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硝與雪.築歧冬之陣》–2018 Jan九州行

2020/04/11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封面:攝於壹歧國分寺跡。選這個來做封面,是因為只有這張相的意思勉強能貫穿整個相簿。
※如果想看常規九州景點,請到https://vocus.cc/article/5e940fd5fd89780001cfca7a,謝謝。※
又去了一趟九州。
事實上,自從2017年五月遊一次九州後,一直希望能以中日歷代戰爭相關遺址為主題,再去九州一遍,但說坦白的,沒有想過半年後便再次旅行,遑論又跑一次九州,結果出於非常多的突發事件,竟然可以再次踏足九州。
以下說回核心主題,中日戰爭遺址的問題。是次走過相關的包括:
1. 唐、日白川江之戰
2. 元、日文永、弘安之役
3. 明、日文祿、慶長之役
至於刀伊入寇發生的地點也是九州,可惜相關的遺址我沒能查得到,如果有朋友知道那裡有相關的遺址,煩請pm告之。(不知道刀伊入寇是甚麼而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google一下)
也有一些關於太宰府(唔…是政跡廳而不是天滿宮)的相片也會作為補充放在這裡。至於近代點的日清戰爭和中日八年戰爭相關的,「摱車邊」算是有的,但我自感這是一個更大的課題,就把相關的相片放在最後當做附錄吧。
最後,如果有興趣想去看看的朋友,有一點點的建議:首先,這次走過的地方,部份相比各位在九州常去的景點,是隔涉得過份的程度,而且,大部份是規模極少的遺址(有些甚至沒有規模可言,名護屋城會好一點),如果對這段歷史沒有很大的興趣,前往的各方面成本實在太高,不過有趣的是,這些地方的景觀都是「呃like級」的,去的同時呃下like也不錯。(我指的是有興趣的朋友,如果你對這些地點本身沒有興趣,不要傻到山長水遠去影相)
那麼,我們就從白川江之戰開始說起吧。
時間是661年,在二十年前,橫掃突厥的唐帝國在一代英主李世民的帶領下對高句麗開戰,然而,十多萬戰無不勝的唐軍終究無法一舉滅掉高句麗。二十年過去,現在大唐的皇帝唐高宗李治,採用了與父親不同的戰略,與新羅軍先夾擊百濟,並在北路派軍拖住高句麗,百濟軍瞬間潰敗。
高句麗軍在北線被唐軍死死釘在原地,日本成為了百濟的最後希望。
同時,日本的齊明天皇也坐不住了,一旦百濟滅亡,日本的勢力將徹底退出朝鮮,同時代表唐帝國這個龐然大物隨時會襲來。於是天皇決定移駕九州的朝倉宮,準備指揮出征軍,然而不幸的是她突然病逝,而繼位的天智天皇沒有放棄救援百濟,因為他知道,唐軍在百濟戰場無法進行兵力補充,只要日軍主力登陸,有限的大唐陸軍便會被消滅殆盡,唐軍也清楚這一點,因此預備了170艘戰船阻止日軍登陸。然而,日軍開赴百濟的艦隊,多達800艘。
傾國而來。
唐軍似乎並未知這一點,因為他們正忙於攻打百濟殘部的最後據點周留城。當時率領大唐水軍的將領是劉仁軌。他正率唐和新羅海軍駛向白江口,溯江北上進逼周留。然而在海上,出現大量敵艦。
中日歷史上第一場戰爭以海上遭遇戰的方式開始。
唐軍的戰艦很高大,但日軍似乎相信人數足以彌補這個缺陷,率先向唐軍發動衝鋒,但事實證明日軍判斷錯誤,代價是過半艦船覆滅。日軍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殘餘乘船逃回本島。
消息傳至日本,天智天皇只能作最壞的打算,必須預防唐軍進攻日本。因此,他決定在九州營建大宰府,作為統籌中心,同時在大宰府旁的山上興建大野城,作為防守的要塞。然而,唐軍並沒有攻來,儘管失去了統籌的原意,大宰府仍然成為了:古代九州的重鎮,反之大野城卻因失去防衛功能而迅速廢城。
今日的太宰府政廳跡。
至於大野城,如果對日本100名城有研究的話應該會有印象。對,它的位置正是在圖中指住的地方,本來也打算試試上山的,但當日已經是旅程的第三日,拖住疲倦的身軀,看著下雪的天氣,還是搖搖頭,算了。
圖為外國使節進入日本的路線圖。
之後的歷史正如各位所知道的一樣,日本與唐朝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同時,各國的使節進入日本,都會取道九州的大宰府,日本便在沿海建立了招待外國使節的鴻臚館,位置在今日的褔岡城跡旁邊。
鴻臚館跡的復元。
關於遣唐使的展覽。
之後日本和中原皇朝一直相安無事。直至1268年,一封國書來到了太宰府
「如今,世界萬國皆成蒙古屬國。高麗起初雖抵抗,但耗盡氣力,終也臣服。日本是小國,盡早歸順為上。比起用兵,哪個是貴國所望?請王自行定奪。至元三年八月七日」
元的全盛時期,向其進貢的屬國多達一千多個,全世界都已向它屈服。而這時的日本,卻陷於鐮倉幕府與天皇的鬥爭之中。
元朝沒有敗的理由;日本沒有勝的理由。
然而國難當前,幕府與天皇放下了鬥爭。朝廷方面,龜山上皇在伊勢大神宮祈禱,願以身承受國難。幕府的領袖北條時宗二十一歲,他一直在注視元帝國的動向,對元的勢力、目的、行動了如指掌。
終於,文永十一年,元軍來了。
十月三日,超過3萬人的元軍從高麗合浦出發。
十月六日,元軍登陸對馬,對馬守護代 宗資國率八十騎死戰,一家全部滅亡。
十月十四日,元軍登陸壹歧。
圖為壹歧島,從島南到島北,大約是新田到屯門的距離。
當時壹歧的守護代是平景隆,手上只有一百騎在絕對的劣勢下,他選擇正面迎擊,於高麗橋、唐人原一帶交戰。
圖為唐人原古戰場
唐人原古戰場今貌。
順帶一提,包車的司機都不知道高麗橋古戰場的確實位置在那裡。
最終寡不敵眾的日軍退到新城,並在此地全軍覆沒。
圖為新城古戰場。
圖為新城古戰場。
至於平景隆,貫徹了身為壹歧守護代的責任,於新城神社自殺殉國。
平景隆未能看見的是這場戰爭的結局。
攻陷對馬、壹歧後,元軍兩度於博多登陸,對手是九州幾乎所有家族,包括少弐、大友、島津等十萬大軍。元軍具火器優勢,日軍有人數優勢,但日軍死傷慘重,元軍亦後援不足、準備暫時撤退,當晚遭颱風吹襲,元軍損失慘重。文永之役以日本奇跡地打敗了元帝國告終。
平景隆殉國紀念碑。
壹歧國分寺跡。當時的國分寺也收殮了許多殉國的日軍。
在這裡也順便介紹一下國分寺是甚麼。話說佛教傳入時,聖武天皇於天平十三年下詔在各國興建金光明四天王護國寺。因為每國都要興建,故又名為國分寺。
諸國的國分寺基本都被毀了,有些地方的國分寺基石還在,有些則留下了「國分」這類的地名。
在這裡竟然有東鄉平八郎的筆跡。
攝於菅公歴史館。元軍軍艦在文永之役中使用的錨石。
1279年元滅宋之後,忽必烈發動了對日本的第二次攻擊。這次元軍帶來的是比上一次規模大得很多的軍隊:東路軍19,000人,高麗軍10,000人,范文虎率領的南宋降軍十萬人(嗯嗯…拿降兵去朝鮮打仗對「中國」而言不是稀奇事)
同時,文永之役後,日本為了防止蒙軍再次進攻,在博多修建了城牆,以至在後來的弘安之役中竟找不到登陸的地點,只得以艦船為陣地。然而興建如此規模的石牆對當時的日本而言是非常大的工程,最終間接成為鐮倉幕府倒台的原因,這是後話。
從前看地圖會不明白,為何元軍要拼命地在博多登陸。這個要看地型圖才會明白:元軍的目標是太宰府,與其非常麻煩地攀山,不如正面進攻博多。事實上,元軍不是沒想過繞道,比如他們有別動隊進攻平戶作為擾亂,只是主戰場仍然是博多。
另一個戰場,仍然是海上前沿的壹歧。平景隆走了,接替他的是年僅十九歲的少弐資時。
圖中便是元軍登陸的壇之浦。
順帶一提,google map中標記的壇之浦古戰場地點明顯是錯誤的,實際位置在今日的少弐公園內,我人在壹歧證實了這點。
船匿城,是繼高麗橋之後第二個連本地人都不知道的地方。作為少弐資時的殉國處,我還是盡力地搜索了一下,結果除了一點點石垣以外甚麼都沒找到。
少弐資時最終也走上了與平景隆一樣的道路,戰敗殉國。兩代的壹歧守護代最終都未能看見戰爭的結束。
圖為少弐資時之墓。
在弘安之役中殉國的壹歧軍,遺下的少弐千人塚。
除了壹歧守護代的命運,相同的還有元軍的命運。以船為陣地的元軍遇上了颱風,結果是海上只餘下大量的木板。率領南宋降軍的范文虎也落入海中,在海上漂流了一晝夜,幸好趴在一塊船板才得以存活。但十多萬軍隊活著逃回來的只有三人。南宋的最後一批部隊,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在日本,唉。
經歷兩次失敗後,元朝終於放棄了侵略日本的念頭。亞歐兩大陸,也就是當時的「世界」,元都戰無不勝,唯獨對日本,元無能為力。另一方面,日本也是舉國奮戰,元寇過後,日本為蒙古軍修建了奉養塔,位置在今日的志賀島。是一個非常麻煩的地方(不只是遠、更麻煩的是交通…),但像我這種人,是肯定會去看一下的。
對,褔岡市內也設有元寇史料館,就在JR吉塚站附近,但非常可惜的是它休息到14號才重開。
接下來,是明、日萬曆朝鮮之役。由於文祿、慶長之役比較著名,我就不多作介紹了,圖為豐臣秀吉為進攻朝鮮在壹歧這前線(對馬的宗義智這種雙面間諜就算了吧…)築的勝本城,也是今日的城山公園。
當時包車的司機非常有興致地看著這資料版(笑)。
以這規模的小城來說,保存是不錯的了。
城中的稻荷神社,應該是後來的作品。
而豐臣秀吉所築的最重要的城,便是名護屋城,有讀《明朝那些事兒》的朋友可能會有點印象,但當年明月在書中誤將名護屋當成是今日的名古屋。可能是因為兩者都是Nagoya?
還未到最高點,但風景真的非常漂亮。
順便說一點不關事的廢話,關於尋訪萬曆朝鮮之役,我是有打算跑一趟韓國(雖然我對韓國不是太喜歡),具體想去的是彈琴台和碧蹄館。
天守閣的位置。
在沒有天守閣和望遠鏡的情況下,我是能望到對馬島的。
在來之前我一直對名護屋能監視釜山的說法存疑,來過後,我信。
然後,關於陣跡的問題,有研究過名護屋附近的朋友可能會疑問是甚麼來的。實際上,我理解是將軍府一類的東西。
攝於名護屋博物館,陣跡的復元模型。
與其說是「名護屋的」博物館,我覺得是日朝交流歷史館比較妥當。
文祿、慶長之役後,日朝的溝通重歸正常,直至清末那場對清日韓三國都是決定命運的大變局的到來。
— 正文完 —
附錄:攝於2017年5月。
下關站,可能部分朋友不知道此地與中日戰爭這個主題的關系,容我給大家一點提示:此地舊稱馬關。相信有讀中史的朋友應該很明白了。
下關站,可能部分朋友不知道此地與中日戰爭這個主題的關系,容我給大家一點提示:此地舊稱馬關。相信有讀中史的朋友應該很明白了。
1895年,李鴻章與伊藤博文會談之地。關於甲午戰爭,又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要完成這個課題,起碼要跑旅順和劉公島一趟吧…嗯
與八年抗戰有少許關係的,長崎原子彈落下地(雖然因此結束八年抗戰只是個side effect),旁邊有一個博物館,但來到時有點晚,又有一群中學生排隊入場,人太多,我沒有進去。
2會員
27內容數
廢話多多,但沒有甚麼旅遊tips 的遊記分享區。偶而也寫一點書評和雜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