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和妳之間:《燃燒女子的畫像》的語言運用之一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法國原版藍光,為我從FNAC重金禮聘而來
本文嚴重爆雷,截圖都為法國原版藍光,為我從FNAC重金禮聘而來。(想知道我再分享購買注意事項,是說現在疫情嚴峻,眼下台北巴黎停飛惹。但是東昊影業會發行台版藍光,和DVD一樣,已經可以預購了,代理商為得利,一起燒起來。)藍光油管開箱
一個人一輩子可能都會有些刻骨銘心的什麼。對我來講,《燃燒女子的畫像》是一部真正懂我的電影。我並不是一個電影狂熱者,但是對於二十年來上映的女同和女性電影也都如數家珍。很大一部份要拜這四個部落格(1234)的慷慨分享:大家有機會可以去參觀。不過這片是被法國友人推坑的。
前面說這麼多廢話是為了當作防雷線。沒看過本電影不要進來。下面要開始了,妳可以選擇離開,如果不想被爆雷。進來了就一起燃燒吧!
先說些很個人的事情,我並沒有要把自己當成法國通、電影通、女性主義通、女同通、音樂通,我只是略知一二,所以我如果講錯了,請指正,但鞭小力一點。(抖)
---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
本文所使用的翻譯都是根據法文對白使用的。
首先談到劇本裡面的代名詞。全劇有五個部分用到了妳/你。

第一個妳,伯爵夫人說:「對我說再見吧,像妳小時候那樣。」

伯爵夫人對女兒愛洛依絲說:「是由我來決定,不是由您。」
伯爵夫人對女兒愛洛依絲說:「對我說再見吧,像妳小時候那樣。」
這段母女間情緒處理比較複雜,伯爵夫人看到女兒終於願意為結婚畫像擔任模特兒,意識到自己真的要把女兒嫁走了。她何嘗不知道女兒熱愛音樂和書籍,把她嫁去米蘭也總比在這個荒島上好一點,她自己也可以去米蘭走動走動。雖然她知道女兒在本篤修道院也許更快樂。
本來兩人以「您」相稱:
愛洛依絲做出本電影中第一個決定,要毀掉第一幅肖像的瑪麗安留下繪製肖像。
伯爵夫人說:「我會離開五天,我回來時肖像就應該完成了。我來決定。不是您。」
論者可以爭論這一段的vous是指愛洛依絲和Marianne,因為vous同時有您和你們的意思。但我認為指的是愛洛依絲,佐證是最後一段試穿嫁衣之前,伯爵夫人也是用「您」來稱呼女兒)
伯爵夫人說:「對我說再見吧,像妳小時候那樣。」(家人的親密)
這段之所以跳到妳,是因為回顧的是愛洛依絲未成年之前。
伯爵夫人回來,看過畫像滿意,叫女兒愛洛依絲加入,女兒說「我會加入您」

伯爵夫人說,不行,現在,「我給您準備了個禮物」

第二個妳,是畫家半夜醒來跟幫傭蘇菲尋求協助,「妳已經這樣好幾次了嗎?」

蘇菲拿了加熱過的小蛤蜊殼,說熱度會舒緩瑪麗安的經痛。
瑪麗安說:「我跟您謝謝。」
蘇菲拿了加熱過的小蛤蜊殼,說熱度會舒緩瑪麗安的經痛(雖然後來照滾床單不誤)。
瑪麗安說:「我跟您謝謝。」
瑪麗安問「妳已經這樣好幾次了嗎?」,試探性地確認「那妳想要小孩嗎?」
然後蘇菲跟她說自己已經三個月沒來經。瑪麗安問「妳已經這樣好幾次了嗎?」,試探性地確認「那妳想要小孩嗎?」(朋友的親密)
這邊瑪麗安從「您」跳到「妳」,在後面的對話還是繼續使用您,不是因為人稱錯亂,而是提供一種協助的感覺,為蘇菲提供支持。

第三個你,「回頭,你」

愛洛依絲認為說不定奧菲斯回頭是因為尤麗狄絲對他說
「回頭,你」
兩人在聽愛洛依絲讀奧菲斯與尤麗狄絲的故事時,愛洛依絲認為說不定奧菲斯回頭是因為尤麗狄絲對他說「回頭,你」 (家人/情人的親密)。
(自古腦補和同人文就是這麼產生的)。

第四個妳,「(妳)別睡,(妳)別睡,(妳)別睡,(妳)別睡」

愛洛依絲已經睏了,瑪麗安不願愛人睡去,對她說「(妳)別睡,(妳)別睡,(妳)別睡,(妳)別睡」
之後兩人還是以您相稱
之後兩人還是以您相稱
兩人在伯爵夫人回來前,在床上纏綿的告別。這場景原先沒有寫在劇本裡,是後來加上去的,開了一個上帝視角。愛洛依絲已經睏了,瑪麗安不願愛人睡去,對她說「(妳)別睡,(妳)別睡」(情人的親密)。
這一段使用的原文Ne dors pas, ne dors pas,動詞變化是tu的變化的祈使用法。如果說用的還是vous應當是Ne dormez pas。但這一段的對話還是基本以vous(您)為主。

第五個妳,「回頭,妳」

瑪麗安痛苦的以詩人的抉擇告別了愛洛依絲,愛洛依絲追上去,在階梯上,對著她說:「回頭,妳」 。(情人的親密)。
小姐愛洛依絲站在台階上對奔出的畫家瑪麗安說「回頭,妳」
畫家瑪麗安回頭告別
小姐愛洛依絲站在台階上向情人畫家瑪麗安告別

我爆炸!

學法文的時候我對tu、vous這種代稱詞並不感覺迷糊,主要是受到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國語影響。當然台語裡面只有汝和恁來作為你的代稱。
讀者或許還記得波娃與沙特之間一輩子都互稱您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
我在第一次看這部片時,腦袋焦慮著這兩人都上了床,深愛對方,為何不互稱妳來拉近距離。(因為不明白當時的語言背景)
是說在伯爵夫人面前要掩飾也是可以理解。但後來看到伯爵夫人即使跟愛洛依絲對話也是互稱您,我便詢問推我此坑的法國友人,她說因為18世紀的貴族就這樣說話。但在現代社會家人、結婚伴侶之間已經不互稱您了,會超奇怪(說!台灣小孩誰小時候沒唱過「母親哪我愛您」,然後現實生活中是「媽媽我愛妳」?)。
在大部分的法語社會,第一次見面即使是同輩,除了少於16歲的,也都要互稱您,上了高中老師就必須對學生稱您,以示尊重其為可以獨立思考的個體。不過同儕之間,可以說上幾句話後問問對方是否可以互稱妳。或者像女性主義者對愛戴兒阿奈爾,表示支持一樣,對她是稱妳的(來源一來源二),視為朋友、戰友。魁北克則看狀況,也是有第一次見面就稱你的。
也因此,雖然看起來「回頭,妳」 像是愛洛依絲引用她們自己的對話,但又何嘗不是愛洛依絲將瑪麗安視為情人的告白呢?
編導瑟琳席安瑪(席導)運用人稱代詞就可以展現親密感和重量,這只是坎城最佳劇本管窺的一部份。您也有因為「回頭,妳」 而爆炸嗎?請告訴我您的想法吧。
燃燒女子的畫像(港譯:燃燒少女的肖像)
導演、編劇:瑟琳席安瑪 Céline Sciamma
女主:諾耶米·梅蘭特 Noémie Merlant, 阿黛兒·艾奈爾 Adèle Haenel
女配:盧安娜·巴拉米 Luàna Bajram
伯爵夫人:薇拉莉·葛琳諾 Valeria Golino
對白:法語、義大利語
類別:愛情、女同、同性、歷史、繪畫、音樂
年齡限制:法國普級,德國12+,台灣15+
    avatar-img
    15會員
    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水可以從峰頂奔流下山,切過山谷,走過原野,撫過花草,衝過日光,陪過蜻蜓,遊過大街,最後飛跳入海,化為波浪。水可以這麼有活力過一輩子,為什麼要安守一個庭院小坑?!
    Thumbnail
    你可能喜歡看小說,也可能是喜歡看電影,或是喜歡哲學,更可能……前面的你都不喜歡,你只喜歡看動漫。但這些都不是重點,因為藝術無關乎你看的是什麼,而是永遠關乎你怎麼聯繫、重構你所看、所經歷的事物。
    Thumbnail
    「我在《金閣寺》描寫了『個人』,這部《鏡子之家》想描寫的是『時代』。《鏡子之家》裡的主人翁,不是人物,而是一個時代。這部小說,並非所謂的戰後文學,而是『戰後結束』的文學。」——三島由紀夫
    Thumbnail
    《天氣之子》是新海誠為人父後的溫柔,也是他終於把活在自己世界的動畫,畫成了活在世界裡的自己。獻給曾經年少卻已不再的人們,以及那些仍在未知中初嘗情感的人們。即使,我仍經常懷念新海誠早期的作品,以及他與天門還有柏大輔的配樂,就像我有時也會想念那個聽《秒速五公分》片尾曲一整晚的自己一樣。
    Thumbnail
    作為第一部長片作品,丹麥導演烏拉.沙林(Ulaa SALIM)給出了從開頭到結尾都令人揪心的作品,透過兩個「外來者」的視角的接續與綿延,《丹麥之子》展演的不只是一個緊張刺激同時溫馨感人的虛構故事,他還捕捉到了反全球化潮流下,本土與外來者之間的恐懼與憤怒,進而展演了暴力的本質,不再對話的沉默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水可以從峰頂奔流下山,切過山谷,走過原野,撫過花草,衝過日光,陪過蜻蜓,遊過大街,最後飛跳入海,化為波浪。水可以這麼有活力過一輩子,為什麼要安守一個庭院小坑?!
    Thumbnail
    你可能喜歡看小說,也可能是喜歡看電影,或是喜歡哲學,更可能……前面的你都不喜歡,你只喜歡看動漫。但這些都不是重點,因為藝術無關乎你看的是什麼,而是永遠關乎你怎麼聯繫、重構你所看、所經歷的事物。
    Thumbnail
    「我在《金閣寺》描寫了『個人』,這部《鏡子之家》想描寫的是『時代』。《鏡子之家》裡的主人翁,不是人物,而是一個時代。這部小說,並非所謂的戰後文學,而是『戰後結束』的文學。」——三島由紀夫
    Thumbnail
    《天氣之子》是新海誠為人父後的溫柔,也是他終於把活在自己世界的動畫,畫成了活在世界裡的自己。獻給曾經年少卻已不再的人們,以及那些仍在未知中初嘗情感的人們。即使,我仍經常懷念新海誠早期的作品,以及他與天門還有柏大輔的配樂,就像我有時也會想念那個聽《秒速五公分》片尾曲一整晚的自己一樣。
    Thumbnail
    作為第一部長片作品,丹麥導演烏拉.沙林(Ulaa SALIM)給出了從開頭到結尾都令人揪心的作品,透過兩個「外來者」的視角的接續與綿延,《丹麥之子》展演的不只是一個緊張刺激同時溫馨感人的虛構故事,他還捕捉到了反全球化潮流下,本土與外來者之間的恐懼與憤怒,進而展演了暴力的本質,不再對話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