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瑠公圳的公與私之間——橫跨百年的都市紋理

2020/10/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筆者攝)
隨著對文化路徑的思考,最近花了點時間把新店段的瑠公圳走完了,也是整個大台北保留比較完整的一段;這個陪伴台北兩世紀的瑠公圳,一路上的景觀從整治、排放廢水到不見天日,在名為「開發」的當代,過去的水紋脈絡悄悄消失;原本的視野遼闊轉而只能仰望狹窄的天際線,一旁的北新路從鐵道、公車再到捷運,一內一外的地景有如天壤之別。
我遇到了一位在此生活七十年的黃先生,他告訴我許許多多他小時候的生活情景,包含當時的水有多高、可以游泳抓魚,還有整個鐵路站跟鐵道的設置位址在哪。「以前在國道底下有用竹子做的攔水壩,只要颱風來就會沖毀,這樣上游就不會像翡翠水庫有淤積問題。」
在此居住七十年之久的黃先生。(筆者攝)
黃先生感嘆,翡翠水庫 的建設和台北市開發影響了很多,現在的美河市其實就是那時候每次潰堤沖下來的淤沙堆積而來的;當流沙不再過來後下游水流變少,水位甚至低於瑠公圳,讓劉公圳處於「被結束」的命運。「現在是政府弄的,周錫偉想要仿造韓國的仁川。」黃先生說,當時討論好的設計是,污水處理放在底下,清水水圳則在上層,沒想到完工時變成並排,現在甚至污水還會排到清水裡,「而且原本的設計,水在晚上的時候根本流不下去。」因為在晚上的時候會停止抽水,整條瑠公圳被分成好幾段「魚缸」,那下游的部分就不太會有水流過去了,「你看到現在的洞都是我們自己去打的。」圳道地景的改變與命運,讓黃先生感到不捨。
(筆者攝)
我繼續沿著瑠公圳前行,過了碧潭大橋底下之後,後面的水流是愈來愈小、愈來愈綠,氣味也愈來愈難聞,不過兩旁的房子也更加原始,我想到了在石碇老街看到過的吊腳樓,還真有幾分相似;此時有位阿婆見我搖頭晃腦的,過來與我攀談,阿婆說以前其實是有吊腳樓的,只是後來都被打掉了,真是可惜,我甚至還發現一個疑似「門框」的東西鑲嵌在現在的房屋基底,原來是以前吊腳樓的「地下室」。直到寶強路與羅斯福路口的加油站,圳道穿越了羅斯福路底下,加油站後面就能看到圳道,原來瑠公圳離我們是這麼近的。
吊腳樓痕跡。(筆者攝)
穿過羅斯福路後,圳道沿著寶安街裡面的市場(大坪林文化市場)繼續往「梘頭」——中興路前進,不過在寶安街這裡,水圳已經變成徹頭徹尾的下水道了,所有市場的污水都往這裡排放;不過,這個傳統市場在地圖上並沒有顯現,會不會其實是一座超級悠久具有歷史的市場?畢竟就在圳道旁邊,不過網路上並沒有太多資料。
之後一直到景美溪畔,圳道幾乎都在馬路之下了,甚至我猜都已經與排水溝併在一起;來到水門之上,遙遙望向我的家鄉景美,沿著過去的水路走來,看到生態、公共政策、歷史遺緒、個人生命史、城市發展等許多面向的議題,這些私人際遇與公共性之間,會走向什麼地方呢?圳道的灌溉功能喪失,那它在當代都市的意義還可以是什麼呢?
(筆者攝)
116會員
95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