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罐裝咖啡】EP.4 中興紡織大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小學五、六年級時我寄住爺爺家,那是台鐵配發的宿舍。連棟的二層樓平房、淺灰色外牆、漆成紅色的木門成為我對「老家」的印象。

高中時,國文課本裡〈失樓臺〉有段文字說著:「從那時起,我愛平面上高高拔起的意象,愛登樓遠望,看長長的地平線,想自己的樓閣。」

那是王鼎鈞先生記憶中的老家,在我的記憶中除了老家,也有那麼一棟樓閣。

戰後的台北市都市計劃,大抵延續日治時期的規劃,向東輻射延伸。若以忠孝東路為橫軸,新生南路作為縱軸觀察,大體而言,新生南路以西的區域為舊台北街區;新生南路以東則為戰後整合規劃、快速開發的區域,即今日我們熟悉的松山區、信義商圈等區域。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確實能在街上找到許多衝突、充滿過度色彩的畫面,只是當時仍是小學生的我,對於台北市的發展演進自然是不理解的,我的認知僅限於對街景的觀察:我知道騎上腳踏車後,向東或向西,所見的景致是截然不同的。

例如,距我所就讀的小學不過一個街區遠的忠孝東路三段,即有著綿延大半個街區、設有電梯和地下停車場的大型集合式住宅(正義國宅);然而,緊鄰著建國高架橋的另一面,則是五層樓公寓和日式平房比鄰而居的混合街區,其範圍向西延伸至齊東街、杭州南路以及徐州路(現今台大法學院、醫學院周邊)一帶。


raw-image

爺爺家便位於今日的新生南路、臨沂街口一帶的巷弄中,差不多是日治時期台北市中心的外圍地帶。國小五年級時,為了中學能跨區就讀中正區的公立名校,我和堂哥便一起遷移戶口,寄住在爺爺家,在那裡度過小學生活的最後二年。

老房子的氣味,紗門的嘎吱聲響,屋舍後方連通、長滿苔蘚的防空洞和通整排宿舍的水泥通道上,一個個圓形的化糞池孔洞和水肥車抽取「人造肥料」的畫面;還有來自左鄰右舍的人聲、那卡西音樂聲,以及附近街道的樣貌、氣味,至今仍鮮明的存在我的記憶之中。

當時,出現在我生活圈中的高樓並不多;小學時,樓高21層的中興紡織大樓(現兆豐金融大樓)剛竣工,那時我總覺得這幢潔白明亮、脫離四周天際線拔地而起的大樓,和周圍的景觀顯得突兀、有些格格不入,但卻說不明白。

儘管它並不是我所知的最高建築物,卻令我印象深刻,它正坐落於我所就讀的小學旁,僅一巷之隔,而且我可是「看著它被建造起來」的呢!二十多年過去,我仍清楚記得從教室的窗戶中望去,它那巨大、足以完全遮蔽視線、令人無法迴避的存在感;還有矗然而立、光潔閃亮的身影,和一旁灰暗的老光華橋比肩共存的奇特對比。

同樣印象深刻的是建造時期來往無數的工人(幾年後開始動工的台北捷運前,那亦是我生活所及的「已知最大工程」),以及中午時分,工人成群就地躺臥工地旁午睡,猶如海豹群聚的壯觀畫面。

它就這樣烙印在我的記憶中。


raw-image

從此,中興紡織大樓成為一幅不曾缺席的景致。上學時,我們迎向大樓的正前方走,橫越新生南路、忠孝東路口,沿著大樓前方寬敞的人行道走向學校;放學時,若不是前往忠孝公園(現今的捷運忠孝新生站1號出口)嬉戲,便是往反方向朝忠孝東路、金山南路口前進,往齊東街方向的公園打鬧。

偶爾我們也會穿過中興紡織大樓和學校之間的巷子,繞到大樓後方,前往光華橋下的老光華商場。總之,出了校門或向左、或向右,每當你回頭望,總能見到中興紡織大樓安靜、沉穩的高大身影。

在那個沒有手機的年代,它是同學相約的地標,是和你朝夕相處的建築物,和生活融為一體。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我們不再抬頭仰望、注視它;它卻早已跳脫有形的建築概念,內化為我們的記憶。爺爺家和中興紡織大樓,就在不知不覺間成為我對這個城市、對於所經歷的時代變遷、對於生活的新與舊之間最鮮明的記憶點,成為我心中的樓閣。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中年日常的沙龍
16會員
16內容數
不定期從童書編輯的角度,分享書、工作以及編輯相關二三事。
中年日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17
如果你曾在早晨來到台北市重慶南路、開封街一帶,或許也曾聽過附近的巷弄中傳來陣陣砧板的切肉、敲打聲響,以及一陣不知名的香味;那是劉山東牛肉麵,一間隱身於巷弄間的老字號牛肉麵店。
Thumbnail
2021/12/17
如果你曾在早晨來到台北市重慶南路、開封街一帶,或許也曾聽過附近的巷弄中傳來陣陣砧板的切肉、敲打聲響,以及一陣不知名的香味;那是劉山東牛肉麵,一間隱身於巷弄間的老字號牛肉麵店。
Thumbnail
2021/12/06
「保重」狐狸說:「這就是我的祕密。它很簡單:只有用心靈,一個人才能看得清楚。真正的東西不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小王子》
Thumbnail
2021/12/06
「保重」狐狸說:「這就是我的祕密。它很簡單:只有用心靈,一個人才能看得清楚。真正的東西不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小王子》
Thumbnail
2021/11/29
火車快飛、火車快飛,穿過高山渡過小溪,不知跑了幾百里; 快到家裡,快到家裡,看見媽媽真歡喜。 民國70年代,台北市的北平東路旁還有著長長的鐵道,那是台鐵縱貫線的一部分。除了鐵路,那裡還有著我幼稚園的生活點滴。
Thumbnail
2021/11/29
火車快飛、火車快飛,穿過高山渡過小溪,不知跑了幾百里; 快到家裡,快到家裡,看見媽媽真歡喜。 民國70年代,台北市的北平東路旁還有著長長的鐵道,那是台鐵縱貫線的一部分。除了鐵路,那裡還有著我幼稚園的生活點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第一章 民國56年(1967年)9月自成功嶺二個月的大專集訓結束後回到台南,整理行李北上台北到淡水鎮淡江文理學院報到,我是土木工程學系,開啟大學四年的學生生活。 淡水小鎮人口不到三萬人,但淡江學院學生卻有五千學生,還有五專部四個學年的學生,1967年起五專
Thumbnail
第一章 民國56年(1967年)9月自成功嶺二個月的大專集訓結束後回到台南,整理行李北上台北到淡水鎮淡江文理學院報到,我是土木工程學系,開啟大學四年的學生生活。 淡水小鎮人口不到三萬人,但淡江學院學生卻有五千學生,還有五專部四個學年的學生,1967年起五專
Thumbnail
第024校: 建中國小,彩繪階梯,三義木雕街,百年老校 .. 三義,苗栗的一處純樸小鎮。 近年來因為勝興車站、龍騰斷橋,還有幾處網紅餐廳、民宿以及排隊麵館(像是金榜麵館、賴新魁麵館)而成為熱門的假日觀光景點,但畢竟是老街老城,路小車位寡,假日一到,這老街往往就是塞車一條龍,
Thumbnail
第024校: 建中國小,彩繪階梯,三義木雕街,百年老校 .. 三義,苗栗的一處純樸小鎮。 近年來因為勝興車站、龍騰斷橋,還有幾處網紅餐廳、民宿以及排隊麵館(像是金榜麵館、賴新魁麵館)而成為熱門的假日觀光景點,但畢竟是老街老城,路小車位寡,假日一到,這老街往往就是塞車一條龍,
Thumbnail
日式時期遺留至今在台灣各地都有許多房舍,這些房舍大部分都已改建為大樓,能夠留下來房舍不是變成歷史建築物,不然就是博物館使用。桃園市中壢區中平路故事館亦是如此。這棟房舍保存完善,從這棟房舍更是見證台灣社會走過歷史歲月遺跡。 中平路故事館相關資訊:: 地址: 桃園市中壢區復興路99號 電話: 備註:
Thumbnail
日式時期遺留至今在台灣各地都有許多房舍,這些房舍大部分都已改建為大樓,能夠留下來房舍不是變成歷史建築物,不然就是博物館使用。桃園市中壢區中平路故事館亦是如此。這棟房舍保存完善,從這棟房舍更是見證台灣社會走過歷史歲月遺跡。 中平路故事館相關資訊:: 地址: 桃園市中壢區復興路99號 電話: 備註:
Thumbnail
小學五、六年級時我寄住爺爺家,那是台鐵配發的宿舍。連棟的二層平房、淺灰色外牆、漆成紅色的木門成為我對老家的印象。 高中時,國文課本裡〈失樓臺〉有段文字:「從那時起,我愛平面上高高拔起的意象,愛登樓遠望,看長長的地平線,想自己的樓閣。」 那是王鼎鈞先生記憶中的老家,我的記憶中也有一座樓閣。
Thumbnail
小學五、六年級時我寄住爺爺家,那是台鐵配發的宿舍。連棟的二層平房、淺灰色外牆、漆成紅色的木門成為我對老家的印象。 高中時,國文課本裡〈失樓臺〉有段文字:「從那時起,我愛平面上高高拔起的意象,愛登樓遠望,看長長的地平線,想自己的樓閣。」 那是王鼎鈞先生記憶中的老家,我的記憶中也有一座樓閣。
Thumbnail
一幢別致的老屋,保留了木質的溫度與紋理、木構的層次與氣息。「留給老屋一點點空間!」遂是吳昭彥先生對於嘉義這片土地的堅持,因為僅存的空間裡他彷彿看到父親慈祥的微笑。
Thumbnail
一幢別致的老屋,保留了木質的溫度與紋理、木構的層次與氣息。「留給老屋一點點空間!」遂是吳昭彥先生對於嘉義這片土地的堅持,因為僅存的空間裡他彷彿看到父親慈祥的微笑。
Thumbnail
  光的紀實 華南里光彩街75號,這棟建築的雍容氣度,彷若一間建築學的圖書館。陳建都先生是第三代的圖書館館長,他說他在呱呱墜地那一刻,就是由接生婆接生於這座房屋,彷彿命運早就揭示了要守護這棟建築的使命。  
Thumbnail
  光的紀實 華南里光彩街75號,這棟建築的雍容氣度,彷若一間建築學的圖書館。陳建都先生是第三代的圖書館館長,他說他在呱呱墜地那一刻,就是由接生婆接生於這座房屋,彷彿命運早就揭示了要守護這棟建築的使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