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產業熱點|2019台灣百大企業,台積電居然沒有前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中華徵信所(CRIF)在12月初公布了2019年台灣百大集團(統計時間為2018年)的名單,面對中美貿易大戰的時空背景下,投資人還是可以透過這份研究資料,調整投資判斷和市場預測。
台積電不是資產第一,卻是最會賺錢的公司
在百大集團總資產部分,2019年百大集團資產總額達到103兆9,346億歷史新高,但是資產成長率降至 5.57%,是近3年(2016年至2018年)新低。
整體來說,台灣前百大集團子企業家數、資產總額、營收總額都創下歷年新高,整體營收成長率6.36%,但是同時也遇到不小挑戰,資產成長率、稅後純益、純益率、營收成長集團個數也比 2017 年下跌。

資產總額排名

在資產總額排名,2018年資產前十大集團由金融集團占大多數,分別是霖園(國泰金控母公司)、富邦集團、中信集團、臺灣金控。其中霖園集團以資產9兆2,865億元,連續第17年為台灣第一集團富邦集團以資產9兆220億元居第二,資產也相當可觀。
資產最多10大集團(資產總額)
另外股民最在意的三大產業,分別是科技、傳產、金融產業,報告中也按照資產將前10名的公司列出:
科技產業10大集團(資產總額)
傳統製造產業 10大集團(資產總額)
金融產業10大集團(資產總額)

營收總額排名

營收方面,鴻海集團連續12年第一,營收來到6兆5,127億元,營收成長率10.72%,驚人的是,鴻海的營收超越第2名至第5名的台塑、聯華神通、和碩及金仁寶四大集團營收總和,營收體量相當可怕。
收入最高10大集團(營收總額)
在營收面快速成長的集團則有中華開發與興富發,開發金發言人張立荃曾經表示,主要受到中美貿易戰趨於緩和、台灣半導體業展望樂觀帶動及外資持續買超等影響。而知名建商興富發在2019年也有不錯的表現。
成長最快10大集團(營收成長率)

稅後純益排名

賺錢最多(稅後純益)集團排行榜,台積電稅後純益繼續創新高,以3,521億元穩坐龍頭地位,同時蟬聯9年台灣獲利王。值得注意的是,國巨更從去年的47名擠進第10名,跟被動元件產業在2018年的強勢成長有關。
賺錢最多10大集團(稅後純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0會員
22內容數
嘿你好!你不會在這裡看到推薦股票、推薦基金的文章,作為現代的年輕人,我們希望能夠總結系統性的理財觀念,然後透過你和我的生活去實驗,讓我們朝著財務自由前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石城實驗室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知道在台灣買基金其實很貴嗎?我們今天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法,來告訴你為什麼買基金,可能就默默被銀行和基金公司吃了很多錢,讓你的投資報酬降低了不少。
連柯文哲都買了11張的儲蓄險,到底你該不該在政府出手前,也替自己買一張做理財規劃呢?
這個全台灣首支 5G ETF引起了金融圈子的熱烈討論,我們來聊聊關於這支ETF的一切,以及你怎麼判斷到底該不該買。
你知道在台灣買基金其實很貴嗎?我們今天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法,來告訴你為什麼買基金,可能就默默被銀行和基金公司吃了很多錢,讓你的投資報酬降低了不少。
連柯文哲都買了11張的儲蓄險,到底你該不該在政府出手前,也替自己買一張做理財規劃呢?
這個全台灣首支 5G ETF引起了金融圈子的熱烈討論,我們來聊聊關於這支ETF的一切,以及你怎麼判斷到底該不該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重點摘要。 先進製程、先進封裝是否會被追趕過去呢? 2024年業績展望如何? AI未來發展狀況? 台積電 TSMC 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圓代工廠,全球市占率超越50%,年營收達兩兆新台幣,在台股大盤市值佔比接近3成,對半導體產業以及台灣股市有莫大的影響,而且對於台灣民生消費、房市更是
Thumbnail
昨天的台股開高走低,開盤的時候最高至22,471 但是收盤的時候僅僅小漲了45 點,成交量為 3,992億元,收在22,164,而我們常說的美股與台股連動,昨天的美股也漲跌互現,最後四大指數都在平盤附近,昨天的台積電上漲了 20 點,主要還是在金融和營建、水泥在支撐。目前台、美股的投資人都在持續觀望
Thumbnail
台積電基本面向來都不錯,如同今年看到台積電衝上千元里程碑。但是碰上電子股+龍頭股的特性,只要碰上震盪期,台積電絕對是首當其衝;畢竟台積電屬於權值股,占加權指數份額超過3成,7成以上又是外資所持有;以美國為首的費半指數變化,也會牽動台積電短中期走勢。
Thumbnail
台積電德國廠板拍定案,預定投資大約40億美元,同時會有歐洲的半導體業者合資。比較美國3奈米廠的400億美元,日本28奈米廠的85億美元,顯然在歐洲這個廠也會是成熟製程。 這幾筆錢有多大,我們可以用台積電去年2022整年獲利約400億美元來當標準,以此來看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吃掉了2022一整年獲利。
Thumbnail
台積電是NO.1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公司,股價不斷創新高,帶給台灣人極大的自信,然後呢?其實沒有然後。
Thumbnail
昨天沒有出意外的話,果然還是順利地創新高了。現在有幾個股票都在200 元上下。可以見下圖,鴻海、長榮及元大台灣 50。對於鴻海是台灣前三大的權值股,在電動車還沒有爆發,今年少了選總統的政治因素之後,開始吃AI 的果實了。長榮則是海運的貨櫃價格持續上揚。在這一波,看能不能再創新高。
Thumbnail
這檔股票在2023年台積電營收佔比大約50%,在同類型的台積電供應鏈當中,不但毛利率、營益率最高,但本益比不僅是最低還遠遠落後同業、而且股本最小、千張大戶籌碼最集中(高達70%以上)甚至84%的股票集中在僅僅19人手上,在技術面上又呈現創高之後壓回頸線跟大量區附近的支撐區,非常值得留意!
Thumbnail
據報導,台灣重電族群,受惠強韌電網計畫及美國基礎建設供應需求,首季財報表現亮眼。重電軍團甚至可再旺十年,未來展望看好。另外,謝金河也指出,台灣錢淹腳目有望再現,將重寫台灣經濟傳奇。 資金與人力回流,台灣經濟成長!企業倘若能搭配政府的措施,將資金投入於人力知識成本與技術創新上,台灣經濟必然會持續成長!
Thumbnail
台積電第一大客戶蘋果,是長期貢獻台積電營收的主要客戶,如果觀察蘋果股價走勢,會發現今年股價下跌11%左右,與台積電今年漲幅超過25%大相逕庭,主要與AI相關等高效能運算應用適時填補產能,提升營收動能有關。
Thumbnail
本文第一部分從半導體產業角度分析台積電、群聯去年營收表現。第二部分從租賃股角度分析中租、裕融去年營收表現。
Thumbnail
本文重點摘要。 先進製程、先進封裝是否會被追趕過去呢? 2024年業績展望如何? AI未來發展狀況? 台積電 TSMC 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圓代工廠,全球市占率超越50%,年營收達兩兆新台幣,在台股大盤市值佔比接近3成,對半導體產業以及台灣股市有莫大的影響,而且對於台灣民生消費、房市更是
Thumbnail
昨天的台股開高走低,開盤的時候最高至22,471 但是收盤的時候僅僅小漲了45 點,成交量為 3,992億元,收在22,164,而我們常說的美股與台股連動,昨天的美股也漲跌互現,最後四大指數都在平盤附近,昨天的台積電上漲了 20 點,主要還是在金融和營建、水泥在支撐。目前台、美股的投資人都在持續觀望
Thumbnail
台積電基本面向來都不錯,如同今年看到台積電衝上千元里程碑。但是碰上電子股+龍頭股的特性,只要碰上震盪期,台積電絕對是首當其衝;畢竟台積電屬於權值股,占加權指數份額超過3成,7成以上又是外資所持有;以美國為首的費半指數變化,也會牽動台積電短中期走勢。
Thumbnail
台積電德國廠板拍定案,預定投資大約40億美元,同時會有歐洲的半導體業者合資。比較美國3奈米廠的400億美元,日本28奈米廠的85億美元,顯然在歐洲這個廠也會是成熟製程。 這幾筆錢有多大,我們可以用台積電去年2022整年獲利約400億美元來當標準,以此來看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吃掉了2022一整年獲利。
Thumbnail
台積電是NO.1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公司,股價不斷創新高,帶給台灣人極大的自信,然後呢?其實沒有然後。
Thumbnail
昨天沒有出意外的話,果然還是順利地創新高了。現在有幾個股票都在200 元上下。可以見下圖,鴻海、長榮及元大台灣 50。對於鴻海是台灣前三大的權值股,在電動車還沒有爆發,今年少了選總統的政治因素之後,開始吃AI 的果實了。長榮則是海運的貨櫃價格持續上揚。在這一波,看能不能再創新高。
Thumbnail
這檔股票在2023年台積電營收佔比大約50%,在同類型的台積電供應鏈當中,不但毛利率、營益率最高,但本益比不僅是最低還遠遠落後同業、而且股本最小、千張大戶籌碼最集中(高達70%以上)甚至84%的股票集中在僅僅19人手上,在技術面上又呈現創高之後壓回頸線跟大量區附近的支撐區,非常值得留意!
Thumbnail
據報導,台灣重電族群,受惠強韌電網計畫及美國基礎建設供應需求,首季財報表現亮眼。重電軍團甚至可再旺十年,未來展望看好。另外,謝金河也指出,台灣錢淹腳目有望再現,將重寫台灣經濟傳奇。 資金與人力回流,台灣經濟成長!企業倘若能搭配政府的措施,將資金投入於人力知識成本與技術創新上,台灣經濟必然會持續成長!
Thumbnail
台積電第一大客戶蘋果,是長期貢獻台積電營收的主要客戶,如果觀察蘋果股價走勢,會發現今年股價下跌11%左右,與台積電今年漲幅超過25%大相逕庭,主要與AI相關等高效能運算應用適時填補產能,提升營收動能有關。
Thumbnail
本文第一部分從半導體產業角度分析台積電、群聯去年營收表現。第二部分從租賃股角度分析中租、裕融去年營收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