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選舉投票來思考投資這件事】為什麼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為什麼市場上有80%的人都在賠錢?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raw-image

思考一下

藍白拖不談政治,但是可以聊聊群眾決策這件事。不論是經濟、學術、政治、科技等領域,我們都時常用討論與表決的方式達成共識。一個新的想法經過闡述讓眾人檢驗內容的正確性與可行性,我們相信眾人的想法能形成一種具有普遍性與正確性的結論。

在經濟上我們定義的成功品牌,一定在產品與服務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學術上的研討會、期刊與研究報告都經過眾多學者研議,當理論無法被推翻或沒有謬誤存在時才會被承認。在政治上我們稱大部分人民的意見與想法為民意,透過投票表達民意並且找到最適當的社會治理方式。

在金融市場中,不論任何金融商品都是由供需創造價格,而價格波動則是由供需雙方的力道消長所決定。然而當前段敘述的邏輯套到市場的時候卻有些怪怪的。

投資人間常常聽到一句話:人多的地方不要去。這句話的意思是當眾人都在追逐某個特定標的時,往往也是行情即將反轉的時候。

在市場中的另一個說法是二八法則,這個理論認為在金融市場上大部分的人(約80%)是賠錢的,只有少數(20%)人能夠在市場上獲利。如果眾人形成的決策是有效且正確的,為什麼在金融市場裡當眾人的想法集結時,多數達成的共識卻是錯誤的呢?

raw-image

分析1 財貨的特性

不曉得各位對小時候的公民課本有沒有印象,其中提過資源的排他性競爭性兩種不同特質。

競爭性】指的是當資源被使用的同時,會減損其他人可以使用的數量,簡言之就是資源具有稀少性,無法在不減少他人使用的狀況下增加使用人數。

排他性】指的是資源一旦提供,就會讓一群人一同享有,無法把特定人摒除在外。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國防與乾淨的空氣,當環境的空氣品質良好時無法禁止特定人呼吸鮮空氣。

了解了這些特性之後,我們再回頭來看看上面所說的例子。

比方說知識,知識不具有競爭性,由於知識的範圍太過廣泛,並不會出現有學者研究出新的論點就瞬間減少了其他學者能探討的議題。

選票也同樣不具有競爭性,不會因為一個選民投給一位候選人,就減少了其他人投給同一個候選人的機會,或者是壓縮別人投票的機會,在民主制度下一人一票且票票等值,這使得選票既無競爭性也無排他性。

看完投票的部分,那股票是否具有競爭性或排他性呢?

當藍白拖以10元買進一張鍋具紅茶店的股票時,除非鍋具紅茶店發行新的股票,否則這個動作勢必減少其他人以同樣價格買進的機會。持有股票後,不論是公司賺錢發給我的配息或是股價上漲帶來的獲利,都只有我能享有,別人無法跟我共享。根據以上性質我們可以看到股票(包含價格)既有競爭性也有排他性。

競爭性: 資源的使用具有稀少性
排他性: 可以限制僅付費者能享有資源
raw-image

分析2 零和市場

我們回頭來看看金融市場,衍生性金融商品(期貨、選擇權等)的交易屬於零和市場。零和市場指的是全市場上的獲利會等於全市場的虧損,也就是說,一個人從市場上賺到的錢勢必來自於另一個人(或多人)在市場上賠掉的金額。

股票市場的狀況又是如何呢?股市跟衍生性金融商品其實是類似的喔!

股市的成長循環是這樣的:投資股票→企業獲得資金→利用資金為公司賺取收入→除權息分配收益→投資人有更多的資金再次投入股市。

從循環來看,股票市場並不是零和市場,因為全市場上的獲利會有部分來自於企業本身的成長與獲利(全市場獲利=全市場虧損+企業獲利)。然而投資市場的循環需要時間運作,從投資到再投資的過程往往歷經數年,在一個周期完成前股票市場就是零和市場!

零和市場:全市場獲利 = 全市場虧損


分析3 不選擇的選擇

分析了財貨性質與零和市場的特性後,接下來看看選擇的目的是否存在差異,以及不選擇又會發生什麼事。

政治的選擇目的在於找到合適的人來帶領群體社會,個人的選擇除了選出候選人外還有一個選項就是「不選擇」。不論是投廢票或是不投票都是政治上可行的「不選擇」,然而當我們不選擇之後,並不代表沒有政治這件事;其他人的決定仍然會選出一個人來帶領社會運作,政治上的不選擇無法將自己置身事外,只是將選擇權交給其他人。

在金融市場中的不選擇則是不投資,不投資的結果就是不論金融市場發生什麼事、股市如何上下波動都對你沒有任何影響。政治決策上非得有人出來當家帶頭,但金融市場卻可以完全跳脫規則不被波及。

從另一個面向來看,政治的決策是由群體共同決定而責任也是眾人承擔,且有時出問題還不會馬上浮現,可能許久之後才會受到衝擊。但金融相關的任何決策如之前提到的排他性一樣,賠錢時不會有人跟你一起承擔,就像賺錢時也不會有人來分杯羹(雖然政府收證交稅、期交稅跟這道理差不多啦...)。不只責任由個人完全承擔,連承受的時間也毫不延遲,一旦買進股票,即時損益馬上告訴你自己的決策到底對不對。

在決策制定上是否一人獨自承擔責任,以及決策錯誤的影響多久會到來,這兩項因素都會影響判斷的心態進而改變決策模式,這也使得在政治與金融的決策上呈現不同的樣態。


結論

我們得到的第一個結論:股市同時具有競爭性與排他性,但政治的選票則兩者都無。

回到我們討論的主題,政治上多數決的決策方式在金融市場為什麼不適用?透過財貨特性,我們可以看到個人的決策是否對於其他人有影響力,以投票進行的政治決策不影響他人判斷,反觀金融市場的決策不但會壓縮他人的選擇機會,還可能影響他人的想法(主力將某價格的股票全數買下導致他人失去買進機會,且同時創造出股票強勢的氛圍)。

政治的多數決前提是每個人都能夠不受他人影響做出獨立且正確的判斷,但金融市場的競爭性導致決策並不具獨立性,而是存在極大的交互作用影響。金融市場存在著嚴重的資訊不對等,許多誤導性的資訊充斥著市場,這都導致投資人在判斷情勢上出現偏差與錯誤。雖然政治上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假新聞、抹黑造謠等在台灣政治上層出不窮,但決策的獨立與否,加深了這些訊息對於決策結果的影響力。

下一步我們來看看零和市場的機制又是如何影響決策的。

零和市場背後的意義代表不同決策的背後具有對稱性,錯誤決策的所有後果都會形成另一方的利益。在政治上卻不是如此,當眾人選出的領導者不適合整個社會,其他候選人的支持者並不會因為之前的選擇比現在好而獲得任何利益,甚至會跟著其他人一起承受著不恰當的社會管理。政治與金融的責任承擔存在差異,一個彷彿生命共同體,另一個則是零和市場;一個做錯了大家陪你,另一個做錯了自己找紙箱睡公園。承擔責任的輕重導致大家在決策的謹慎程度有所差異。

對於政治責任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輕易的「不選擇」,然而在金融上,許多人寧願隨便選也不願意不選擇,怎麼說呢?很多散戶喜歡隨意看新聞聽廣播,裡面講什麼股票好就去買,在未查證線型與籌碼狀況前,就輕易買進還深怕買不到。這樣的心態寧願快速輕率的選擇,也不願意因為謹慎而慢一步最後沒選到(股市有競爭性,慢了可能買不到)。當不知道該如何做決定的時候,政治問題寧願不選擇,而金融上則是為選擇而選擇。

以上從決策的前提與背景開始分析,後面探討決策時可能出現的心態,大家在這樣的論述後是否對於我們的問題有了答案呢?藍白拖在這裡只能說以上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全然正確或貼近現實。當我們在探究政治與金融的決策時,可以看到更多兩者個細節與差異,希望這樣的比較能讓大家在金融市場上更理性、更審慎的做出決策與行動。

「多數決」這個決策方式,不論是政治上或是社會上都常出現少數服從多數的情況。我引用一句前輩的話:「很多事情人多不一定就是對的,我們只是這麼做事情而已。」也許多數決並不是個好的決策方式,但在講求人人平等且民主自由的社會下,似乎也沒有更合適的方法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藍白拖主力的沙龍
132會員
493內容數
我是藍白拖主力,一位回到金融業的法人操盤手,這裡分享我對市場的看法,以及適合新手閱讀的投資知識,歡迎追蹤交流!
2025/04/08
金融界的那對兄弟,大家知道他們是誰嗎? 0050分割最終章!
Thumbnail
2025/04/08
金融界的那對兄弟,大家知道他們是誰嗎? 0050分割最終章!
Thumbnail
2025/04/02
搞懂0050分割始末,這集讓我們回到遙遠的荷蘭大航海時代!
Thumbnail
2025/04/02
搞懂0050分割始末,這集讓我們回到遙遠的荷蘭大航海時代!
Thumbnail
2025/03/31
你知道0050分割會發生什麼事嗎? 讓藍白拖帶你搞懂0050分割始末!
Thumbnail
2025/03/31
你知道0050分割會發生什麼事嗎? 讓藍白拖帶你搞懂0050分割始末!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交易的依據未必是依照基本面的狀況,而是有更多投機因素摻雜其中,必須了解投機的內涵是零和遊戲,投機者的獲利就是市場上其他人(韭菜)的損失,當股市走到投機行情,是一般人要謹慎注意風險的時候。
Thumbnail
交易的依據未必是依照基本面的狀況,而是有更多投機因素摻雜其中,必須了解投機的內涵是零和遊戲,投機者的獲利就是市場上其他人(韭菜)的損失,當股市走到投機行情,是一般人要謹慎注意風險的時候。
Thumbnail
交易世界的現實可能比八二法則更加殘酷,真正能夠長期賺錢的,恐怕不到1%。
Thumbnail
交易世界的現實可能比八二法則更加殘酷,真正能夠長期賺錢的,恐怕不到1%。
Thumbnail
頻繁交易,走短線操作,根據零和遊戲和馬太效應,有錢人越有錢、好的越好、多的越多,但我們可能是少的越少,壞的越壞。 大家都知道,要靠複利,錢滾錢,賺的再加碼進去,逢低買進,但為何總等不到複利的甜頭,就已經開始錢吃錢,吃到變沒錢。
Thumbnail
頻繁交易,走短線操作,根據零和遊戲和馬太效應,有錢人越有錢、好的越好、多的越多,但我們可能是少的越少,壞的越壞。 大家都知道,要靠複利,錢滾錢,賺的再加碼進去,逢低買進,但為何總等不到複利的甜頭,就已經開始錢吃錢,吃到變沒錢。
Thumbnail
在先前思考著資產配置時,如《理性混沌,風險分散、最佳槓桿以及 Newton's Fractal》,購入更多元的資產或使用任意槓桿率皆是自由。先前的假設中隱含著無窮大的市場,使得投資人得以買賣任意數量、種類的資產,而不必考慮對手。
Thumbnail
在先前思考著資產配置時,如《理性混沌,風險分散、最佳槓桿以及 Newton's Fractal》,購入更多元的資產或使用任意槓桿率皆是自由。先前的假設中隱含著無窮大的市場,使得投資人得以買賣任意數量、種類的資產,而不必考慮對手。
Thumbnail
看太多這類的,你也是嗎? A達人說金融股好,他就買一點。 B達人說民生股好,他就買一點。 看到0050不錯,他就買一點。 看到VT說不錯,你就買一點。 反正通通都買一點,這樣風險一定會更分散。 其實你錯了知道嗎?風險並非多買幾檔股票或ETF就能分散,有時候多買反而是更集中了。 原本市值加權的005
Thumbnail
看太多這類的,你也是嗎? A達人說金融股好,他就買一點。 B達人說民生股好,他就買一點。 看到0050不錯,他就買一點。 看到VT說不錯,你就買一點。 反正通通都買一點,這樣風險一定會更分散。 其實你錯了知道嗎?風險並非多買幾檔股票或ETF就能分散,有時候多買反而是更集中了。 原本市值加權的005
Thumbnail
市場熱絡時期,就會看到一些把存款全部投入股市的現象,或是挪用原本其他用途的資金來投資,最大的問題是風險過度集中,另外就是缺乏資金,使得對於風險的應變能力降低
Thumbnail
市場熱絡時期,就會看到一些把存款全部投入股市的現象,或是挪用原本其他用途的資金來投資,最大的問題是風險過度集中,另外就是缺乏資金,使得對於風險的應變能力降低
Thumbnail
  大家都是懷著每年能當上天選之人的心情踏入投資市場(還是其實想天天都當?無本當沖?),但結果應該很清楚。想攻他中路?沒那麼簡單!!高達90%的下場是人財兩空。   這時你會有兩種選擇:1.放棄,不玩 2.繼續進修,直到有自己的一套為止。   我認為最佳解是放棄!為何這麼說?大部分的投資人只是一
Thumbnail
  大家都是懷著每年能當上天選之人的心情踏入投資市場(還是其實想天天都當?無本當沖?),但結果應該很清楚。想攻他中路?沒那麼簡單!!高達90%的下場是人財兩空。   這時你會有兩種選擇:1.放棄,不玩 2.繼續進修,直到有自己的一套為止。   我認為最佳解是放棄!為何這麼說?大部分的投資人只是一
Thumbnail
藍白拖不談政治,但是可以聊聊群眾決策這件事...我們相信眾人的想法能形成一種具有普遍性與正確性的結論...在金融市場上大部分的人(約80%)是賠錢的,只有少數(20%)人能夠在市場上獲利。如果眾人形成的決策是有效且正確的,為什麼在金融市場裡當眾人的想法集結時,多數達成的共識卻是錯誤的呢?
Thumbnail
藍白拖不談政治,但是可以聊聊群眾決策這件事...我們相信眾人的想法能形成一種具有普遍性與正確性的結論...在金融市場上大部分的人(約80%)是賠錢的,只有少數(20%)人能夠在市場上獲利。如果眾人形成的決策是有效且正確的,為什麼在金融市場裡當眾人的想法集結時,多數達成的共識卻是錯誤的呢?
Thumbnail
參考大戶或法人動向的原因,通常是認為大戶與法人具備相關專業知識,進行較多的研究,應該可以做出相對正確的選擇,大戶與法人買股票也有助於籌碼的穩定,使股價的表現較好,理論應該是如此,但實際情況複雜得多
Thumbnail
參考大戶或法人動向的原因,通常是認為大戶與法人具備相關專業知識,進行較多的研究,應該可以做出相對正確的選擇,大戶與法人買股票也有助於籌碼的穩定,使股價的表現較好,理論應該是如此,但實際情況複雜得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