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明

含有「古文明」共 6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不要被典型博物館該是如何去看待埃及博物館。體驗了兩週的埃及生活後再回想這間博物館,我反而覺得它真實地捕捉了一些埃及特質:風塵僕僕、自在隨性,但同時充滿著豐富的文明底蘊。非常適合作為認識埃及的起點!
Thumbnail
池袋的Sunshine City是一個結合水族館、博物館、展望台、天文館和購物中心的大型複合商業設施,原本是想去看起來很吸引人的水族館的,但是因為當天是星期日,人非常多(尤其小朋友),加上門票不便宜,裡面又有某人超愛的水獺,所以想說下次等她來玩&平日再去好了😂
Thumbnail
在日本兵庫縣高砂市,在生石神社後方庭院內佇立著一塊巨大的岩石,這顆類似立方體的大巨石,是一座巨大的石頭結構建築,寬 6.4 米,高 5.7 米,深 7.2 米,重量達500公噸。由於它看起來像是漂浮在水面上,因此也被稱為「浮石」,目前尚不清楚是誰建造了它、為何建造、以及如何建造。
Thumbnail
向日葵大叔-avatar-img
2025/06/11
很特別的景觀。
Writing 生活玩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11
向日葵大叔 鬼斧神工
根據歷史紀錄在案的文獻,人類史上第一個自動販賣機是古希臘人「亞歷山大希羅」發明,這部機器放在寺廟裡分發聖水或是葡萄酒。透過機器頂部的投幣口投入硬幣時,裡面的槓桿會緩緩降低流出聖水,直至硬幣完全掉落,此發明被記載在他的《機械學與光學》一書中的發明清單裡。
Thumbnail
Sylvia-avatar-img
2025/06/09
原來這是這麼久以前就有的概念!
Writing 生活玩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09
Sylvia 其實我們的科技就是建立在古人的智慧和發明之上,只是我們加以改良增加實用性😉
本文探討古印度史詩中記載的飛行器「維曼拿」,結合文獻、科技分析與陰謀論推測,探究其可能存在的科技原理及歷史真相。
Thumbnail
塔約斯洞穴位於厄瓜多爾共和國利蒙因丹薩縣的孔多爾山脈之內,它因是夜行鳥類油鴟的棲息地而得名,這種鳥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叢林中的眾多洞穴中,因在此發現大量上古文明雕刻物品而聲名大噪。
Thumbnail
真然-avatar-img
2025/06/04
謝謝您的分享,洞穴探險一直是我很有興趣的。趕緊收藏起來!
Writing 生活玩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04
真然 感謝你的喜愛😄
在希臘神話中,希珀波利亞人(是一群居住在世界北極地區的神話。他們的名字似乎源自希臘文ὑπέρ Βορέᾱ,意為「北風之神之外」,他們也叫做極北人。
Thumbnail
「觀看先於話語,」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他的經典名著《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中寫道,「嬰孩還不會說話,就會看會認知。」但移動甚至比觀看更早。嬰孩還在子宮裡,尚未睜眼看時,就在移動了。 我們藉由移動發現自我,我們透過移動、觸碰、抓取、緊握來理解世界。移動構成
Thumbnail
分享考古雜誌關於剝人皮祭祀的介紹,看起來實在恐怖,但也非常令人感動。 墨西哥對於他們「這些」歷史非常坦然且客觀,用開放的態度探索所有人類記憶......
Thumbnail
Rodrigo-avatar-img
2025/03/06
我認為阿茲特克神話和中美洲神話,相比其他國家神話,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他們的神話是圍繞犧牲展開的,從眾神犧牲身體開始,到人類犧牲自己,歸還神的部分,這是非常特殊的,也是最迷人的地方🤩
Jennybird -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06
Rodrigo 說得真好,幾句話點出精隨。關於他們犧牲跟神話實在有夠多東西可以看,但如果先抓到你說的核心,就不會覺得龐雜沒準則了。(總覺得他們似乎很客氣,求個什麼東西非要以死相許才夠,連維持太陽升起這麼基本的事情也是)
本書作者將焦點鎖定於人們移動的路徑與方式,試圖把過往曾有過的動感與活力再次注入,使過去又能「活」過來。本書邀請讀者重新思考我們周遭靜止不動的道路、古蹟和文物,也探討移動性對於個人、時代和文化有何不同意義。 阿潑/文字工作者 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莊家銘/國立成功大學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