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FIRE Movement學到了什麼?
傳統上的人生規劃,從學校畢業後找一份好工作,努力工作直到65歲退休。FIRE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movement則是有別於這樣的人生規劃,以達成財務自由並提早20~30年退休為目標。你也可以把它當成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不想被工作佔去人生大半的時間,冀望藉由財務自由讓自己脫離被工作的把持,奪回對時間的控制權。財務自由對於普通上班族來說似乎遙不可及,但其實只要立定目標並確切執行,每個人都是做得到的。至於能夠提早多少退休,就看你能夠為了達成財務自由改變多少你目前的生活方式。
如何達成財務自由
要達成財務自由,你必須累積一定的資產以供你即使不工作也有充足的資金來源來支付開銷。具體的作法說穿了很簡單:增加收入以及減少支出。普通上班族除了每年例行加薪,跳槽以外,想要大幅度增加收入並不是那麼容易。在收入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就只能從增加儲蓄率開始進行。根據
行政院主計總處107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台灣平均每戶的儲蓄率在2018年是21.71%,而FIRE movement社群中常見的儲蓄率則高達50%,越高的儲蓄率則能讓你越早退休。
如何提高儲蓄率?
這個問題的背後是,如何最有效益的使用辛苦工作獲得的收入。現今社會主流的消費方式多半鼓吹大家追求更奢華更時尚的物質享受,但這樣的消費方式真的能夠帶給給你幸福感嗎?以我個人的經驗,購入奢侈品的快樂在購入當下就已經達到最高峰,之後能夠持續帶來的幸福感只會越來越少。與其追求奢侈的物質享受,不如更專注在能夠帶給你幸福感其他事物上。對我來說,陪伴家人、運動、閱讀書籍這些不用花什麼錢的事情就可以讓我感到幸福了。決定如何減少開銷之前,必須先想想到底什麼事物能夠給你幸福感。把錢用在刀口上,不必要的就省下來。
這邊推薦大家讀一本書“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中文譯名為“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讀了這本書你會訝異原來有錢人跟你想像中的不一樣,不是所有有錢人都住在高檔社區、開名車、穿戴各種奢侈品。這些我們對於有錢的人刻板印象其實是與現實不相符的。有不有錢,其實要看到底累積了多少資產。有些人不見得擁有高收入,但是他們能夠過著節儉的生活並且累積大量財富。而看起來過著富裕生活的人,其實也不見得就累積了很多財富,他們有可能仰賴著每個月的高收入,過著月光族般的生活。對這本書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先去綠角財經筆記看綠角寫的
讀書心得。
存下來錢拿去做什麼?
先不討論你是否可以存下超過50%的收入,存下來的錢可是必須妥善利用,我的建議是把存下來的錢做指數型投資。這邊說的指數型投資,指的是像買入美國Vanguard發行的Total Stock Market ETF (VTI)以及Total Bond Market (BND)。對於沒有接觸過美國券商的讀者看到這邊可能會有點卻步,但在現金網路如此發達的年代,人在台灣要開設美國券商戶其實是很容易可以辦到的。如果想要更了解如何進行指數化投資,推薦大家去看綠角財經筆記關於
指數化投資的文章,從基本投資觀念一直到
如何開戶美國券商的教學一應俱全。
之所以會鼓勵大家做指數型投資而不是更簡單的銀行定存,是因為必須考慮進去物價通膨的問題。假使通貨膨脹率是3%,這代表每過一年你同樣的金錢購買力就減少3%。現在100元可以買到100元的東西,過了24年後大約只能買到現在50元的東西了。所以以銀行定存的利率,是萬萬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錢只會越存越少。(當然還是比沒存錢來得好)
存多少錢才夠?
這其實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現今的主流理論是”The 4% Rule”,也就是說如果你資產組合的4%足夠負擔你一整年的開銷,那麼你存的錢就足夠了。保守一點來計算的話,你的資產組合至少要是你的年度開銷乘上30才足夠。假設一年開銷是80萬,那你就至少要累積2400萬的資產才足夠讓你退休。並且這2400萬的資產必須全部投入前面所提到的指數型投資,這樣才有較高的成功率讓你可以每年從中提領4%當作退休金。(關於The 4% Rule大家可以參考
維基百科)
其實真的達成財務自由後,也不一定就要馬上退休。財務自由後,工作選擇也能夠有很大的自由度。或許能夠開始從事自己夢想已久的工作,繼續獲得收入讓退休準備更充足呢。
總結一下
- 盡量減少開銷,能夠把50%以上的收入存起來最好!
- 開戶美國券商,把存下來的錢做指數型投資。
- 持續這樣的生活方式直到你達成財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