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再讀《臺北人》—不被往事所困、要活在當下

[隨筆]再讀《臺北人》—不被往事所困、要活在當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有些書之所以能夠成為文學經典,在於它能歷久常新和跨越地域、時間和文化界限感動人心。昨晚在健民書房聽了教授17分鐘解說白先勇的《臺北人》,對於他提到的故事主旨又有了新體會 — — 人總是很容易被往事所困,懷憂喪志、醉生夢死。懂得活在當下,為未來作好準備其實才是正經事…

教授提到從書中見到有些人被往事所困,懷憂喪志、醉生夢死(《花橋榮記》)。

亦有人既念舊情卻又怕不能自拔,奮力扎掙、好好活下去(《永遠的尹雪豔》)。

他想用這部小說與活在暴政下的港人和一些迷茫的在台港人互勉。

如白先勇所說:「我的《臺北人》、《紐約客》的主題,都是在寫歷史的轉折,確實在寫中國傳統的崩潰,確實可以說是一種懷念,一種哀悼。」

前幾年清書櫃,重看了臺北人都覺得跟中學時看又有不同體會,大概是人大了經歷多了,尤其是感受到故事中角色對時移世易、命運無法掌握的無奈、今非昔比的落差、性格如何影響個人際遇和命運。

生於廣西桂林,白先勇一路輾轉重慶(當中有3年因為患上肺結核而被隔離於家中)、上海、香港、台灣(那年他才15歲),隨戰亂而遷徙。捱過了寂寞的十七歲,究竟廿多歲的白先勇是要經歷了什麼,還是有多麼豐富的想像力才能可以創作出台北人裡那麼多荒謬的人生和狗血的劇情…?

臺北人作者:白先勇
出版機構:晨鐘出版社
出版時間:1971年
內容:14篇短篇小說 — — 故事角色主要是1950–60年代從中國大陸到台灣的形形色色的人們以及他們作為異鄉人在台灣的新生活



好奇找到不少中、港、台製作的電視電影改編,發現不少熟悉的演員面孔😯! 例如:

  • 一把青 — 楊謹華、吳慷仁;
  • 花橋榮記 — 鄭裕玲、周迅;
  • 孤戀花 — 袁詠儀、李心潔
  •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 范冰冰,周渝民,黃少祺,方中信,范文芳,黃秋生
  • 永遠的尹雪艷 — 胡歌

[完]

如果你鐘意呢篇文,請給5個星(最多可按5下),也請在左下角拍掌鼓勵鼓勵我啊 ^_^ Medium 拍掌是沒有上限的(長按手掌就可以了),多多益善,少少無拘,謝謝 ❤❤

avatar-img
我的香港文化日記沙龍
27會員
54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文章探討香港唐樓的歷史與文化意義,從討論獨特的「背靠背」百年青磚唐樓,到四代唐樓的分類與保育難題,反映唐樓在香港社會發展及城市文化中的重要角色。透過《尋蹤覓蹟:香港唐樓故事》和 《香港老美2 — 老香港的美學印記》,讀者可以探索舊香港的故事,理解這些歷史建築的價值與挑戰,從中感受到香港獨特的建築美學
在日本,每年都有成千上萬人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些人被稱作蒸發者。他們在「夜間搬家公司」的幫助下,跳出不斷下沉的現狀,到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影片跟隨這些失蹤者和提供協助的公司,旁觀他們的蒸發,探索陷入絕境的人們內心的矛盾與衝突,揭露日本社會高壓環境下的問題
這篇文章介紹張學良在臺灣的禪園,以及他與妻子的動人愛情故事,包括禪園內的建築、美饌餐飲和溫泉體驗。文章還提供了交通建議和住宿分享,並預告了未來的臺北旅行日記。
文章探討香港唐樓的歷史與文化意義,從討論獨特的「背靠背」百年青磚唐樓,到四代唐樓的分類與保育難題,反映唐樓在香港社會發展及城市文化中的重要角色。透過《尋蹤覓蹟:香港唐樓故事》和 《香港老美2 — 老香港的美學印記》,讀者可以探索舊香港的故事,理解這些歷史建築的價值與挑戰,從中感受到香港獨特的建築美學
在日本,每年都有成千上萬人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些人被稱作蒸發者。他們在「夜間搬家公司」的幫助下,跳出不斷下沉的現狀,到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影片跟隨這些失蹤者和提供協助的公司,旁觀他們的蒸發,探索陷入絕境的人們內心的矛盾與衝突,揭露日本社會高壓環境下的問題
這篇文章介紹張學良在臺灣的禪園,以及他與妻子的動人愛情故事,包括禪園內的建築、美饌餐飲和溫泉體驗。文章還提供了交通建議和住宿分享,並預告了未來的臺北旅行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