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單元的腿部製作篇─大腿殼系列中,大頭老師以膠板鏡射技巧、多重蒙皮與輔助支架的技巧聯合,完成了多層次面變更、融合弧線與硬面的腿殼造型。
紅線範圍為實際製作區;橘線則為未來【複製零件篇】生產之複製品,請特別注意!
相較【大腿殼篇】的內容,【小腿殼篇】遵循著著大抵相似的製作進程而變化不大:獨立的造面、雙面單獨加工與框架整合;但在細節上具備更為細膩地段落處理。
如何將鏡射製作的塊面盡可能減少製作的步驟、迴避無限修型的苦勞?請務必交叉參照章節、適著解讀造型最適的製作順序、挑戰自我的極限吧!
章節關鍵字:
瞬間膠補土灌注造型、瞬間膠補土壓印造型、坡面─倒角複合解構、鏡射對稱造型加工法、箱型構成
相較大腿殼側裝甲前後面明顯不對稱的外型,仔細觀察上下二圖CG粗模拆解列印的1:1草圖可知:腿腹造型與踝關節起伏的區域中線恰好分布在整腿側殼的中軸鄰近。
基於手作原型的「減法」比「加法」更能精確地達成造型還原的事實,此意味著小腿側殼裝甲粗造型可以暫時互有些許偏差的中軸全數集成進行單次鏡射、後透過量測位移量、切材和打磨等手法還原前後造型差,再以此為基礎執行左右側殼的二次鏡射,完成高精度卻省步驟的製作。
注意:減法製作之所以比加法更為精確的原因,是因為巴力題材是機械、主構成是膠板與帶有流動性的瞬間膠補土之故。如果是人物使用美國土等捏塑類的作法,則減法和加法必須視不同的部分而定,不能統一而論。
在本系列的製作中,大頭老師選定腿腹和腿脛骨面的最大區域數據進行量測,鏡射出可四片兩兩拼接的膠板。接著將拼接品整體造型再複製一次並與整片的底板膠板貼合強固,在表面以鉛筆依粗模拆解的列印草圖指示線配合尺規標示出裝甲轉折、外擴的主形,完成初期的規劃。
瞬間膠補土的好處很多,除了快乾和堅硬外,還因為帶有流動性能、具備表面張力特徵,適合在凝固前透過角度的調整詮釋弧面。
建置CG粗模的好處,在於低面數的CG有助於協助使用者過濾不必要的資訊,專注於呈現當前裝甲的最大和最低過程中的漸變節點特徵。有了正確的節點,往後增加面數作出自由曲面或弧面、甚至是手工施作時都能提供恰當的造型基準。
面對腿腹帶有多層次漸變收束的特徵,製作應該先從最大外圍的裝甲面起始。
依循鉛筆規劃的邊線和膠板段接線的小腿側殼中軸,配合上圖CG粗模列印圖紙中小腿正面弧面裝甲的左右底側至腿腹的最大厚度數據,切出適當的弧面,併用中隔立壁搭出下圖用於補土澆淋成形的主工字框。
同上CG粗模解構圖,腿腹最高點與次高兩點延伸對應的側面切段內側就是灌注的目的。工字樑搭建的範圍恰好是紅線中軸與橘線鏡射攤平後的交叉區域。
腿腹的弧面儘管前後兩段有輕微的不同,但現階段並不需要再現。
在製作中,「暫時」視作同一弧且恰好被鏡射雙併膠板通過弧中點的腿腹立壁有兩種隔間架設用膠板的做法:
- 可以運用畢氏定理搭配已知量測數據 (腿腹突出高與小腿腹區垂直中線長) 敲計算機解得出弧所屬圓的半徑 (恰好是直角三角形)、以尺規在膠板上繪製,切出後複製一次 (湊成兩片、一共兩組)。
- 直接使用腿腹突出高與小腿腹至中軸長度兩項數據直接在膠板上畫出垂直,然後手繪出弧度。一面立壁需要左右鏡射一次,一共需複製三次 (湊成四片、一共兩組)。
巴力的製作使用的是後者;如果弧長很長、手繪無法完整時,老師建議參考第一點的手法較為穩當。
其後,考慮形成腿腹所需的補土量相對較大容易形成內外層乾燥速度差,大頭老師在中隔立壁左右側墊入廢膠塊/板減少注入體積,以最少的次數完成下圖中穩固的澆淋成品。
稍作簡單的表面打磨後,如下圖運用相同的原則,對小腿腹上與下側依序追加中軸壁和段落面,依序施加補土。其中較需注意的細節是:除腿腹外,靠膝蓋的上端與靠腳踝的下端收束面不是圓弧,是各有段落變化的崚面。
腿部基板多貼一層的好處,在於可以提供小腿腹到腿背收束過渡帶打磨的緩衝。
各階如上圖標示,一共從膝蓋處至踝共有七段起伏。除標示的第七段是以貼附大面積膠板補償為主、補土為副外,其他作法與前述相同。細修腿部曲線時,只要借助砂紙彌平原先因工字樑而分段有突兀轉折的造型即可。
小腿的側面裝甲只需製作單面;剩下的部分只需用此板搭建模具、然後以樹酯複製一次便能完成。
由於鉛筆繪製的痕跡無法被樹酯複製留下,且兩者的造型還存有一定的公差;為了能保證中軸和原本裝甲轉折的各階能繼續明顯的存在以供左右片對合校正,勢必要留下對應的指示。
反過膠板零件在底板上以鉛筆重新沿著正面─現在已經是帶有弧面的腿外殼裝甲資訊─繪製網格,然後用筆刀配合尺規刻出。這樣複製後便會得到下圖有著同樣網格的樹酯品。
本次樹酯複製一共需做兩次,複製品在配合原裝樣板鏡射整修後會取代其存在進入後續的處理。詳細的複製細節,可參考未來刊登的【零件複製篇】。
由於小腿並不帶有如大腿結構的額外斜度,因此搭設支架的步驟不限於「先搭支架後打孔」,亦可以如本章的手法顛倒施作。
同樣透過經典的鑽孔─PC棒立柱校正的手法確認貫通固定柱的位置,所得兩片零件將利用H字支架補足正與後面搭配PC零件各自固定。
詳細的內容本處不再贅述,請點選連結加以
參照。
另一點要留心的是:因為小腿長度長於大腿,使用膠板搭建H字樑的前段容易因為膠板非剛面而造成非平行的下垂。必要時,請務必追加衡量以提供結構強度並確保平行狀態,以方便鏡射修整的施工。
雖然沒有直接寫在小節內,不過置換了普通膠棒的左右側殼也可以將兩片單獨併攏進行快速的鏡射校正。老師建議在進入每一階段時都應該確實的修整;關聯的圖片則出現於下一小節中。
回顧本章捷的開端,雙鏡射製作的小腿殼是由「腿腹到中軸」與「踝前檔甲到中軸」的兩段長度拼組膠板併出基本造型的存在,故無法辨識正反的差異。
小腿殼正與背面的最大差異,在於零件干涉群的不同。正面與膝蓋獨立活動裝甲、雙重進氣口相關;背面則是機體招牌的向量控制鰭片系列。
小腿後跟向量控制鰭的部分較為簡單,因為此處厚度變化量較小,只要剪下CG粗模圖紙押上邊緣核對,配合T字尺便能用鉛筆標記出切去量的多寡。
如果前段成形後的成品比原始圖稿為大或修形導致複製品小於原始輪廓,不妨測量圖紙上主中軸到外側干涉點的長度,同樣配合T字尺進行標記。切割前後可參照下圖右與左側零件。
相較之下,擁有較大厚度且具備獨立坡面變化的小腿正面則較為費力。為了避免以線鋸切除時開口產生不必要的斜坡,除了同樣用圖紙在背面做出痕跡,也需要比對目前沒有使用、但左右二側殼的母膠板原型上的樑架線於弧面補上繪製。
繪有切割線指示的正面裝甲可參考下圖。
反面的切割線和切割成品比較則應為此:
切除後,使用非PC材質的膠棒通過以校正的支架用假組孔將兩瓣零件串起,一次針對切麵和腿殼些許的差異點施加打磨。
雖然小腿下端和踝關節有輕微的裝甲干涉,不過當前因為尚未完成該關節的球狀製作,所以尚不能決定干涉範圍和修改程度。本部分留待後續施加補正即可。至此差異化初步完成,從此之後必須遵守正確的面對方向來添加零件。
進氣口的基本製作方式如同小箱型的手法,基於圖紙的量測數據,在適當的彼此鏡射的基底膠板上搭建立壁。
稍稍需要留心的是:因為左右二側靠近膝裝甲區的零件幾乎是以面對面對接的,在企圖留下一定公差替未來可動和上色做迴避,老師不推薦使用圍框而是內嵌的形態後鑲該面。
接著打磨面外側的厚度,創造符合圖紙表現的倒角與漸進感。上圖左側為修整前、右則為修整後。更深的造型精度留待次段落進行聯合整理。
接著,使用包裹膠帶的壓印棒與補土在進氣道口上方額外壓出新的斜面。該面是用來補強外側壁與頂側交接、容易過度打磨而且會產生死角的切角補正料。乾燥後的修正品如下圖左;左右必須各做一次。
(整合小腿與膝進氣口)
將膝進氣口的雛型頂面沿小腿兩側裝甲正面上方留下的刨削溝槽切邊黏貼。如前一節段末尾圖片標示的內容,頂邊外角的修整留待將外側邊坡的補土填入後再行打磨整治即可。
外側邊坡後的邊坡長而平坦,適合將零件翻轉在桌面上配合膠帶進行壓印成形。至於下方靠近腿脛骨斜邊坡,則可利用少量的填料創造立壁預期的底邊厚度,再行使用膠板配合補土壓出坡形。經打磨補出外側邊坡的變化段,成品如下圖。
至於之前擱置的上端進氣口造型,則在外側邊坡乾燥後順勢配合腿側殼裝甲漸變的弧面進行打磨。完成品如上圖所示。
上下兩段的進氣道與裝甲整合並無特定的順序性,只要完成外側邊坡即可開始加工;讀者們不妨多加嘗試最佳的處理手法。
相較於膝裝甲處的上端大型進氣口,下方落於腿脛骨的超小型口的製作如果採用底板併用立壁的方式太難維持垂直、十分容易生成
翻模死角。
圖片中目前只有二疊。第三疊的橫向寬度與最底面同等。
老師在此推薦簡單又便利的處理方式:取三片薄膠板,負責扮演外框的兩片等寬、但負責凹陷處的板則寬度略短彼此三疊,用快乾膠仿下圖固定。
三夾板不要在材料階段就切得剛剛好符合脛骨進氣道的長度;透過適度的分切成數段,可提供數次重合膝進氣道下方坡的補償機會、也能夠減免後續鏡射另一側的安置材料源。
配合銼刀修出進氣道外側的倒角。
由於脛骨進氣道上端和膝裝甲覆蓋的進氣道壁相接,故只要在決定的尾端補上膠板封閉、順便修剪掉突出的邊緣並配合實際原型量測的斜面單獨對上和下側削磨出合適的接面即可。
圖中腿脛骨裁切的凹槽處右側端被貼上了一小段膠板,其是替腿內襯還有額外一段的壁下倒角而微幅過量的切口補償、定出波面切點位置。
最後,將脛骨進氣口的部件點上少量的快乾膠貼上於腿,左右鏡射製作一次就可以得到下圖的完成品。
相較於過去製作中登場的巴力胸前進氣的
擺葉構造,膝進氣口的擺葉陣列因為面積夠大、密度較低而可以使用現成的波浪膠板替代。本處使用的材料是EvenGreen的波浪板;視密度與造型需要,也可以挑選其他品牌的替代。
使用游標尺量出進氣道內襯的大小規格後,算好置入的葉片數、對膠板進行裁切,最後黏貼固定。最好的狀態下,應該單個進氣口剛好靠左右側都應該是波浪板的凹處、而靠膝蓋裝甲處的內側也應該預留對應的空白,這樣才有利後續的加工。
另一個須留心的點:切忌偷懶沿用數據而忘記先前用補土填出的倒角區需要扣出凹口─這樣會使置入產生困擾、貼合度也會受到影響。
在此步驟中,也順手的將圖片中註記的壁面下倒角所使用的坡板補入,和腿脛進氣口底端表面連結。
如果因為波浪板的起伏間隔已達可選極限卻不盡人意、只能不預留內襯邊一途,同盡可能留下凹口的原則、接著就必須如下圖用雕刻刀對凹口處的底面進行整平。
整理的過程中不妨可以順手在原先的外框邊緣推出少量向內襯外拓的斜邊,以增加瞬間膠接觸的總面積、提升進氣道口框的強度。
整理完畢後,沿著邊緣插入同樣些許處理出倒角的超薄膠板,以瞬間膠貼起便能得到封閉的進氣口與擺葉群了。
雕刻刀整過膝進氣口的邊緣後,順帶將對應的坡面後下緣的平面厚度和倒角推出,使立體造型獲得凸顯。
對比
前回採用完全封閉強固的腿殼ㄩ型構造,小腿殼的封閉面短,僅只有踝關節以上、腿脛骨中段之後的區域而已。此設計無法使用雙層蒙皮法加固不談,只要受到左右橫向的施力,便會輕易的破壞兩側平形、重則從中線斷裂。
為了應對此一問題,必須要在封閉的同時設計出可以被遮蔽的內支撐板。
首先仍然是正面蒙皮;仿向前回內凹鑲嵌填入的手法,在支撐結構還存在時以鏡射拼接的兩片膠板合成弧面予以固定併留下中軸線的痕跡。
接著取腿殼內襯的直線寬度運用厚膠板拼接出L形的造型板,放入假組狀態的腿殼集成,將其中之一端靠助支撐架的內襯、規劃出預期的切割長度。
之前先行用於定為腿脛骨下側倒角坡面的造型用錨點其實就是用以遮蔽L形膠板厚度的基點。透過整面接合內部補上少量瞬間膠補土的手法,可以得到相當強度的補償。
固定前的修整中,L形板應該預留一段突起於腿殼外用於持握的把柄片。點入適量的瞬間膠等待乾燥後,就能夠拆除假組輔助的支架、確定黏著穩固後便能得到上圖獨立且具備一定抗性的正面裝甲。
後續的整形中,除了在支架置入狀態下沿著裝甲內襯邊緣切除L形多餘突出的握把外,還可以進一步在腳踝處對踝裝甲追加向前突出的厚度、向左右運用補土修出適切的厚度變化。
至此,除了上圖需要等總表面處理權完成才運用薄膠板補貼的鉛筆輪廓痕外,大抵的構造均已就位。
次回,自製的領域朝關節推進!
市售的球形關節不是球形太小就是太大、軸棒的粗細必須配合同公司的產品才能無痛著裝、加上表面未必具備理想的紋路不一定能便利的加工......燃燒熊熊的製作者魂,巴力完全自製的髖與踝關節,將揭開高難度機能造型的完全製作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