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往往喜歡
懷舊。或許只有到中年,才能深感時光的匆匆,韶華的易逝。而對舊時光的回憶,又多變得模糊,很難把過去的人生組成連續的回憶。大概只能在回味一首首的老歌時,腦海中閃過記憶的片段。
懷舊是一種傷感。懷舊也是一種
情懷。我18歲時第一次離開中原家鄉的城市,到江南水鄉從軍。那時少年的心充滿離愁別緒,其實正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為賦新詞強說愁”,記得當時在一個白霧茫茫的夜晚,寫下一篇“雲裡霧裡一場夢”的文章,文章內容現在已經忘記,只記得標題這句話。
當年的江南水鄉,小橋流水,吳音軟語,現在回想起來,仿佛就在昨天。記得一個夜晚,徒步一人趕回住處,走在江南鄉間的路上,月明星稀,遠處農家村舍透出昏黃的燈光,溫暖而孤獨,那種感覺,就想這樣不停的走下去,沒有盡頭,但是終於還是走到了住處。
轉眼之間,近30多年過去,昔日的田家農舍、小橋流水,或許已經變成了高樓大路了吧。到了“如今識得愁滋味”的年紀,卻真是欲說還休了。
前幾日看高曉松訪談節目,談臺灣,他說他到臺灣,走在臺北和台中的街頭,常會淚流滿面。這是一種知識份子的情懷。他在臺灣發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和文化的東西,那種在中國大陸已經失去的東西,所以感動。我和高曉松也有同感。
走在臺灣城市的街頭,走在大街小巷,那些香火旺盛的廟宇,那些宅宅的街道的老式房子,特別是來到臺灣南部,那純樸的民風,和臺灣“溫良恭儉讓”的民眾交談,久違的溫暖而開心,有種回家的感覺。這一切,在大陸從來都沒有經歷過,為何卻感覺十分熟悉和親切?
這是一種懷舊的感覺,這是一種懷舊的情懷。這種感覺來自中華幾千年的歷史和傳統,來自滲透在我血液中的歷史和傳統,這種歷史和傳統延續了幾千年,在中國大陸斷絕,卻延續在臺灣。
所謂懷舊的情懷,可能就是對心靈的家園的追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