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黑暗時代。
西晉如何滅亡,更是混亂中的混亂,黑幕中的黑幕。
最簡單的切入理解方式,莫過於左手「八王之亂」,右手「五胡亂華」。
這兩種亂,是同時並行在中國大地,西晉王朝的。
並不是八王之亂引發五胡亂華。
兩亂齊發,光數字加起來就十三了,能不叫人弄混嗎?
可以的,可以收斂在一起,用一個人名就囊括:晉惠帝之亂。
也正因如此,晉惠帝司馬衷可說是「中國史上最差勁皇帝」的種子選手。
如果把在位時長也考慮進去,大概要到宋明才能找出他的敵手了。
接下來,就從晉惠帝死後開始說起吧。
晉惠帝怎麼死的?
普遍相信,就是八王老么:東海王毒死了他。
這個說法充滿了戲劇性,但問題是東海王其實沒有從晉惠帝之死中得到甚麼好處。
東海當時為太傅,錄尚書事。
放在東漢以前,權能頂天。
在西晉就是個空架子而已。
繼任的晉懷帝,跟他更是沒甚麼關係。
之前提過,可惜考試不會考:八王之亂跟五胡亂華,有一個核心人物,牽動了整個局勢的發展。
那就是鎮守鄴城十數年,人氣堪比劉邦的成都王,司馬穎。
司馬穎最特別的舉動,就是十分不願意離開鄴城。
即使成為丞相攝政王,他還是寧可待在鄴城,不入洛陽。
於是引發了「晉惠帝北伐」事件。
想當然,晉惠帝幹嘛北伐,根本就是他身邊的其他親王大臣想要滅了司馬穎,才搞出這御駕親征之戰。
親征的結果,晉惠帝受傷被擒。
跟著來戰的親王們紛紛鳥獸散,只有一個豫章王司馬熾決定留下陪皇上到最後一刻。
也就因為如此,司馬熾成為了晉惠帝的兩位繼承人之一。(中間曲折離奇,多有省略)
另一個是清河王。
晉惠帝駕崩時,兩個繼承人也是一個先搶先贏,由司馬熾登上寶座,後諡晉懷帝。
那支持清河王的派系就不樂意啦,便去請東海來主持公道。
東海表示,是該主持一下,就把支持清河王的兩個大官給宰了,唯懷帝是尊。
那接下來就換東海當老大?
不,這可是群雄割據時代。
別看曹操挾天子以討不服,幹得有聲有色,簡簡單單。
董卓玩得起來嗎?
李傕郭汜玩得起來嗎?
就連司馬師在一個相對和平的時代,也要遭受地方軍派反對,征伐都伐到自己掛掉。
群雄割據時的權臣,比承平時期要困難得多。
別的不說,首先你要有兵分兩路的能力。
皇城要鎮住,不然還真的用屁股壓天子朝臣啊?
外部的軍事反對勢力,你也要能討平。
兵分兩路用,要有兵,要有將,要有謀,要有錢糧。
講白了就是,皇宮京城,只能算另一個戰場前線。
更重要的,要有自己的「根據地」。
到這邊應該不用再強調,曹操最成功的部分了吧?
其實就是鄴城的佔領跟經營。
撐起了魏,也撐起了西晉。
東海王司馬越也是有點聰明,就跟晉懷帝說要回去自己的領地。
可晉懷帝,也不只是個孩子了。
說到底,晉懷帝現在要能指揮得動朝廷地方,全靠東海王的兵力。
放東海回東海,還不如留東海在身邊。
要說到曹操分析,司馬家的人不知要比我們一千多年後的人們高明多少。
雙方各有算盤,最後折了個衷,讓東海屯駐許昌。
正所謂曹魏五都,長安洛陽許昌鄴,光講這四個你還信。
後面加上了曹操老家譙縣,你就知道內涵是什麼。
不是國家設五都,是五都的能量在國家中最大。
但無論如何,魏起於鄴,都於洛陽。
東漢也都許昌二十多年,那是童叟無欺。
有田,有人,有錢。
讓東海前進許昌,也算是個雙贏之策。
不過,這一切都是只把眼光放在朝廷的看法。
這到底是一個群雄割據時代。
劉淵的漢國正壯大。
冀州的汲桑跟石勒,取下了鄴城。
東萊更有王彌起義。
蜀漢早已淪陷,叛軍更進一步攻打雍州。
局勢混亂反覆,就像你記得第一舞台冀州老大是韓馥,第二舞台就變袁紹。
回到標題再進來一次,這裡卻成了曹操的大本營。
這就是群雄割據。
這就是戰亂。
甚麼三國時代戰國七雄,根本和平的不得了。
更可怕的是,人類的知識跟科技進步,把原本要花數百年的戰國,不到一百年就在三國打完了。
原本要花三四十年的東漢群雄大亂鬥,西晉只要打三四年就可以了。
比較大的事,大概就是漢光文帝劉淵駕崩了。
漢國內部的親漢與親匈奴勢力一秒翻臉,完全把這個國家改造為漢皮匈奴骨的新國度。
侵略的速度,也跟著翻了幾翻。
劉淵其實沒那麼努力要滅晉的。
晉懷帝再向諸侯求援,誰要來?沒人想來。
那就只得開支票了。
當年劉邦能打贏項羽,這支票大法功不可沒。
這不?領有鮮卑鐵騎的邊疆第一大將,王浚就來了。
不過,匈奴漢國頭號大將石勒,基本上就是個青銅聖鬥士。
初次交手未必特別厲害,甚至常常慘敗。
但第二第三回合,就變成他的天下了。
當然,第一次跟鮮卑鐵騎交鋒,石勒就暫緩了攻勢。
東海王阿越則趁機返回了洛陽。
廢話,接下來不管是匈奴打進來,還是其他諸侯來勤皇,我們大丞相東海還有甚麼立場?
可前面我們就看到了,晉懷帝不是個孩子,也不是晉惠帝那種智缺。
在他的調度下,西晉殘餘的軍力,也跟叛軍打得是一個有聲有色。
晉懷帝甚至覺得,如果東海傾全力幫助自己,搞不好現在狀況要好得多。
於是,他想要一個替代東海的角色。
他看向了曾經擊退石勒,跟東海又有摩擦的苟晞,苟屠伯。
苟晞領了詔令,很願意配合。
問題是西晉仍在支持朝廷的諸侯群雄,是聽曹操還是聽漢獻帝的?
寫錯,不過意思是一樣的。
苟晞立刻遭到眾人圍毆,但也證明晉懷帝的眼光雪亮。
這些人非但拿不下苟晞,東海更突然死亡。
如果把眼光停留在西晉朝廷,晉懷帝就要大獲全勝。
但匈奴表示:你們在演哪一齣?
洛陽西面,匈奴大軍壓境,西晉還集中僅有的軍力在東側進行內戰……
是不是都想為這個愚蠢的國家與政府掬一把淚了?
永嘉五年六月,匈奴漢國三大將分頭攻入了洛陽。
所以又稱為永嘉之禍,或永嘉之亂。
其實你知道嗎?先秦兩漢,禍是指白色恐怖。
亂則是內亂。
變是政變。
不管永嘉之禍、永嘉之亂、五胡亂華、八王之亂。
古代的知識份子早已告訴我們,這是中國人自己家門裡的故事。
晉懷帝被擒,死亡三萬餘人。
晉朝滅亡。
不,只要還有粉絲,5566就不能亡。
大司馬王浚在北方建立新的朝廷。
大將軍苟晞在東方立了新的皇太子。
司空荀籓在長安,他也有一個太子,但他不是軍閥,遂推舉南方的司馬睿為盟主。
一晉各表,遍地開花。
但沒有人敢稱帝,因為晉懷帝還活著。
漢晉戰爭仍在持續,而俘虜著懷帝的漢國,成功的使晉軍無法徹底團結。
想想啊,最想要晉懷帝去死的,這時候絕對不是匈奴漢國人。
而是晉末三巨頭。
十分巧合的是,漢昭武皇帝劉聰,原本是對晉懷帝很好很親切,一如司馬昭關懷著劉禪那樣。
但卻突然要晉懷帝出來行酒,突然光祿大夫庾瑉、王俊等起而大哭。
突然劉聰收到密報,庾瑉已經連絡上晉陽劉琨打算裡應外合。
於是就毒殺了晉懷帝。
這什麼神邏輯?
又是一個匈奴蠻族不可以常理度之的手法?
千呼萬喚始出來,請問晉末三巨頭,誰會第一個無縫接軌?
當然是距離最近,姓荀又有軍閥協助的朋友啦。
正港荀氏族人,荀籓立刻第一時間尊奉自己的太子登基為帝。
這位爺,也就是西晉最後一位皇帝,晉愍帝是也。
耶?這麼紛亂的時代,你立了皇帝,另外兩家沒表示啊?
當時的情況是,長安政權跟晉陽劉琨成功防禦了匈奴漢國的進攻。
但苟晞沒擋住,苟晞的對手是石勒。
所以雖然這邊有太子,但已是亡國之奴。
而實力最強的王浚,其實早就沒有扶晉之心。
局勢演變至此,王老闆開始打算自立為遼東皇帝,才是正經。
大中華歷史課上多了,都有一種中原好,中原妙,氣候土壤一級棒,人文工藝嚇嚇叫,外圈全是蠻夷又貧瘠,虎視眈眈我們美好家園的「錯覺」。
但其實地理課都嘛有說,四川盆地好,漢中盆地妙,東北平原真正多,長江流域魚米鄉。山東半島漁鹽利,到底是誰侵略誰?
我們為什麼會被教育成大一統王朝比較好?
看誰在進行統一動作就知道。
想要統一天下的,究竟是匈奴?還是漢?
其實,本質上是漢人的匈奴劉淵,已經過世。
他的兒子劉聰,則是匈奴*2。
真正明白統一天下要怎麼玩的人,則是同樣浸淫在漢文化中長大的羯人:石勒。
總之呢,晉朝官員不支持王浚這種自立土皇帝的玩法。
異姓稱帝,禪讓是唯一選擇。
王浚的朝廷,就顯得有些分崩離析。
石勒自然不會放過。
是的,石勒一直持續舉著道統大義的旗幟,在「討伐亂賊」。
所以他其實廣受支持。
正港匡扶漢室,才是中原人民的希望。
而在石勒平山東,攻幽州的同時,匈奴漢昭武帝劉淵也沒有放棄對長安晉室的進攻。
狀況很緊張,長安晉室的救星,只能期盼晉陽劉琨,跟江東盟主司馬睿。
劉琨身在局中,跟晉室還算是唇亡齒寒。
但司馬睿呢?
晉愍帝只能大開支票,請求來援。
可司馬睿始終沒有來。
王浚戰死後,北方的戰局又持續了兩年,這些細節留給五胡十六國。
長安,終於陷落。
晉愍帝被擒,晉陽劉琨也再支持不住,轉投鮮卑去了。
這一回,沒有人扶起皇太子。
江東大聯盟直接建請盟主司馬睿上尊號稱帝。
但司馬睿採取了極為折衷的辦法。
根本上是莫名其妙啦。
司馬睿「被自立」為晉王。
「羣臣乃不敢逼,請依魏晉故事為晉王,許之。」
這意思是曹操,司馬昭那種王,攝政無敵王,不是一般親王。
可天子都給人抓走了,朝廷都沒了,你攝個屁?
所以再接著如王浚那樣,組建江東朝廷。
這邊的故事,一般人可能不太熟悉其因果。
沒關係,簡單說司馬睿就是康王,就是宋高宗stand by。
難道還殺回北方拯救天子啊?
一年後,劉聰又叫晉愍帝行酒,晉故臣又哭哭,劉聰又殺了晉愍帝。
沒有被選為天子繼承人。
以同宗攝政王身分,在建業登基為帝的司馬睿,就這麼被後來的人們,稱為東晉第一帝。
為何突然一刀切兩晉?
其實不是因為遷都。
兩周,兩漢,兩晉的區分原因都很簡單。
就是東帝並非西帝的詔命繼承人。
即使他們找了五百個理由來說自己是合法繼承人。
同樣的,接下來北方的漢政權趙政權魏政權齊政權亂七八糟一大堆,為什麼都要加上前綴?
不是因為五胡。
不是因為不夠格一個「朝」。
都是一樣的。
繼承從來是「爸爸」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