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筆者在終於答應一狗票朋友的催稿後,重新的檢視兩造雙方的政策,只是越看越搖頭,也間接反映出我們媒體的利害,沒真的去看這些政見,光聽媒體報導你還真覺得他們只有藍跟綠的差別。事實上雙方的政策,大致上來說在國防、外交等較為高層意見上,只存在著兩岸問題,但也僅僅是在名稱等不具有實際意義的問題上打轉。現實一點吧,當中國就是那麼強大,這些政治人物當然只能學那些古代的腐儒,努力鑽研某些字句,來證明對方符不符合孔孟聖人之道一樣。現實問題根本解決不了,解決不了的原因是整體性的,這些問題也始終是政黨互鬥的結果。
當軍購被批凱子,國軍人事佈局被譏為賣身求榮,也難怪大家對國防毫不關注,當程建人派任駐美代表,被批為奉承阿扁,僑委會用的不是泛藍系統的人馬,就被批為不夠專業,這種讓國人徹底鄙視高層戰略的原因,難道國民黨可以卸責?民進黨深知國民黨的反對性格,動輒拿全國一致性的共識問題去刺激在野黨,不顧朝小野大的問題,結果就是國民黨溫和派被極端份子綁架,事實上這些問題如果拿去「密室協商」,讓那些資深官員以及朝野政黨高層可以不受干擾的討論,結果會不會更好?這筆者不得而知,因為在極端化的朝野對立下,任何去參與這種活動的都會被批為騎牆派,進而連立委提名資格為都保不住,這種惡質文化下要怎麼提升高層戰略的運作品質?根本就是空談,馬蕭主張要杜絕這種惡質文化,難道是要自己執政才杜絕?還好現在民進黨已經在國會沒有決定性了,不然萬一馬蕭當選,民進黨照樣學著作,豈不是繼續空轉八年下去?
在經濟問題與勞工、社會福利上,雙方的政策基本上都大同小異,差別只在於某一方認為要把補助與資源直接交到當事者手上,另一方認為要用銀行貸款等方式挹注在整個產業上,但大體上都不脫凱因斯主義的思維,認為政府越大職能越多越好,民眾是弱勢的一方,必須靜態的等待政府救援,雖然政治上兩黨根本沒有這麼說,但實際上政策就是這種精神。這反應了一個根本性的事實,那就是台灣的技術官僚根本就沒有變動過,政務官來來去去,真的草擬法案跟實際推動的還是那些人,就算政務官強力推行其意志,這些經過考試與公務系統層層考核才上去的高層官僚,怎麼會沒有應付的對策?多半是表面上執行了首長的意志,實際內文多有含糊跟便宜行事的地方,到頭來還是必需要靠技術官僚去一一推行。這八年來唯一的例外是教育部,不管你對杜正勝還是之前的部長有多大的意見,都不能否認這些教改部長,不僅僅把他的意志貫徹到政策公布,還執行到了中層機關身上,雖然仍然是抵達不了如樹枝般複雜的基層組織,但這個壓力始終是存在在這些基層教育人員身上,畢竟高層教育制度的變化,最慢十年也會影響到下層機構去。
至於文化、觀光這一些所謂的文化政策,筆者只能說,想要用政府的力量推動這些政策,那就跟以前推廣京劇一樣,筆者的父親從前就天天看,筆者也就跟著看,但現在哪一台會播啊?還不是變成了布袋戲跟歌仔戲為主流,就算是這些傳統戲劇,還是要弄一大堆聲光效果配合,不然根本吸引不到年輕人。這顯示了什麼?這顯示了文化是一種社會整體的反映,當絕大多數民眾都拉凳子在看野台戲,就只有外省老兵會坐在電視前面看京劇,久了老兵死光了,京劇還不是沒落了,這些強行推廣的文化最終還不是要反應到社會結構上?再推廣到現在台灣所謂的ACG產業困境,依照挑戰者月刊的編輯說法,他認為根本政府就不要辦什麼漫畫徵選等等的活動,因為光看到那些評審委員,就夠讓人懷疑他們有沒有資格評論「漫畫」了。近日的九把刀抄襲事件,更反映出從前的文壇大師如朱天心等人,在新興「庶民文化」的網路面前,是多麼的無力與微不足道。長昌在他的產業政策說對了一點,那就是台灣在轉型期,這不僅僅是產業在轉,更是整個社會再轉動。
比較具體的說法是,以前的老闆都是農業時代的地主,從耕者有其田等計畫,還有後來的農地重畫與釋出,得到大量資本的農民,這些人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成功的直到現在還在執台灣產業的牛耳,失敗的就消失在社會的角落,除了社會版的角落偶而一篇報導外,幾乎被徹底遺忘。農民從事工業,本身就有價值觀的衝突,要用看老天吃飯還有用季當單位的生產觀念,去經營一家加工廠,遇到的問題不會比一個中 國文學系教授去擔任核四廠廠長少到哪去,台灣更因為時代的快速轉變與經濟起飛,瞬間多了一群從家庭加工業轉為大型代工廠的老闆,同樣的這兩種生產邏輯也不一樣,面臨的問題一樣不會少,更不說近來許多土財主轉行當科技業老闆,要用代工廠的邏輯去面對高科技產業的技術高速變遷,也是要大腦改造一番才行。
這些在在說明了一個基本現實,台灣在四十年的時間內,從一個未開發國家進入已開發國家,從農業為主的產業型態轉變成現在的知識經濟掛帥,但是只有四十年啊,你的祖父是種田的,爸爸是做工的,自己是聯電工程師,你的兒子作文「我的志願」寫的是要當下一個伍佰,這種觀念的衝擊跟落差,產業急速變遷的破壞性,用熊彼得的「創造性破壞」來說都怪怪的。這些問題真正造成的危害,全部在政治上反應出來,老一輩的認為賺錢多少要圍事,黑道跟民代關係都不可少,但兒孫輩受過大學教育,滿嘴都是產業轉型跟升級,認為要根除地方黑道等等,這些問題有對錯嗎?但是在選票只能反映「當選」跟「落選」差別的民主政治下,這種情況看來短期內很難改變。
寫到這邊,我想有點概念的讀者,都看得出來筆者的基本思想,在經濟上具有自由主義的色彩,政治上在意的是憲政的體制帶來的結果,而不是其正義與否的對錯問題。憲政問題是台灣今天極為嚴重的一個關鍵,關鍵不在於哪一種制度比較好,因為總統制有其優點,內閣制也有其長處,至於法國雙首長制,那根本就是法國在內外交迫的危機下的產物,一旦戴高樂去職,整體的穩定性就開始崩潰,這絕非是台灣可以去比擬的。若以台灣憲法的架構來說,孫中山當年的構想應當是內閣制,這與當年強國多半是內閣首相總理一切的狀況很類似,而總統的職位則有點類似是原本皇帝的位子,只是去除掉其實權,變成好像宗教意味比較濃厚的職位,這當然也跟後來要制衡袁世凱有關。
無論如何,五院架構是著眼在彼此的均衡與合作,但在東方傳統的人治色彩下,這套規矩變成了是總統最大,其他人只是聽命行事的準皇帝制度。歷史功過可以評論,但台灣現狀的問題在於,沒有明確的權責可以區分總統的權力,這也是內閣與總統制的選擇問題,要是當年蔣介石、蔣經國到李登輝,他們當的是萬年行政院長,總統則挑胡適、錢穆等有社會地位的賢達來擔任,則現在或許不會這麼有問題。李登輝讓總統直選,不過是承認了現實為總統制的事實,並賦予其民意基礎而已,要說這是權力鬥爭的產物,這些全都是當事者私心自用的結果,那就太過忽略長時間的歷史意義,也無法對這些憲政結果有所評價。
筆者對總統候選人的政見觀點有幾個,試述如下:
- 明確修憲方向,確定我國憲政體制究竟是總統制還是內閣制,並賦予其民意基礎,意即總統制及直接民選總統,在國民大會已經實質消失的現在,要改成內閣制的虛位總統,有所其困難之處。
明確五權憲法職權,最重要的是人事權任命,務必設計為可以反應實際政治生態,但其任期長短又足以使其產生獨立功能。
- 經濟上取消凱因斯主義的觀念, 馬英九先生認為我們不僅需要凱因斯,還作的不夠,筆者認為這種說法大謬不然,誠然增加公共建設開支,在經濟還未過熱的狀況下,的確可以有效促進經濟發展,解決失業問題。但這無異於寵壞民眾,讓民間企業喪失其真正功能,真有無用處之政府建物,乾脆予以拍賣,交由民間運用。
- 政府在經濟上唯一需要持續運作的,是交通建設的投入,唯有良好的交通網才能提供經濟發展的後勤支援,這是最明顯且有實際價值的公共財。
- 觀光、環保問題急需重視,但絕非政府介入操作,政府需要作的是提供誘因,使民間企業與民眾可以主動參與,利用修訂法規與強力執行公權力來促使民眾維護以及珍惜資源。根據公有河川例子,可以說明除非有很好的理由,不然民眾絕對會自掃門前雪。
- 國防外交政策事關重大,而且影響時間長遠,動輒以凱子軍購或是發戰爭財等無意義的帽子扣在官員身上,根本就是置國家長久安危於不顧,無論何方當選,都必需要遵守上一任政府的政策精神,俾使其有一貫性,八年來的惡意反對已經將台灣的戰略基礎破壞到難以復原的地步。長昌當選,則國民黨絕不能再繼續杯葛,馬蕭當選,也不可人去政亡,改弦易轍的全面更改國策。
當然,筆者學識淺薄,只對大戰略有一點小小研究,這些批評純粹是個人觀點,提出的意見也多是老生常談,但要用意識型態或是藍綠的大帽扣在筆者身上,那筆者除了苦笑以外也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