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市場上多了很多產品,都宣稱添加神經醯胺,但看了一些產品之後發現,很多產品細節其實都沒有說明清楚,到底哪一種產品比較有效?甚至是否真的值得買?實在很難簡單評斷與選擇。
我們人體角質細胞間,脂質主要有3種成分所組成:神經醯胺、膽固醇與游離脂肪酸,統稱為生理性脂質。
其中佔比最大的是神經醯胺,大約佔了50% ,於是就有人想到可以外用神經醯胺來加強保濕效果 ,但老實說並不是只要加了就會有效, 更不是加了就會有神奇夢幻的效果出現……
化妝品中添加神經醯胺要如何表示?
神經醯胺添加在產品中成份表不能只寫 ceramide,因為光寫這樣實在太籠統,也不是標準寫法。因為神經醯胺的命名法,目前已經改成以結構組合,並非數字稱呼,也就是依照脂肪酸與神經鞘胺醇的不同結構樣式組合來命名。
如下表所示:
每一種神經醯胺類別是單一成份嗎?
其實不是,像是神經醯胺〔NS〕,只要其結構一半是鞘氨醇另一半是非羥基脂肪酸所組成,就全部都統稱為神經醯胺〔NS〕,因為脂肪酸有炭鏈長短的差異,所以每一個神經醯胺類別,其實代表著不同鏈長卻結構相似的混合物。
通常鏈長越短,其整體保濕效果會偏弱以外,〔EOx〕類別的神經醯胺因為連結了兩段脂肪酸,所以整體結構會變得很長,屬於比較特殊的神經醯胺,在維持整體細胞間脂質結構佔有很重要的角色。
目前外用神經醯胺相關成份,主要有有以下四種形式:
- 類神經醯胺:也就是結構類似卻不是神經醯胺的物質
- 神經醯胺前驅物:也就是製造神經醯胺會用的原料物質
- 值萃來源神經醯胺:多帶有糖基結構跟皮膚原有結構類似但不同
- 合成來源的神經醯胺:為目前最常使用的原料
相關類別與產品舉例如下:
類神經醯胺
- Curel moisture face cream
Cetyl-PG hydrixyethyl palmitamide
- Avene xeracalm AD lipid-replenishing cream
Evening primrose oil / palm oil aminopropaediol esters
- EpiCeram skin barrier emulsion:
Hydroxypropyl bispalmitamide MEA
植萃來源神經醯胺
- HADA LABO goku-jyum perfect gel
Glucosyl ceramide
- HABA-AL-essence
Glycospingolipids
神經醯胺前驅物與合成來源的神經醯胺
- La Roche-Posay Effaclar Duo〔+〕
2-oleamido-1,3-octadecanedio(Ceramide 10)
- Ceraphil restoraderm skin restoring moisturizer
Hydroxypalmitoyl sphinganine(Ceramide 11)
- Physiogel cream,Eucerin atopicontrol cream
Ceramide 3
- Orbis excellent enrich cream
Ceramide 2,3
- QV intensive with ceramide light moisturizing cream
Ceramide 1(9),3
- Cerave moistursing cream
Ceramide 1(9),3,6,phytosphingosine
- Bioderma atoderm intensive baume
Ceramide 1(9),3,6,phytosphingosine
- EltaMD barrier renewal complex
Ceramide 1,2,3,6,9,caprooyl sphingosine,caprooyl phytosphingosine
至於目前哪一種整體效果比較好?因為沒有相關比較測試,很難確定實際差異。
在產品中添加神經醯胺是否有黃金比例?
目前在文獻上只有提到,如果配方中神經醯胺、膽固醇與游離脂肪酸的莫爾數比例,任何一種為其他種類的3倍(如 3:1:1 / 1:3:1 / 1:1:3),保濕效果都會比 1:1:1(原本皮膚的角質細胞間脂質)來的高。
但這部分是否就可以稱為黃金比例,則有待更多研究確認,此外因為多數廠商即使添加了生理性脂質成份,其濃度、比例與分子量都沒有說明,要計算是否合乎文獻結論實在不可能。而且如果真的想要模擬角質細胞間脂質的話,神經醯胺、膽固醇與游離脂肪酸這三類成分都需要一起添加,這樣整體配方才會比較完整。
為什麼異位性皮膚炎的保濕產品,常會宣稱添加神經醯胺
主要是因為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在神經醯胺組成會有變化。整體來說異膚狀況下表皮中的神經醯胺總量會下降,短碳鏈神經醯胺比例會增加(尤其是34碳鏈長的類別),長碳鏈的神經醯胺比例會下降(尤其是50碳鏈長以上的)〔NP〕與〔NH〕還有〔EOx〕類別的神經醯胺比例下降最明顯,反而神經醯胺〔NS〕與〔AS〕的占比會上升。
整體來說,異膚狀況下皮膚本身的神經醯胺會偏低,於是相關保濕產品就常會添加神經醯胺,而且比例上會比膽固醇與游離脂肪酸來得重要,希望可以藉此補充皮膚原本不足的神經醯胺,雖然說使用效果在文獻上也有些佐證資料,但因為尚無大規模與傳統保濕產品的比較測試,所以何者性價比(C/P)較高也還有待後續確認。
產品中要加哪種神經醯胺比較好?
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是添加神經醯胺 1,2,6II 型的原料(現在最新的稱呼應該改成神經醯胺 3,6,9 型,或是神經醯胺〔NP〕、〔SP〕與〔EOP〕),但這只是一種原料的配方,並不能說是最佳配方。
至於到底要加幾種才最有效,其實沒有共識,但比較常見的是加1~3種,最常見的像是分子鏈長較短的〔NS〕、〔NP〕或/與〔AP〕,以及分子鏈長較長的〔EOS〕或〔EOP〕。
由於皮膚中的神經醯胺是由不同結構不同鏈長的成分所組成,如果只補充某些特定的神經醯胺,是否對皮膚整體保濕一定有正面幫忙.目前也還有爭議。
總結建議
- 神經醯胺是蠻有話題與潛力的化妝品成分,但要如何發揮最大效益則還有很多疑問需要解答。
- 如果平常皮膚就是健康狀態,其實使用一般保濕產品就可以。
- 除非有異位性皮膚炎,不然使用含神經醯胺的保濕產品,意義有多大很難確定。
- 在保濕產品中添加神經醯胺是有其皮膚生理概念,但實務上並非有添加的產品就一定比較厲害,沒有添加的產品保濕效果就一定比較弱。
- 在未來依照皮膚疾病需求個人化的保濕配方是可行的方向.但要如何達到這一點還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支持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