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想談談最近的「古文之辯」下自己的經驗。
七年級生的我,在高中時,除了課本中原訂的古文,我想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學校一定再有一本厚厚的《古文觀止》讓我們「自學、自讀」,陪伴著整個高中國文生涯。在當時,老實說自己從沒思考過國、高中三年讀了將近一百多篇古文對於我來說到底有沒有用,但我並不排斥,至少目標明確、投報率高,對於考試成績是真的有所加持。
然後,本以為這輩子再也不看古文了,誰知大學語文教育的本科,類中文系的課綱竟逃脫不了用古文探究知識的能力。沒關係,我覺得這對我也不難,畢竟就是轉換一個模式來解讀與探索,尤其中國思想史裡的哲學意涵,其中的吸引力與某種神祕「氣質」對我來說真的大過這所有不常用的敘述字句。但,這些與古文接觸的時光,你說我有一絲痛苦嗎?真的沒有,倒是可笑的無感。
身為一個口語表達教學的教育工作者,直至某年開始,高中孩子因為比賽,找我練習「古文朗讀」。談及「古文朗讀」,就是「聲、韻、調與文氣、釋義、時代背景、人物角色個性、論述思想、文體風格」的各種分析之下的聲音詮釋。
為了讓孩子真的能感受得更廣、更全面,我的備課壓力當然不少。每次上課釋義必須,與作者相關的歷史故事、前情提要、特殊軼事、悽慘心境、朋友圈、個人信念、環境時勢的渲染與分享更是必須,為的就是讓孩子感同身受,讀對時空與同理心境。結果,每每一同上課的家長,甚至都比孩子更感興趣,朗讀指導課?不,我們都說這是一堂古文瞎扯課。但在這其中,和古人遨遊歷史、閱覽山川、哲學思辨、說理抒情、說服心機、領略文字之精妙都在其中。
在初賽、複賽、全國賽比賽篇目的進度下,九十篇古文,其實變化萬千。「就算不是比賽,我們收穫很多,她高中三年的理解古文能力都有了。」這是每次帶一個個孩子完賽,家長不約而同的回饋。
竟是因為這樣的教學機會,我才認真思考了古文對於孩子們的價值與學習樂趣應在何處,並嘗試把古文符合時代的重新詮釋、活用下,賦予它進入孩子世界的靈魂。於是,在專題課中,我開始實驗性的出奇不意,給高年級的孩子們投餵幾篇有意思的古文,讓他們透過活動自學、拼湊,發現古文的有趣。
記得有一次,我在探究「說服能力」的專題中,放入了〈觸讋說趙太后〉,在加油添醋說明歷史背景、給予任務之後,讓孩子們破解觸讋說服趙太后讓兒子當質子的說服技巧,然後運用在生活情境中說服媽媽讓你每週多玩手機一小時。
更有一次,在探討自然之美的專題中,放入了〈種樹郭橐駝傳〉,請模擬郭先生觀點為地球環境議題、自然永續發表演說。甚至,庖丁解牛的庖丁,都成為孩子們的面試訪談職人的對象。
去年的環遊世界專題,我們更進入了多重宇宙之旅,來到了〈桃花源記〉中的一個AI虛擬桃花世界,並開啟桃花源旅行團的景點推薦!
你說孩子們真的在學古文嗎?其實我覺得並不是,他們在做的是跨越時空的想像與交流,想著山海經的神怪、戰國七雄的爾虞我詐與戰略籌畫、念奴嬌中赤壁與三國的時空精彩、想著史記的英雄刺客、唐宋的繁華與詩詞......,這裡頭可以是文學、神話、文化、歷史、科學、藝術、哲學、心理學......。
說這麼多,其實我想說的是,古文要不要學,真的不是課綱放不放,或是放幾篇,這我一點也不在意,更不用談及道德品格教學,古不古文根本無關。如果古文學習,永遠停留在考試成績的目標上、國文的課程教學進度上、中華文化的品德道德學習上,那永遠失去它最好的價值。
每次帶高年級孩子們接觸古文,我都會先給予這個概念:古文裡的內容應該是一種綜合學科,因為他就是古人各種生活、文化、思想的紀錄,就像我們會去了解希臘羅馬神話、欣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閱讀莎士比亞。只是,古文用一種我們較不熟悉的敘述方式與詞彙運用,因為古時候「有讀書、沒讀書」的差別就是你有沒有辦法寫下這些文句。有時候你甚至會發現,原來用少少字就能扼要的說出一個意思,超美、超酷、超神奇。那既然,我們現代人都具備學習的能力了,且這些字詞都是中文應該沒有太困難,要能破解古文,我們就可以穿越時空當古時候「有讀書」的人啦!這就是現代科技時代的我們,穿越時空的能力之一。
然後,相信我,課堂中孩子們不用教,給他們一些古人運用文字規則與習慣,自己就會想辦法解讀古文,然後形成一個「有可能是在說這個意思」的語感從文章整體來討論、思辨,完成一個有趣的時空交流。然後,這些養分就會像我們在日常中也會說:「心有戚戚焉」一樣的正常。
#一兼玩古文穿越時空的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