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好像是2013年初
買了一本心經的白話文翻譯,好奇想要認真看完
但是才看沒幾頁,真的無法理解,遑論吸收,覺得閱讀得非常痛苦,非常難懂,根本懂不了,說邏輯沒有沒有邏輯,幾番嘗試之下我還是放棄那本書了。
剛剛在年貨大街的書攤看到一本關於心經的也是白話翻譯書籍,隨意翻閱一下,翻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看到有中譯跟現代白話語言翻譯,我才有點驚然地發現,我看懂了,不,應該說「這不是我已經懂了的東西嗎~」我完全能理解(不過,懂也有層次上的落差,我知道還有我還未觸及到的層次,也就是未能再更廣泛、更深入明白的),而能夠知瞭的關鍵並非佛學班的教學或是我閱讀其他佛法相關書籍,而是我在禪坐中觀到的實相,這樣的作用,當然學習的佛法、法師跟佛學老師們的指導都是漸漸地會累積薰習影響,但我的利劍、強勁力道是禪坐中的定而起觀。
另外,心經無法用理解的,它不是大腦跟科學、哲學的範疇,當你實際「走到過」那層頻率狀態,不用理解就知道那是什麼,很單純,就是我跟你描述我在森林中看見一棟木屋,你只能知道有木屋這回事,你無法用理解的去知道木屋的全景和所有構造、佔地面積、高度多少、顏色、整體感覺,但是當你親自到了木屋面前,何須理解?何須解釋?木屋就是那樣,而那是你親身歷走到了木屋面前和木屋裡面。
看了木屋一會兒,也逛逛裡外一會兒就離開了,沒有住在木屋裡面很久,離開之後會記得、會知道木屋是怎麼回事,當別人再提到這棟木屋,你知道它是什麼,但是因為只是短暫停留就離開,無法細述那棟木屋的細節,不知道在其中的春夏秋冬的感覺,無法和木屋融為一體,我們的家住久了、我們的車騎久了都會自然感覺上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騎車只需要本能,不需要耗意識去操作,使用自己的家只有本能,穿梭哪裡都不用再去耗意識想格局看地圖一樣,所以心經,當沒有時常在那個能量層級、那個運作狀態中長久習慣生活著,依然陌生、不熟悉,僅止於知道,但要運用也有難度。
我原本也不知道禪坐會生定境,有了定境的體驗,也不知道禪坐能生觀,觀ing還不知道在觀,都是事後下座很久才知道有觀的活動狀態,因為這些禪坐有了觀的作用,我才翻閱到心經白話文的解釋是在解釋我所觀到的內容,互為印證。
穩定的深層心理狀態,等於清空了很多的杯子,再裝東西才有空間裝得下去。
因為我在翻閱其他的書籍,翻到卡內基的人際關係書籍,裡面有指導如何如何如何,那些內容我清晰的自動像是超細緻化電影分割畫面連續動作變成一張一張的,若是用平常的腦波,也就是能量不足夠的狀態去看書的內容,會變成腦袋知道,實際上運用不起來的狀況,因為那只是當下腦袋對文字概念的記憶,不是自己的東西,如同裝滿泥沙的杯子再放石頭進去,放著,石頭也滾了下來,若沒掉下來,移動杯子就馬上掉落,因為能量沒有整理、沒有清理,那些泥沙就是負能量,或是多餘的不需要被留存的能量,除了這樣,也是心太粗糙,見到什麼等於下雨的玻璃窗都是濃濃的一層霧氣,試圖抹去也立即被霧氣補滿,吸收不了。
所以禪修的練習量大又持續,可以讓頭腦事半功倍、專注力增強、情緒浮動較安穩、面對煩惱比較有力量、處理事情直接完成,或是不需要重複多次,讓處理事情簡化心力、體力、時間,所以打坐不會浪費時間,會讓生活更節省時間,當然,這是一連串學習和練習的累積,學習的過程也會有挫折和未上軌道的養成期,禪無所求,所有的功能和作用都是水到渠成。
P.S 學習禪修需搭配正知正見的觀念指導,隨著不同的機構單位指導,都是不同人,禪修有很多種和層次,當然是以佛法的見地、觀念來指導禪修是最安全也最是解脫法、是智慧的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