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適合的口罩,並正確配戴是預防飛沫傳染的第一道防線。
戴口罩可阻隔分泌物由口鼻噴散出去,防止細菌、病毒的散播,造成他人發生感染,也可以預防細菌、病毒的侵襲。
阻隔能力最強的N95口罩,配戴起來呼吸相當費力,容易因悶、熱、濕、緊等因素而無法久戴。在配戴後,會不自主的想調整口罩、偷偷透口氣,這樣反而會增加未經過濾的病毒吸進人體的機率。所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嚴重的患者,戴N95口罩是有風險的,實際運用案例上只有疑似武漢肺炎的患者,才會在被運送過程中被要求戴N95口罩。
總體來說,戴N95口罩未必能達到最好的預防感染效果。
如果N95口罩過濾能力是95%,配戴口罩的執行成功率則是70%;一般醫用或外科口罩的過濾能力是90%,配戴口罩的執行成功率則是95%。綜合起來,在需要長時間配戴的情況下,非醫療人士使用一般醫用口罩和外科口罩會比N95口罩還安全。
口罩的功能是過濾空氣中污染物粒子,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批准了7種過濾空氣口罩等級,其中N95就是「N系列」的其中一種。
N代表Not resistant to oil,可防護「非油性空浮微粒」的意思,從粉塵、附帶細菌、病毒的飛沫都可以。N系列口罩依過濾效率分為3種等級:N95(過濾效率為95%)、N99(過濾效率為99%)、N100(過濾效率為99.97%)。
N數字越大呼吸的阻力也越大,只有少數職業會在對呼吸道風險極高的場合,短時間內配戴使用,幾乎沒有案例是長期使用N100口罩的。
為了改善悶熱難耐的問題,市面上還有另一種帶「呼氣閥」的N95口罩。
這種帶呼氣閥的N95口罩能幫助排出呼氣,減少呼氣阻力,藉此讓口罩內部保持涼爽,提升配戴的舒適度。
但是致命的缺點是:配戴者呼出的氣體,不會通過濾材。因此,這種口罩只能保護當事人呼吸不被汙染,沒辦法防止呼氣去汙染別人。
換句話說,對於已經出現呼吸道症狀或感冒的人,並不適合配戴有呼氣閥的口罩,否則將會傳染給周圍的人。
醫療口罩對外的第一層是「防水層」,有防止飛沫進入過濾層的效果,延長過濾層的使用壽命。
第二層是「過濾層」 ,用於過濾空氣中的細菌和飛沫,外科口罩還會增加「靜電層」 ,利用空氣流過的阻力引發靜電效果,會更有效捕捉飛沫。
第三層是「吸水層」 ,主要是為了提高口罩配戴的舒適感,避免咳嗽、打噴嚏、悶熱等因素,引發接觸性皮膚炎或毛囊炎。
如果要測試手邊口罩的防護力是否合格,你可以試著這樣做:分別對口罩的兩面噴灑清水。
可以看到細小水珠的那一面為「防水層」,穿戴時要面對外部;水滴會滲入的那一面則是「吸水層」 ,穿戴時要面對口部。
抽出口罩內層,使其摩擦帶電後,觀察是否有明顯靜電吸附粉末的現象。
如果口罩戴反,吸水層向外,病菌就會順勢吸附在吸水層上,一陣子後,病菌就會進入口鼻,造成感染。
因為活性碳口罩沒有靜電層。
靜電層阻擋的並不是病毒本人,而是可以讓病毒躲藏的微小飛沫,飛沫隨著打噴嚏和咳嗽快速噴散,當經過靜電層時就可以被靜電層所捕捉。如果沒有靜電層的效果,那麼就只能用更細緻綿密的孔隙來提高阻擋效果,但這樣會導致呼吸困難;想維持呼吸順暢,就難以有足夠的孔隙維持阻擋效果。
靜電層是為了兼顧呼吸順暢與捕集效果的特殊設計呢!部分的活性碳口罩為了維持呼吸順暢,捕集飛沫的效果大打折扣。
即使兩層口罩都正確配戴,但由於呼吸時的空氣流動阻力會變得過大,反而容易漏氣,最後病毒會從上下漏氣的地方入侵,讓原本想獲得兩倍保護的你,遭受到更多病毒的攻擊。
戴口罩是為了減少飛沫感染風險,一般外科口罩只要碰到水、分泌物或髒汙就應立即更換,即便外觀乾淨,使用6至8小時也會讓原本的防水層無法防水,吸水層已被呼吸濕透,這時候務必要換新的。
此時如果抽出內部的靜電層進行摩擦帶電測試,會發現原本的靜電效果已消失殆盡,此時的口罩不但沒有防護效果,甚至會將口罩外部的細菌病毒吸入體內,不可輕忽。
正常時候口罩便宜、供應量多的時候,應每配戴滿四個小時後及時更換,不宜重複使用。
但若處於疫情高峰期,拋棄式口罩的供應量可能長期不足,第一線在執行面上有將配戴過的口罩滅菌處理後,再重複使用的需求,雖然有違「拋棄式」的使用理念,但在疫情緊急與資源有限的狀態下,滅菌後重複使用不失為一種可能的應變手段。
台灣中山醫學大學實驗證實,FDA檢測認證合格的外科口罩,用一般家用電鍋不加水的條件下乾蒸約150~180秒,溫度可達到攝氏110度到117度,之後在保溫條件下維持5分鐘,口罩即可取出再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乾蒸的過程中,口罩不可接觸內鍋底,避免鍋底高溫造成口罩融化;另外,口罩經過5次乾蒸後,還可以保有約70%的過濾效果,是一個可行的緊急處理方式。
台灣中興大學實驗證實,使用過的外科口罩經過噴灑銀離子水溶液之後,可以維持24小時的抗菌效果,可有效延長口罩的使用時間。
實驗方法是將配戴後的外科口罩,以ATP微生物冷光計數儀進行量測,得到細菌數值達9943,噴灑銀離子噴霧後靜置一天,口罩表面的細菌數值降低至81。口罩在晾乾之後,即可以重複使用,是一個可行的緊急處理方式。
當然不可能一消毒一直重複使用,即使滅菌手法可以消除絕大部分的細菌和病毒的活性,並且不會破壞口罩的結構,但飛沫、唾液殘留的各種蛋白質等有機物,仍然會降低口罩的防水性與靜電吸附力。
理論上,反覆消毒5次後仍需要拋棄。
戴好口罩是防護自己也是保護他人的第一步,而脫口罩和口罩的丟棄方式是維持防護的最後一步。
你可能習慣這樣做:
平常很認真配戴口罩,但卻脫下隨便放在桌上。
脫下後,把口罩摺好放進包包裡,準備明天再用。
脫下後隨手揉一揉,丟進垃圾桶。
這些行為若在平時防止空氣汙染或許還可以,但面對傳染病威脅時,通通不行!
口罩配戴滿4小時,內外層都已經沾滿了飛沫、細菌與病毒,所以脫下口罩的第一步是從固定繩處下手,不可以碰觸到口罩的內外層,避免好不容易阻擋的病毒又沾附到自己手上。
丟棄口罩的垃圾桶需要有蓋子,避免病毒飄散出來。打包垃圾的時候,務必打包確實,避免可能的汙染物外洩。
另外,隨手壓實垃圾的動作,容易讓病毒隨著氣流飄散出來,應避免這樣的動作。
如果你是健康的人,平時出入的環境也相對安全,那麼你的口罩要把可能沾有汙染物的外層往內折,丟棄到有蓋子的垃圾桶即可。
如果你本身有染病疑慮,或者進出醫院去探視有潛在呼吸道傳染病的病人,那麼你脫口罩的當下要先準備好夾鏈袋,將口罩放入袋中並封好,再丟到有蓋子的垃圾桶裡。
當然,脫完口罩後一定要洗手,避免二次汙染。
已經做好了消毒、也戴好了口罩,防護的最後一步就是手部清潔。
每個人私底下都有不少小動作,順手揉揉眼睛或鼻子、看電腦時托腮摸臉頰、悶熱時就撥撥頭髮,甚至在旁邊沒人的時候還會不自主地挖鼻孔,做這些動作前,如果手部清潔沒做好,根本是防疫大漏洞!
別覺得自己已經很小心了,這些動作根本不會發生,只要拿手機對著自己拍攝60分鐘,再用快轉功能播放影片,你會很驚訝自己其實一直在動來動去、摸來摸去。
如果戴著悶熱的口罩,面對疫情時的焦慮心情讓晚上睡不好覺,這種到處抓抓摳摳的動作會更頻繁,不自覺的小動作和皮膚搔癢很難忍,忍得了一時忍不了長期,越忍越會不自覺去抓。
這時候只要戴上手套就好了,戴上手套可以暗示自己手是髒的,注意力會不斷轉移到手套上,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手部不自主地去碰觸其他地方。
以上內容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