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首新寫的舊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用青春換一場相逢》郭強生,天下文化,2022
(原文書評刊載於《文訊》雜誌2022年十月號)
可能的話,每個人都該嘗試留給身邊親愛的人一張親手製作的地圖,上便標記出這一生行進的方向,並非倉皇混亂而是清楚堅定的路線。這樣的離去,是否會讓思念的人因此得到撫慰與平靜?
時間如音符,單音不成曲,每個此刻連接成時間幻象。於是我們以為過去存在、擁有回憶。記得某一首歌,但哼唱的其實都是青春。
繼前三本散文集後,我將此書視為第四本記憶之書——寫過家庭和情人,還有許多話沒說,遂絮絮叨叨新寫成了一首只記得旋律、記不得歌名的舊歌。
或許我們能在前作《來不及美好》行文中讀出端倪:「為了生存,不斷重新自我改造後,已不知如何與昨日對話。總是行色匆忙,來不及體悟什麼是傳承。」為了與過往對話,記憶再溯源一次,於是成書上下兩輯,上輯複述青春曾經的熱烈與惘然;下輯重逢故地、今昔對比。不同的是,此次作品旁觀側寫成為「他」,同時也側寫台灣劇烈變化的一九七○到九○年代,政治上中美斷交、解嚴、蔣經國逝世;經濟的起飛,帶來的是城市與民生的熱鬧喧騰。此時期正與他的青春疊合,時光拓印在成長圖像中。曾經的家庭、求學、寫作、工作、性別與自我,統統化作文字足跡,書寫遂成為穿梭時間的地景考察。從Buffalo Town到條通酒吧、川端橋到中正橋,那曾經寄情過的空間繁榮一時也幾度凋零,而文學就是對消逝的凝眸,刻畫時間裡他的種種身影,串聯存在的停格,像畫在書角的手翻書動畫,翻到最後一頁才顯現此刻的自己。
末篇〈陰晴〉寫東門街景,行文敘述外公與母親自大陸遷台後的生活,混雜各種族群的街坊鄰居,日常一遍遍複印腦海。他描述的是移民群體的其一縮影:流離與遷徙,失去了原本的歸屬,現實與記憶斷裂,遂在新居地重製(註1)群體記憶。原以為可以從此凝滯時光,卻在時空變遷,城市與人們急於煥然一新,重塑的記憶又在違建與戲院的拆除、店家的歇業、移民後代的在地認同中二度塌陷。網路地圖再方便,也只能看到幾幀不同時間點的街景照片差異,不知背後多少陰晴變化。
但要說此書是地景考察也不全然正確,他用文字刻畫的,其實是一條跨越時空的「回家」路徑——這說的不是返鄉,亦非國族認同,而是他心靈上的根源。「惑鄉」的主題隱然存在,這次以書寫還原地景的前世今生,訴說不僅僅是對逝去的感傷情懷,更多的,是他念茲在茲、總令他感到焦灼的脈絡問題:彷彿有隻無情的手慢慢剝奪身世與記憶,推著他進入陌生的時空。
以往課堂中他就再三叮嚀學生重視邏輯,不能只有立場而遺失脈絡,使價值成為空泛的概念。便宜行事簡化歷史、隨意貼上標籤是行不通的。然而,這也是此書的難題所在:任何歷史記憶都只是切面、寫作也僅是個人觀點,再努力掏挖、考究,也未必全然與歷史現實相符(註二)。珍貴的是我們仍能從中讀出作品裡的「他」其實是複數型,代表背後的群體如何建構記憶與認同:外省(二代以及其後)族群側身於一個歷史夾層,在融合之中逐漸漫漶自身來路,因此,這次寫作是「親手製作的地圖」,儲存一個回溯的起點。儘管讀到最後看似繞了一圈回到原點,其實是仔細描繪了這塊土地在此群體眼裡的風景變化,我們還是能跟著這文字版地圖尋索其中一條來時路:東門仍值得加個「町」字,寶宮戲院消失了,銀翼餐廳還在,再往南走還有原賣雜貨而後變成湯圓名店的政江號,而日據時期開業的和菓子老店明月堂還在附近屹立,一路走著,連成一座城市的身世脈絡。
文末容我補綴一則佚事。一次郭強生老師帶學生聚餐唱歌,唱到某句,所有人都落下淚來。多年後我仍記得他在螢幕前側身吟哦的姿態,不輕易說的真心話哼成了新寫的舊歌。我私心臆測那嘶啞歌聲是記憶堆積才有的情感厚度,若不唱,不寫,再無人可說。
那首是〈給自己的歌〉,讓眼淚跌墜的一句歌詞是:
歲月你別催,該來的我不推,該還的還,該給的我給。
歲月你別催,走遠的我不追,我不過是想弄清原委。
註1:這裡偷了電玩遊戲的詞彙,說重製(Remake)而不用復刻(Remaster)是畢竟無法在殊異的時空完全還原文化或記憶,而亦然融合了其他。
註2:比方〈有影〉文章尾段提及某電影劇情拍攝蔣經國逝世時,學生被迫戴孝哭靈,合該是過往的移花接木。但我們又能在其他作家書寫中讀到有「主動戴孝者」,也有「校方發黑紗」,或者也有「集體翹課逍遙去了」的異質印象。蔣經國逝世後的歌照唱舞照跳書照賣,也有移靈時人民路邊跪送的場面,顯見記憶未必錯謬,只是多重、歧異,歷史事件多種因果發展難以一詞概括而論,然而,這也說明了歷史記憶的多元性質源自於台灣多族群共存的實際況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5會員
70內容數
正職是家庭主婦,不專業書評,不專業作者。 座右銘是「喜歡吃白肉魚壽司的人,是謙虛的人」。 大家都愛紅肉魚,而我盡力嘗出白肉魚的花香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白肉魚壽司愛好者 的其他內容
此文重貼是恭喜玟珒拿到今年的台灣文學金典獎!寫書評都覺得沾光。
到時,當我再次唱起這首歌,又該懷著什麼樣的心情呢?
有趣的是,家庭之間的彼此互凝視,明明是同一個人,卻在不同的成員、關係之間有了不一樣的側影。
黑暗也有的自己的責任 一扇歷史的乾玻璃 有些人看見風景,有些人看見自己
除了涉事的鋒利幽默語言,《跳浪》裡依舊讀到與童穉對話的語句,令人想到畢卡索也曾用一生的時間學習像孩子般畫圖。
此文重貼是恭喜玟珒拿到今年的台灣文學金典獎!寫書評都覺得沾光。
到時,當我再次唱起這首歌,又該懷著什麼樣的心情呢?
有趣的是,家庭之間的彼此互凝視,明明是同一個人,卻在不同的成員、關係之間有了不一樣的側影。
黑暗也有的自己的責任 一扇歷史的乾玻璃 有些人看見風景,有些人看見自己
除了涉事的鋒利幽默語言,《跳浪》裡依舊讀到與童穉對話的語句,令人想到畢卡索也曾用一生的時間學習像孩子般畫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天晚上坐在陽台看夜景時,忽然聽到樓下客廳傳來「再別康橋」、「小雨中的回憶」這幾首歌,思緒一下子又跌回三.四十年前的學生時代。   有人說:「眷戀一首老歌,其實是想找回那時候的自己。」每個人回憶中的青春時光,大概都是令人懷念,乃至於心疼的吧?
Thumbnail
可以說,台灣 70、80 年代的民歌運動受到文夏的鼓舞,用自己的語言唱家鄉的歌曲、用家鄉的記憶寫台灣的文化;當年出名的歌手像是:蔡振南、鳳飛飛、鄧麗君、江蕙都曾翻唱過文夏的歌曲。
  回去之時,我們沒有明顯的鄉音、也不留鬢毛。不知該喜還是該悲的事情是,村口沒有兒童在那裡笑問。兒童在補習、兒童被教育不能和陌生人說話。於是不用惶恐地說:不要問我從哪裡來。要找杜康的話,沒人會告訴你他在都更過後的杏花村。
郭忠祐 -從今以後 聽 聽鐘聲 聽 聽鐘聲 兩人對看 你沓沓行倚 兩人對看 你慢慢靠近 夢 毋是眠夢 夢 不是作夢 過了今日是相黏的名 過了今天是相黏的名字 命 敢是運命 命 是否命運 轉踅的人愈踅愈密 轉身的人愈轉愈近 我就是 你的靠岸 我就是 你的靠岸 從今以後
Thumbnail
我這樣的台北異鄉人,在離開與留下之間,從青春走入後青春,再從前中年進入完熟的中年,我想起奧田英朗一部長篇小說,分別是上冊《東京大夜逃》與下冊《南方大作戰》,所以,我的遷徙計畫若命名為「台北大夜逃」與「南方大作戰」,如何?開玩笑的。我跟台北互不相欠,沒有夜逃的理由,但是回到南方都市,確實是個大作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離開故鄉後,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期許。作者分享了他離開臺灣15年後回到臺灣的心情,以及某首歌曲對他的情感觸動。文章通過個人故事和歌詞表達了對平凡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作者的情感為讀者締造了共鳴的可能。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昨天拍謝少年上架了他們在大港開唱表演的新歌《踅神夢》。那天看直播時就覺得這首歌真的很好聽了,現在上了字幕有了歌詞,意境體會進一步深刻許多。 很久沒為了拍謝少年寫文章了。這次會寫,是特別被幾句歌詞打動;尤其是那句被反覆唱起的「你敢會孤單」,不免把我的記憶拉回到2021年前,還沒搬離北部的時候。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天晚上坐在陽台看夜景時,忽然聽到樓下客廳傳來「再別康橋」、「小雨中的回憶」這幾首歌,思緒一下子又跌回三.四十年前的學生時代。   有人說:「眷戀一首老歌,其實是想找回那時候的自己。」每個人回憶中的青春時光,大概都是令人懷念,乃至於心疼的吧?
Thumbnail
可以說,台灣 70、80 年代的民歌運動受到文夏的鼓舞,用自己的語言唱家鄉的歌曲、用家鄉的記憶寫台灣的文化;當年出名的歌手像是:蔡振南、鳳飛飛、鄧麗君、江蕙都曾翻唱過文夏的歌曲。
  回去之時,我們沒有明顯的鄉音、也不留鬢毛。不知該喜還是該悲的事情是,村口沒有兒童在那裡笑問。兒童在補習、兒童被教育不能和陌生人說話。於是不用惶恐地說:不要問我從哪裡來。要找杜康的話,沒人會告訴你他在都更過後的杏花村。
郭忠祐 -從今以後 聽 聽鐘聲 聽 聽鐘聲 兩人對看 你沓沓行倚 兩人對看 你慢慢靠近 夢 毋是眠夢 夢 不是作夢 過了今日是相黏的名 過了今天是相黏的名字 命 敢是運命 命 是否命運 轉踅的人愈踅愈密 轉身的人愈轉愈近 我就是 你的靠岸 我就是 你的靠岸 從今以後
Thumbnail
我這樣的台北異鄉人,在離開與留下之間,從青春走入後青春,再從前中年進入完熟的中年,我想起奧田英朗一部長篇小說,分別是上冊《東京大夜逃》與下冊《南方大作戰》,所以,我的遷徙計畫若命名為「台北大夜逃」與「南方大作戰」,如何?開玩笑的。我跟台北互不相欠,沒有夜逃的理由,但是回到南方都市,確實是個大作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離開故鄉後,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期許。作者分享了他離開臺灣15年後回到臺灣的心情,以及某首歌曲對他的情感觸動。文章通過個人故事和歌詞表達了對平凡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作者的情感為讀者締造了共鳴的可能。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昨天拍謝少年上架了他們在大港開唱表演的新歌《踅神夢》。那天看直播時就覺得這首歌真的很好聽了,現在上了字幕有了歌詞,意境體會進一步深刻許多。 很久沒為了拍謝少年寫文章了。這次會寫,是特別被幾句歌詞打動;尤其是那句被反覆唱起的「你敢會孤單」,不免把我的記憶拉回到2021年前,還沒搬離北部的時候。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