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女生》:看見我所沒有的卻仍然美好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這是一本我在圖書館無意中借的書,它就像是意外般的禮物療癒著我。標題是我從書中獲得的體悟:「看見我所沒有的一切,我卻仍然能美好地生活」,因為我能「選擇」成為自己想成為的美好。就算我看到「剩下」的半杯水,我也不需要強迫自己成為看到「擁有」半杯水的人。
圖片來源:博客來
作者楊雅晴的爆紅源自於她25歲巴黎留學時的突發奇想:「在巴黎街頭向陌生人索取一百個吻並拍下吻照」。《百吻巴黎》出版了當時的故事,也同時讓她遭受到各方的性羞辱,包括蕩婦代表、台灣CCR 一姊等等。
《親愛的女生》是她的第二本書,楊雅晴走出了那場網路霸凌,書中內容並不以此為主軸,雖然花了很多心力才讓自己擺脫受害情緒,但她只淡淡地帶過那場風暴。
從百吻到現在,最大的體會是「接納自己」。網路霸凌讓我看見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每個人的內在戰爭。

就像《俗女養成記》所說的:「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妳可以跌倒再站起來,作夢又醒過來;妳又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到你沒時間討厭自己,勉強自己。」楊雅晴選擇把時間拿來看向自己的內在,我從中獲得很多啟發,下面將整理書中三件讓我很有共鳴的想法。

一、我所沒有的紅帽子: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

書中提到《自我對話的藝術》裡一個女人想買紅帽子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人費盡心力要在一間沒賣紅帽子的店裏買到紅帽子,她沒有轉往下一間店找尋紅帽子,而是不斷認為自己只要夠好,渴望的東西就「應該」要出現
即使店員告知店裡沒有紅帽子,女人心底仍認為店員藏起了紅帽子不肯賣自己,於是用盡各種方法暗示店員自己夠好,期待店員願意賣給自己想要的紅帽子。
紅帽子可以是很小的物品,也可以是至關重大的事件,它是任何我們試圖用「受害」交換來的東西,它也可以是我們渴望從一個「沒有」的人身上索取的東西。
紅帽子的比喻像是自己對他人的「期待」,他人可能是主管、伴侶、父母或是子女,這層期待包含著「我們認為自己應得的待遇」,正因為是「應得」所以更難放下,畢竟那是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標準。
因此當父母沒有給我們紅帽子時,不曾想過「他們也沒被他們的爸媽好好對待,他們沒被好好尊重過、疼惜過,甚至沒真的被愛過,他們也是無助的,他們給不出他們沒有的東西」。我們只看到我們的傷口,執著著那頂父母無法給我們的紅帽子,他們的不合格似乎證明著自己不夠好所以沒辦法得到好的待遇。
我們用一頂不存在的帽子阻擋自己前進,或者不只一頂,而是很多頂
我們怪罪著父母不給我「關懷」的紅帽子、主管不給我「尊重」的紫帽子以及伴侶不給我「體貼」的黃帽子,所以我受了傷被困在原地動彈不得,這輩子不停地一邊羨慕別人擁有的帽子,一邊怪罪「那個人」不給我們想要的帽子。
「某個人讓我受傷了。」其實這麼簡單的想法,就會讓我們成為受害者。
書中引用「卡普曼戲劇三角形」:拯救者、受害者、迫害者,無論我們坐上其中哪一個位置,都會在這三個角色中惡性循環。
作者以「改造伴侶」為例:
  1. 伴侶的「拯救者」:相信自己可以讓伴侶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於是用各種方式使其更貼近我們理想中的樣子。
  2. 伴侶的「受害者」:然而伴侶始終沒有達到我的標準,我很傷心、委屈,覺得擁有這樣的伴侶的自己實在太可憐、太可悲。
  3. 伴侶的「迫害者」:因為心有不甘於是給他臉色看或懲罰他、離開他。
重回伴侶的「拯救者」:伴侶被懲罰後看起來好慘而心生愧疚,重新檢討後認為也許上次方法不對,換個方法試試看也許他會改變。
我們很容易因為各種理由就坐上「受害者」的位置,因為別人不給我紅帽子、因為別人惹我生氣、因為別人忽視我等等。當我們認為自己是「受害者」時很難讓自己脫離:「人生之所以沒辦法更美好都是他害的」的想法。
當我們擁有這樣的信念時,我們賦予了迫害者一個無與倫比的地位,他從此有權決定我能不能走上我想走的道路,甚至決定我能否擁有幸福的一生。我們會忘記為自己負責,忘記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忘記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忘記我們最重要的責任是為自己活得美好
這也是我們在受害的時候唯一需要究責的事,就是捫心自問:我是不是允許這個人或這個事件剝奪我的美好?
如果忘記問自己、忘記去看見自己在事件中也是有力量可以做出選擇它會漸漸變成一種生活模式,讓我們習慣遇到挫敗時選擇坐上受害者的位置,讓自己處在全世界都虧欠我的狀態,習慣認為自己犧牲最多、習慣認為自己需要補償。

二、親密關係是面照妖鏡:不論你愛的是誰,都會讓妳看見自己

一個人的命運,就是他所有關係的總合
人生中與父母、伴侶及子女是我們最重要的三段關係,它們同時是面照妖鏡,反映著自己所有的渴望、期望與內心的空缺。親密關係會讓隱藏在內心的創傷現形,因為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期望對方滿足內心的渴望,甚至打從心底認為這是他們的「義務」。
不論是愛人、父母、子女都一樣,若他們做不到,我們就會心碎,覺得:死定了,連你這個應該要愛我的人都不能滿足我,我要怎麼活下去?
「愛我的人是否做到義務」似乎連結著「自己是否值得被愛」,必須向他人索取完整的愛,自己才有好好生活的力量,這些認知導致我們不信任自己的能力,我們不相信在沒有他人愛我的情況下,自己能好好活著或是幸福生活。
然而親密關係就像面鏡子,無論你怎麼看都只能看向自己,當你看向別人、指望別人時通常都會發生衝突與不幸。
當你指望子女用她們的人生滿足父母的遺憾;當你指望伴侶成為你的理想情人;當你指望爸媽成為你的完美父母,容易讓自己生活在失望與陰霾中,反而讓自己一輩子都只能怪罪別人、無法長大。
沒有一段關係是失敗的,只有與期待不符的結果,如此而已。
「為我好」的父母:審核男友
許多父母總想「幫助」子女少走點冤枉路、少受點傷,其實反映著自己的控制慾以及不信任子女的能力,甚至不尊重子女的選擇。爸媽審核著子女的學校科系、男友,是不是認為自己才有能力挑出「對」的人、「對」的科系,因為自己走過那些路、因為自己想要小孩更好,難道我還會害自己的孩子嗎?
看看自己「為子女好」的背後,那面鏡子映照出的自己
  • 看見自己的控制欲:子女因你而避掉的冤枉路與挫折,是否剝奪了本來可以在那裏可以得到的能力與生命體驗?她們最後難保不會在更危險的地方學會本來應該要會的一切。
  • 看見自己的不信任(擔憂):你是否不信任子女有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路與未來?是否不信任子女選錯之後還有能力再站起來?
  • 看見自己的不尊重:是否希望子女照著你所想的路就能順順走下去,而不是選擇那條你覺得看起來很難走的路?即使他很喜歡,你也不願意放手讓他決定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
  • 看見自己的渴望:當自己奉獻人生給子女後,是否將子女的成就當成評斷自我價值的依據?是否想掂掂自己在兒女心中的重量來衡量自己的付出值得嗎?是否希望你的子女能夠幸褔,但那個幸福只能是自己認定的那種幸福?

三、用願景生活以及接納自己、負起責任

檢視自己生活中的行為是出自於「恐懼」還是「願景」,明明是同樣的事情卻能讓人擁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打掃為例,因為怕髒而打掃,會對灰塵、垃圾、頭髮、塵蹣等等充滿厭惡、焦慮,打掃的過程邊餵養著「害怕不乾淨、害怕生病、害怕過敏的」恐懼邊難受。如果期待著漂亮舒適的家而打掃,邊掃會邊盼望著美好的「願景」,過程中會充滿力量、希望與喜悅,並打從心底想要那個乾淨的家。
用恐懼餵養出來的漂亮乾淨的家,並不能讓人快樂,但用願景顯化出來的漂亮乾淨的家,可以。
而談戀愛也是一樣,過程中的爭吵難受是否也是由於「恐懼」在作祟。因為害怕被拋棄、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愛、害怕自己不夠好等等的理由才去愛人,或是因為恐懼而不敢去行動。
承認阻礙自己前進的從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自卑與自信的人的差異不在於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在於「信任自己」的能力。自信的人不是因為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才信任自己,而是因為信任自己才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自卑的人則是由於「不信任自己」才導致自己在原地猶豫不決,自卑的人認為自己沒有能力且束手無策,除非滿足他所認定的某個條件才有可能去做,而那個條件對他來說信任自己的根據,其實也是阻礙自己行動的理由。
我們用「」裡面的東西阻礙自己,如此一來就不必行動、不必面對真正的挑戰,而可以一直逃避,告訴自己:「因為我還沒擁有夠好的條件,所以我不能去做想做的事情。
例如在戀愛中自卑的人會認為自己必須先「被愛」才有辦法前進或幸福,然而事實是沒有人「應該」要幫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過
我們要學會「信任自己的能力」、「接納自己的一切」,接納自己內心的渴望、遺憾與空洞,並信任自己雖然不完美卻仍有能力解決一切困難。
真正的懺悔帶來臣服,臣服並非投降認輸,而是不再埋怨,從受害轉為面對與前進;臣服是對困境說:「我接納你的存在,我選擇不讓你繼續障礙我。」
「接納」自己的期待在伴侶的身上落空,「接納」家人是不完美的存在。開始「接納」後才能不再埋怨,開始願意「承擔」、「面對」困境。
接納不是逃避或忽視困境的存在,反而是「看見」困境並學習與之共存,選擇不讓困境阻礙或左右我們的受害情緒。我們仍然會有失敗、脆弱或沮喪的時刻,但最後都選擇成熟地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為自己的人生與幸福負責
一個人活得幸福,大多不是因為命好,而是因為甘願承擔,才得以享受無須索取、無須受害的自由與快樂

小結:

這本書讓我開始相信生為「女生」很美好,或更精準地說生為「自己」很美好,只要學著接納自己生命中的一切,就算看見自己的不足仍有力量選擇自己想要的美好。這個不足不是指放任自己的缺點或接受任何不合理的對待,而是接受與自己期望的差異後再選擇要如何面對與行動。
例如書中當父母試圖控制你的人生時,我們如果不願接受這樣的父母並一輩子埋怨,以受害者自居也無法改變現況,若我們開始接受父母原本模樣後,可以問問自己能替這個狀況做些什麼?問自己要因此不快樂一輩子嗎?
如果有餘力我們可以試著抱持的態度:「爸媽沒給你位置,你自己給自己位置。跟爸媽溝通時,提醒自己不拉扯、不指控、不受害。」不必一次到位,每次進步一點點就好,但要堅持。
然而自己沒有餘力時也可以暫時的逃避,給自己足夠的照顧與空間,因為只有當自己身心狀況都良好時才有辦法行動。所謂的「愛」是在付出時的同時感受到自己有多「甘願」的能力,這個甘願不是建立在犧牲上,而是因為自己有能力滿足自己的需求、不用再當索取的角色時所能付出的東西。
你會在付出的同時被自己感動,感受到自己原來可以為另一個人這麼「願意」,且不會想要藉此得到補償。希望自己付出的愛是給對方的「禮物」,帶來對方的快樂不是義務而是多出來可以給予的東西。

以上的論述與佳句是經過自己的整理與編排,再加上個人的心得綜合而成,此篇有大量篇幅佳句引用原書,但文章的論述並無依照整本書的內容編排。若有興趣的人歡迎去閱讀原書後一起互相交流討論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9會員
13內容數
一杯咖啡的時間,推薦一本好書。專門為心中最負面的黑暗角落挑選書單,讓書中的微光照亮你的低潮憂傷,讓文字撫平你的脆弱傷痛,讓閱讀成為支持你的溫柔力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最後的勝負...人生,沒有絕對的輸贏、只有不斷使出絕招--我看日劇《喜劇開場》馬克白--不管成員是三名、四名、五名還是六名--其中有你、也有我。演著人生短劇,幕一拉起,沒人想要馬上結束、更沒有人想要失敗落幕(儘管論誰都心知肚明--那劇幕一拉起、就註定有降下的一天),不知台下觀眾作何感想、不計成敗地為夢又哭又笑、只為了演好這場短劇而出盡絕招。
Thumbnail
avatar
Diane Yang
2021-07-11
【影評】《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人們總是只看到自己想看的那一面那天的你,還站在原地 很久沒有看到編排這麼好的台式電影愛情劇了,縱使有些缺憾,但基本上都是瑕不掩瑜,看的出來導演跟剪接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劇情的銜接上並沒有太大的矛盾,過場也很順,尤其是不會刻意賣狗血或是說教(點到為止),讓整體觀影的過程是非常舒服的(要熬過一下開場),以下我會分幾個部分來說明這部
Thumbnail
avatar
CapsuleFilm
2021-03-09
《影響我一生的N本書》從沙漠氣息、奇幻旅程到看見秦始皇如果跳脫「身心靈圈子」、留在我心中的書有哪些?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Thanks to Jaredd Craig for sharing their work on Unsplash. 我絕對絕對要推薦這一本: 撒哈拉歲月 撒哈拉歲月 我記得是大學時代接觸到這一本、當時圖書館的書真的每本都爛爛破破的
Thumbnail
avatar
YvonneEcho
2020-11-17
【女書選書】九月選書筆記 - 《如果妳沒有小孩》+《我的違章家庭》 《如果妳沒有小孩:挑戰無子的污名》探討無子女人的生命史,強調生育並非身為女性的唯一功能,無法生育或是選擇不生育不應該受到譴責,每個女性對於生育的不同看法應該給予尊重。
Thumbnail
avatar
Yiling
2020-11-09
《親愛的房客》,沒有你比較輕鬆,但有你我會比較快樂被理解是人類共感的詞彙,在滾滾紅塵中,愛未到來之前我們就像條無法靠岸的船,四處漂泊。 每份愛都渴望找到靠岸,那份名為避風港的歸屬感,其實不是叫做「家」,而是「愛」,有愛的地方,就是家。 真正的愛,是讓你可以自由飛翔,飛累了有港灣靠岸,是就算沒有你我會比較輕鬆,但有你我會比較快樂,因為你就是我的家。
Thumbnail
avatar
柳繪雨
2020-10-18
《沼澤女孩》搶先看:身邊沒有任何腳印的屍體防火塔底下的泥濘,一個腳印都沒有。 他是怎麼出現在沼澤地的……
Thumbnail
avatar
馬可孛羅
2020-08-10
【不能只有我聽到2020.音樂選擇】Ada李芷君《沒有家的女孩》伴隨著琴音奏鳴,八個月前還是那個大口嚥下奶蓋茶的典型港女,2020全新女聲音李芷君,娓娓道來每一位香港人「無家可歸」的故事。
Thumbnail
avatar
閱評流
202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