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一次229之 來談談投資理財 "節目"

2020/02/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0/2/29沒想到這可能是我在方格子上嘗試寫作的第一篇! (如果最後有完成並按下發表的話XD) 今天看了一些網路的新型理財節目。對於網路上談理財的節目我一向都特別有興趣,主要是財金領域是我大學和研究所所學,也和自己現在的工作和興趣有關,因此多少會有想在自己較懂得領域挑出別人邏輯矛盾的興趣 (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幸運的是,絕大多數的時候,我都能在這類理財/投資節目中,找到一些值得細想的質疑。
下班經濟學,是個風傳媒的網路節目,這集的主題是 “菜市場選股法 竟存到獲利100%的致富股? 別只會傻傻存ETF”先說明我對風傳媒的印象還蠻正面的,並不認識這集的嘉賓。只是純粹針對內容來發表看法。
1. (影片6:35開始) 來賓提到的年複合報酬15% 是從1991年開始開始算到2019,這並不是一個很公允的計算點。首先,在1991年時應該台灣人沒有可以投資中國大陸股票的機會,因此這是一個不可能的投資區間。再者,如果按照來賓說的他是從2014/11月滬港通後,開始投資大陸股市的話,從當時上海證交所加權指數來看2,418 到今天的2,880,共4年多來看,其實平均每年回報率(CAGR) 也才4.47%,不到4.5%,應該低於台灣或美國各指數在這個時間區間的回報,甚至也低於很多台灣金融股的殖利率。
2. (影片16:15開始) 來賓提到了老乾媽,大意是要表達,我們應該投資這樣時常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好奇老乾媽背後是哪間母公司的情況下一查,才發現 老乾媽根本沒上市......
事實上,網路一查就可以發現,老乾媽的創辦人是 堅決反對上市的 (在2018這篇今周刊文章中就有詳細提到)

談到這裡,直接關於此節目的內容就算差不多了。但我還想往下延伸,老乾媽創辦人的一番話實在很有意思:“陶華碧曾提出「上市騙錢論」,指出一上市可能就傾家蕩產,認為上市是在騙他人的錢,她並不想做這樣的事。”
讀到這話我第一瞬間想到的是藍瓶咖啡、WeWork 和 Uber
這些仍處於大幅虧損,卻仍嘗試IPO上市的公司
我相信一個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創造價值,並達到基本的盈餘能夠養活自身。但現在許多新創企業的經營導向卻是:
  1. 不斷衝高營收、擴大市佔 ,但靠的不是健康擴張,而是無法持續性的補貼政策
  2. 努力和網路扯上關係,並聲稱自己是網路企業並非傳統產業
相關的文章在部落格 <寫點科普,給點指教> 中都有相關提及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延伸閱讀。這也難怪,老乾媽創辦人會認為 上市是在騙他人的錢
但我想這樣的想法,其實也是顯露一些中國企業透過上市來 "割韭菜" 的思維-
透過上市吸收新的投資人,來承接股票和不健康(虧損)的業務,進而出清自己手中持股退場
值得一提的是,這篇知乎文章,其實提供了一點有趣的面向。老乾媽的創辦人雖然不懂/反對上市,乍看對金融市場融資擴張的劇本不感興趣,但其實他做到了一點驚人的成果(如果文章所言屬實的話),那就是
出貨拿錢,沒有賒銷,掌握現金
一般領固定薪水的個人可能很難想像,但實際在企業營運上,收入認列和實際客戶付款取得現金,兩者時間上的差異已經足以讓許多企業頭疼,甚至產生融資問題。舉例而言,零售業 (如全聯、家樂福、Walmart) 通常會在貨品售出後的1-3個月給予上游食品廠貨款,具有很強議價能力的通路端甚至有可能將時間拉長到3-6個月。能夠做到出貨收款的,只有很強勢的明星品牌,依據我住在德國觀察中國超市的經驗,老乾媽的確可能就是這樣的產品。
所以當有些人也許在訕笑老乾媽沒有金融思維的同時,可別忘了人家可是把品牌經營到了極致並創造出了足夠籌碼才能取得 不上市、不舉債,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成果。這在我看過的中國公司中還未曾有過,真的是異類。

最後,我想回過頭來總結寫這篇文章的初衷- 普遍投資理財節目的問題。
透過太過簡化的背景和經驗,想要在節目中短時間下,下不完備地告訴大眾一條投資的明路
但現實世界中,事實擺在眼前:
多數主動的選股策略,長期報酬都是遜於大盤 (指數)
具體較好的投資策略我目前也沒有解答,短期內也不會 (長期應該也是)。但我認為就一般非投資專業的人員 (我是在銀行風管部門工作,但也把自己歸類回成非專業人員。因為金融業實際工作內容的範圍差距很大),保守穩健地投資指數,或是一些高殖利率的金融股,會我自己投資上初步的想法。
吁......也花了一個多小時在這篇文上,以此紀念 2020 2/29 這天,和我在方格子上的第一篇文。四年後見!
Tsai-Chun Hsiao
Tsai-Chun Hsiao
MEDITATION PROFESSION ADVENTURE Memory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