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的日子裡,我一直有個信念:老天爺會把我需要的孩子,以及需要我的孩子送到我的身邊,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和我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歡古文明、古典藝術,但我卻也被現代科技、太空科學深深吸引。
四年多前,帶著一群五、六年級的孩子們做專題,幾個孩子跟老師我一樣對於世界各大古文明深深的著迷。無需過多討論,很快的孩子們立馬湊成小組,決定共同投入「尼羅河」的滾滾中,探索埃及古文明!同樣時段,一組飛機專題、莫札特魔笛、三國趙雲探究,也同時毫不客氣的讓老師我一頭栽進研究所的時光,陪著孩子們透過電腦、文本蒐集資料、統整組織資料、擷取訊息、提出論點與省思,並討論製作出精美簡報與設計分享內容,又經歷了一場如同研究生探究的精彩時光!
我感受到,班上彷彿有一種無形的平衡與默契,古文明、古典藝術、文學、現代科技這樣絕配的組合,成了那年,我與全班孩子們最精彩、最過癮的「教學相長」。
這如同一個開場序曲般,三年前,我帶著與孩子們的實踐與幻想,真的踏上了夢寐以求的神秘埃及之旅。想像中,那是一個充滿神奇力量的國度,在與孩子的專題研究裡,我們一起探究了吉薩三大金字塔的起源、建築、藝術、埃及文字與生命意義,當然,古夫金字塔的出風口如何對應著獵戶座的腰帶這種神秘,外星人也一定要參一腳。但是,親身經歷的一趟埃及之旅,卻讓我落地了不少。
沿著尼羅河,一座座神殿的探訪與追尋,導遊口中一個個精彩又美麗的埃及神話歷歷在目。這趟奇幻之旅,隨著落日與清晨的撒哈拉景緻、熱氣球的緩緩升空來到了整趟旅程的最高潮。不過,就在吉薩三大金字塔與人面獅身像印入眼簾的同時,這些巨大石頭堆砌出來的埃及版樂高、空蕩蕩的地下室法老陵寢,讓我一下子從夢幻的神話落入一個實際卻又現代的感受。
你們知道嗎?站在埃及鼎鼎有名的吉薩三大金字塔前,隔著一條四線道大馬路就是埃及首都-開羅,一片完全繁忙的都市風貌。黃沙滾滾的開羅是埃及十分現代化的都市,雖然雜亂,但現代人該有的3C產品、汽機車、紅綠燈(參考用)、高樓大廈,應有盡有。這種古文明座落在大都市的衝突感,是我意想不到的驚喜與破滅。頓時,所有一切的的神秘,簡直就是「哈哈,想太多」。
坐在金字塔前的石階上休息,看向前方的城市景色,我重新定義了「古文明」。
「古文明」廢話論就是「古代的文明」,也就是古時候的人們發展出來「各領域的最高技術」,應該可以說是當時的「現代科技」。以這個角度來看,當時的高科技,跟現在一樣,完全結合著食衣住育樂的一切生活所需。當然,你說我們現在讚嘆古代人的巧奪天工與智慧,蘊含著靈性與自然、宇宙的一切,那…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說,古代人同樣讚嘆我們的快速便捷、虛擬實境與直接飛向宇宙浩瀚無垠。古文明之於現代,只是時代不同的人們,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體驗與運作模式罷了。所以,我認為,「每個時代的科技都是人類活動的軌跡」。
好,繞了這麼一大圈,你可以接受我目前的想法的話,我想問問大家,
你覺得現在這個時代的我們,該有的生活體驗與模式,將如何與「當代文明產物」互動呢?現在的孩子們,該有的能力又該是什麼?現在的人類,該如何結合人與科技甚至是自然呢?
曾有家長憂心忡忡問我:「老師,他每次都用考試成績和我交易「玩手機」的時間,這樣對嗎?」
我當下回應她:「媽媽,所以他如果用考試成績和你交易「下象棋」、「插花」或「焚香吟詩」的時間,就沒問題嗎?」
這句話引來家長一陣大笑回應。我知道她懂了,我也知道我解除她心中一直跨不過去的坎了。
我不懂家長們為何要把科技產物與使用,變成一種負面的擔憂與焦慮。
好啦,我懂。我知道你們擔心孩子「沈迷」而荒廢生活(學業)。
但不讓孩子們使用,他們就能真的腳踏實地生活?認真學習課業?我想答案不這麼絕對。我反而思考的是,要他們「拋開虛擬、腳踏實地生活」的這個觀念。
可是在現今科技產物充斥的時代,這一切唾手可得不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背景嗎?否定與科技產物的接觸,才是活在夢幻裡,不是嗎?
身為一個教育者,我從來「不阻止、不抗拒」孩子們與我討論電玩(但老師我停留在紅白機和PS的年代)、手遊或是手機、任何社群軟體IG、FB、Youtube…。我甚至以一種好奇心的探索向孩子們詢問與學習。你甚至會驚訝,這些我們搞不太懂的東西,為何孩子們無師自通?你甚至看過一歲多的孩子,滑著ipad,點開youtube,找到她最喜歡的動畫配飯吃的畫面吧!我甚至可以直接推測,或許這些新誕生在這地球上的靈魂們,都是內建高科技的腦袋而來的,因為時代文明軸早已不同,他們的配備與外掛已經不是我們能夠追趕上的設備。
古代人文明的「靈性價值」,我想將它解釋為「人與自然、人與人或是與週遭環境互動下的所有感官的感受 與 產生的智慧」,是一種與大環境「和諧的共鳴與平衡」。所以,運用於今,如何引導、甚至教育孩子們在如此變化多端、快速資訊時代中,找到正確的價值觀與行為互動模式,是我認為現今科技教育十分重要的部分。學習科技的知識,或許已經不是我們大多數人能給孩子的養分,但是如何正確與科技互動、取之有度,進而感受表達、平衡生活與自然、甚至傳遞美好,是我們能提供的智慧。
你想過嗎?或許…
玩電玩,能學到的是人際互動、組織、規劃、統籌與應變能力。
玩FB,能學到的是人際關係、行銷、文字表達的能力與技巧。
玩IG、Youtube,能學到的是影像、剪輯、企劃、行銷的技術。
玩直播,更能練習即席的表達力、反應力。
運用科技,我們能自主學習。
運用科技,當然能發揮人文關懷。
運用科技,當然能與自然和諧共存。
運用科技,絕對能有溫度的開啟感受、思考。
換個角度來看,這些都是學習,甚至比坐在課堂中死背國語、歷史、計算一輩子都算不到的數學更實用、更腳踏實地。但,孩子們要「正確學習」,學習如何掌握科技與分辨訊息,仰賴的是我們給予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其思考、判斷,才能不被科技與資訊控制,甚至沉迷。當科技能在自然、生活、與自己中取得平衡,「科技」才得以是我們的當代文明。
至今,我仍感謝曾經與我教學相長的所有孩子們。在課堂中,我們討論、閱讀古典,但我們也劃時代、做實驗、玩科技、找資訊,我的感謝來自於「因為這時代孩子們需要,老師我才得以進步與啟發」。
拜科技所賜,我才能將每次旅行的點滴真實紀錄,設計課程分享給孩子。
拜科技所賜,我和孩子們才能感受地球遙遠的另一端,有一群孩子正受寄生蟲「沙蚤」所苦。
拜科技所賜,我和孩子們才能得知地球另一頭,許多學生正在為了我們的地球進行氣候罷課。
拜科技所賜,我們才能在課堂中感受地球與世界的美麗與哀愁。
每學期我都送孩子們愛因斯坦的這句話:
「我害怕有一天,科技將取代人類互動,我們的世界將會充斥著一群白癡。」
但我相信,經由我們正確的引導,孩子們將會知道該如何與世界的每一個人事物互動,而孩子們將都可能是各領域的「天才」。
那,誰是白癡呢?於是乎我認為「科技,真的來自人性」,而教育得將「科技,回歸人性」。愛因斯坦的擔心,我們得來把關與引導!別忘記,看完這篇冗長的網誌,記得讓眼睛休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