自己「如果可以,會選擇辭職」。這明確顯示,林鄭其實知道自己若在6月幾波大規模抗爭之後,即選擇撤回《逃犯條例》,就可以把付出的政治代價減至最低。然而,她之所以沒這麼做,顯然就是「沒有選擇」,能夠讓她「沒有選擇」的,肯定只有來自上級的壓力。儘管隔天林鄭在官方談話中表示,她從未向中央辭職,但這和錄音內容並不矛盾。因為「不作為」不代表「不想做」。
這個「上級」,可能是北京中央的最高領導習近平,也可能是主管港澳事務的政治局常委韓正。分別會得出不同的推測:前者的邏輯,若是習近平為首的領導集團,則是希望通過這個條例,將北京權力加速延伸到香港。後者的邏輯,若是以江澤民派系的韓正為首的勢力,則是此派人馬,希望透過香港事件,給北京中央惹事、搞亂子。
因此,從9月4日林鄭的這個決策來看,顯然香港近日的衝突,已經導致北京方面給予林鄭高度的政治壓力,迫使她不得不作出最低限度的回應。
二、 此讓步,是否會停止香港市民抗爭?
肯定不會。
如果是在反送中運動的一開始,只要求「撤回條例」,但經歷近三個月的衝突,港府的回應,已經引起香港市民的不滿。主要是因為警察執法的問題:元朗事件顯示警察「不作為」,幾次以暴力方式擊打抗議群眾則是「執法過當」。
因此,自從7月1日開始,抗爭者的訴求已經改為「五大訴求」了。除了要求撤回條例之外,中間三點訴求都是針對抗爭爆發後的警民衝突以及警察暴力:收回將抗爭者的「暴動」定性(這字眼對港人很敏感,是因為引人想起六四事件)、撤銷對被捕者的控罪、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警察執法問題)。最後一項訴求「立即實行真雙普選」,則是港人在這波抗爭中深刻體會到的:唯有港人能夠真正決定自己的特首和立法會,才能夠避免將來再度發生,立法必須屈從於北京意志的情形。這部分的民意,可從香港中文大學的民調看出,有七成以上的民眾支持這些訴求。
基於香港市民對上述論點的體會,林鄭此次的讓步,頂多會讓少部分港人認同港府的舉動。否則,至今仍看不到抗爭可能停止。
原因在於,香港人深切體會到,若輕易讓步,就會讓得來不易的自由消失。為了保自由,得繼續抗爭到底。
三、 港府對抗爭者,在打什麼算盤?
(一) 提高港府正當性,分化香港市民對運動的支持。
一般而言,任何抗爭活動,只要持續愈久,對抗爭方都是不利的。若再加上政府作出一點讓步,就會讓抗爭方出現分化的可能性。抗爭方的支持者,或廣大香港市民,可能會認為,既然港府已經要正式撤回條例的修訂了,也就達到抗爭運動最先的訴求了,理應停止。至於這樣轉變的香港市民到底會有多少,不得而知,但肯定會出現趨勢上的轉變。
(二) 保住林鄭的特首職務,避免因辭職引發香港市民對「真普選」特首的進一步政治風波。
林鄭的這波最小限度讓不的止血動作,也是讓她繼續在特首位子上的一步棋。也就是,透過這動作,保持他在北京中央和香港市民之間,尷尬的平衡者角色。她當然想要辭職,但又辭不得,只好作出對於北京和港人兩邊都不滿意,但都各讓一步的舉動。
對北京而言,一旦林鄭辭職下台,勢必會任命新特首,這個特首又必須是執行北京意志的人。可是,一旦任命親北京的新特首,就會引起香港人更大的不滿,因為這麼做,將坐實了「五大訴求」裡面,要求「真雙普選」的考量。讓更多的香港市民繼續抗爭,因為他們體會到,只有自己推選自己的特首候選人,自己選出,才能避免特首成為北京在香港的代理人。
因此,林鄭此舉,保住了自己的職位,其實是以犧牲自己的個人安危和政治聲望作為代價,充當北京的代罪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