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植物界的寵物–台灣食蟲植物消費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你家的陽台或室內有種植物嗎? 如果有,那都是些什麼植物呢? 在養植物之餘,你是否曾想過,如果能與植物互動那該有多好。而『食蟲植物』就是能與你互動的植物。試想,將蟑螂投入豬籠草內、看蚊子蒼蠅在毛氈苔上掙扎。這些家中的害蟲,都成為食蟲植物的養分,不覺得很有成就感嗎?就好像拿肉泥去餵貓咪一樣。

raw-image

即使不談捕捉,光欣賞像鸚鵡、猩紅瓶子草,看著如外星植物般的模樣,都會生活的煩悶也減輕大半。

raw-image

對新手而言,只要前往各地的花市,在販售食蟲植物的攤位裡,你可以挑選喜歡、適合自家環境的品項回家種植,如此就成為了食蟲植物玩家。那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適合自家環境的呢?因為每種食蟲植物需要的光線、水、溫度不盡然相同。若貿然買回家,一開始或許很漂亮,幾週過去卻枯萎死亡,不覺得很可惜嗎?其實,這些情況都可以事先避免的,你在購買植物的時候,勢必要與店家多交流討論,即使你再喜歡,也要評估適不適合自己,才不會讓自家成為植物的墳場。

raw-image

就台北而言,主要的食蟲植物販賣地是建國花市。建國花市六日營業,光是販售食蟲植物的攤位,少則兩、三家,多則五、六家。建國花市販賣食蟲植物的歷史已有數十年。而且早在1982年,建國花市就曾舉辦食蟲植物的展覽。

raw-image

為了瞭解台灣人的食蟲植物消費文化,筆者訪談知名的食蟲植物栽培者陳英佐先生(小鴨王)。陳英佐經營的『台灣蝕會』在食蟲植物界頗具人氣。他提到:

食蟲植物則多是生長在土壤貧瘠環境惡劣之地,像是陡峭易崩的懸崖峭壁,還有養分極低酸度超高的泥炭苔原,食蟲植物們為了生存下來,特別演化出來奇形怪狀的外觀,還有獨門特有的捕蟲本領,就是這種打破常規所發揮出來超強的求生意志,深深吸引我。
raw-image

陳英佐接著表示,食蟲植物的最大客群就是小朋友,他們都是因為自然課而得知食蟲植物,想要一睹食蟲植物的真面目而來光顧,此外客人當中不少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像是設計師、藝術家、歷史學者等都有。在陳英佐的眼裡,二十多年來台灣食蟲植物市場也有不小變化,一開始食蟲植物不常出現在花卉市場,出現的就那幾種而已,如果要搶購比較特殊的植株,必須透過小型的交流會。而食蟲植物的價格、品質也不穩定。種種因素,使得食蟲植物一直無法突破小眾市場的規模。對此,陳英佐透過部落格、論壇、臉書來推廣食蟲植物,本人甚至勤跑賣場、花市,並不定期前往社區大學推廣。


長時間的努力推廣與宣傳下,如今的食蟲植物產業已經漸漸的推上正軌,市場上也鮮少看見那種販售枝條的奇怪行徑,植物的價格和品質也都漸漸的提昇達到一個穩定的標準

除了前述的推廣活動之外,為了讓許多新手能挑選適合自家的食蟲植物。近日,陳英佐即將出版個人第二本食蟲植物專書《在家也能種植食蟲植物》(晨星出版),相信透過這本書的資訊,許多人可以從中獲得栽培食蟲植物樂趣。而下一部分,則是以台灣史的脈絡,來介紹食蟲植物。


台灣史上的食蟲植物

每日,當你看著自家的食蟲植物時,是否曾思考過,若時光倒流,回到百年前的台灣,當時的人們,又是如何觀察食蟲植物呢?

raw-image

食蟲植物,種類繁多,這些在台灣的食蟲植物,不管是外來或原生種,它們到底是如何被發現,並且為大眾所認識呢?過去的聯合報、中央日報、中國時報曾有多篇介紹食蟲植物的專文。然而,台灣的食蟲植物史還可以上溯至日治時期。

raw-image
raw-image

食蟲植物存在台灣的時間,可能比我們的想像還久遠,但是人們發現並記錄食蟲植物,大約是一百多年前的事。

1914年,日人島田彌市曾在《台灣博物學會會報》發表〈桃園大樹林の食蟲植物群〉。島田曾先後任職於台灣總督府殖產局、新竹州內務部勸業課、台北州農業傳習所等單位。他在文章中分享自己在桃園大樹林採集食蟲植物的經過。島田的採集處位在低窪濕地。地點就在桃園大樹林庄輕鐵軌道兩旁。他在此停留一個多小時,共採到三種茅膏菜科的植物。而此茅膏菜科植物,就是食蟲植物的一種,它的黏性腺毛具有黏附蟲子的功用。然而,島田不是最早採集食蟲植物的人,根據他的記載,在他之前,就有許多採集者在全台各地發現長葉石持草、車葉毛氈苔、小毛氈苔。

raw-image

以下,本文將簡單介紹這三種食蟲植物的採集者與發現地。最早發現長葉石持草的是法國人佛里。佛里是著名的植物採集家,曾先後來台數次,採集了多達數千種的植物。1903年,佛里在苗栗採集到長葉石持草。此外,像井上德彌、川上瀧彌、佐佐木舜一都曾在桃園大樹林與草螺發現該草。川上、佐佐木長年任職於台灣總督府殖產局,井上則從事教職,曾任教於桃園、嘉義、台北、高雄、屏東的各級學校。

採集到車葉毛氈苔的是韓爾禮與川上瀧瀰,韓爾禮是愛爾蘭人,也是知名的植物學者,韓爾禮的採集點在淡水,而川上則在台東。根據島田的紀錄,車葉毛氈苔開著數朵白色的小花,而且在陽光的照射下,葉面呈現紅毛氈色,因此而得名。而它的葉面上,也黏著許多小蠅。最後是小毛氈苔,小毛氈苔的採集點很多,像是在仙洞、八芝蘭、太平庄、大屯山、深坑、八堵、草山、紗帽山、桃園的大竹圍等地,都有採集者發現它的蹤跡。

raw-image

此外,日治時期的報紙《台灣日日新報》,也曾有專文介紹食蟲植物,《台灣日日新報》具有官方色彩,讀者大多是在台日本人,或是中上階層的台灣人,《台灣日日新報》並非全日文,其中亦有漢文。《台灣日日新報》曾出現三篇介紹食蟲植物的報導,一篇漢文兩篇日文。第一篇報導出現在1913年7月4日,名為〈食蟲草〉。報導是漢文,儘管字跡模糊,仍可依稀辨認,報導內容提到:

北京法文報紙稱,南美洲附近出一種奇草,其葉尖而青,其幹曲而紅,不論何蟲,行近此草,必備咬斃,蓋此草葉上生有粘液。蟲集其上,謂必捲而融化之,諸博物學家呼其名約食蟲草云,又德國巴拉提省於九月間,亦曾有人報告柏林植物園云,此間新產一種食蟲草,味甘甜香烈,蟻聞其香,必驅而其葉上而斃。

從這段文字可顯示,此時的部分台灣人已能透過報紙的漢文欄的專文來認識食蟲植物,雖按照敘述的判斷,難以斷定是哪一種食蟲植物,但是按照內文訊息,應該仍為毛氈苔類。

raw-image

隨著時間推移,1930年代後期,《台灣日日新報》再度出現介紹食蟲植物的專文。這兩邊專文皆以日文寫成,具有科普性質。第一篇於1939年7月5日,標題為〈此甚神秘 食蟲植物之原形〉,內容談到日本的食蟲植物最早是在東北地區發現,其後長野縣戶隱山等各地的高山發現捕蟲菫。內文也有提到豬籠草,豬籠草原來是生長在東印度、婆羅洲多年生植物,內文提到,只要小蟲靠近的話,很快就會下地獄。

而1940年8月24日的報導,標題為〈食蟲植物五百種〉,本文將食蟲植物比喻作植物界的異端者,大多都分佈在世界的熱帶高濕度的地方。而一般人對食蟲植物也有誤解,認為食蟲是以昆蟲為主食,事實不然。實際上食蟲植物與其他植物一樣,需要從土壤、空氣攝取養分,而捕捉昆蟲等於只是它的副食品。

raw-image

以上就是從日治時期以來,在期刊、報紙上有關食蟲植物的記載,由此可知,早在日治初期來台的日本人、西方人就曾多方採集、紀錄了食蟲植物。而透過《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也能得知,將近八、九十年前的少男少女是如何認識食蟲植物。

全文完

參考書目

  1. 伊藤篤太郎,《最新植物學教科書》(東京:三省堂,1903)。
  2. 伊藤武夫,《台灣博物提要》(台北:新高堂,1922)。
  3. 〈これは不思議!食蟲植物の正體〉《台灣日日新報》第14117號,1939年7月5日,3版。
  4. 〈食蟲植物は五百種〉《台灣日日新報》第14530號,1940年8月24日,6版。
  5. 島田彌市,〈桃園大樹林の食蟲植物群〉《台灣博物學會會報》4卷18期,1914年11月15日,頁17-219。
  6. 黑澤英一,〈論說報文〉《台灣博物學會會報》10卷49期,1920年8月31日,頁157-176。
  7. 台北訊,〈本週假日花市 展出食虫植物展〉《聯合報》1982年11月19日,7版。
  8. 南北譯,〈捕蠅草〉《中國時報》1974年1月13日,第12版。
  9. 陳力航訪問、記錄,〈陳英佐先生訪談記錄〉訪談時間2020年4月30日,未刊稿。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力航的沙龍
19會員
6內容數
影想文教藝術基金會─歷史編 系列文章 日治到戰後初期的台灣為背景,選擇貼近生活、時事為主題的歷史普及。
陳力航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本書追溯作者與那原惠家族歷史,橫跨沖繩、臺灣、日本,以家族史為軸線,串連起時代變遷與個人記憶。文章也藉由學者視角,補充史料佐證,並分享個人經驗與書中產生共鳴之處。
Thumbnail
2025/04/28
本書追溯作者與那原惠家族歷史,橫跨沖繩、臺灣、日本,以家族史為軸線,串連起時代變遷與個人記憶。文章也藉由學者視角,補充史料佐證,並分享個人經驗與書中產生共鳴之處。
Thumbnail
2024/06/01
小珍珠與我的相遇 小珍珠是一間烘焙坊,位於永康商圈。專門賣各種起司蛋糕、甜點以及麵包。 其產品種類繁多,我常選購的是起司蛋糕(有十幾種口味)、香蕉蛋糕、生乳捲,也曾經幸運買到限量的鳳梨酥。最近它的蘇打餅牛軋糖深受韓國客的喜愛。 每次消費時,我總會和老闆娘閒聊,我告訴她,自己原本計畫
Thumbnail
2024/06/01
小珍珠與我的相遇 小珍珠是一間烘焙坊,位於永康商圈。專門賣各種起司蛋糕、甜點以及麵包。 其產品種類繁多,我常選購的是起司蛋糕(有十幾種口味)、香蕉蛋糕、生乳捲,也曾經幸運買到限量的鳳梨酥。最近它的蘇打餅牛軋糖深受韓國客的喜愛。 每次消費時,我總會和老闆娘閒聊,我告訴她,自己原本計畫
Thumbnail
2021/11/04
相信不少臺灣人的長輩,可能曾前往南洋從軍,或是在中國戰場與日軍搏鬥。我的祖父陳以文,也有類似的經驗。他比較特別,他去的是滿洲,其後更被扣留在西伯利亞。我祖父的經驗,印證了過去臺灣人的海外活動路線,遠比今日想像的還要多元。
Thumbnail
2021/11/04
相信不少臺灣人的長輩,可能曾前往南洋從軍,或是在中國戰場與日軍搏鬥。我的祖父陳以文,也有類似的經驗。他比較特別,他去的是滿洲,其後更被扣留在西伯利亞。我祖父的經驗,印證了過去臺灣人的海外活動路線,遠比今日想像的還要多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竹蟲,望文生義是長在竹子裡面的蟲蟲,形狀是紡錘型,胖嘟嘟的。一般食用竹蟲都是川燙後油炸後上桌,愛吃的人譽其有奶油味,不過我覺得比較像蝦味先,因為台灣的滇緬菜館讓椒鹽香氣較為凸顯,酥脆酥脆,如果下酒應該很棒。
Thumbnail
竹蟲,望文生義是長在竹子裡面的蟲蟲,形狀是紡錘型,胖嘟嘟的。一般食用竹蟲都是川燙後油炸後上桌,愛吃的人譽其有奶油味,不過我覺得比較像蝦味先,因為台灣的滇緬菜館讓椒鹽香氣較為凸顯,酥脆酥脆,如果下酒應該很棒。
Thumbnail
# 在食蟲植物社團看到版友分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內有食蟲植物進駐販賣的消息,然後就跑了一趟。 # 在攤販前從左邊走到右邊, 再從右邊走回左邊。 一下順時針繞繞, 一下逆時針繞繞。 (繞到店員都跑來關心了XD) # 每一盆都好喜歡~~
Thumbnail
# 在食蟲植物社團看到版友分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內有食蟲植物進駐販賣的消息,然後就跑了一趟。 # 在攤販前從左邊走到右邊, 再從右邊走回左邊。 一下順時針繞繞, 一下逆時針繞繞。 (繞到店員都跑來關心了XD) # 每一盆都好喜歡~~
Thumbnail
# 豬籠草、捕蠅草、捕蟲堇、毛氈苔, 湊齊了食蟲植物的四大天王。
Thumbnail
# 豬籠草、捕蠅草、捕蟲堇、毛氈苔, 湊齊了食蟲植物的四大天王。
Thumbnail
# 我:老闆,請問有賣豬籠草嗎? 老闆:豬籠草缺貨噢~ 我:那有賣捕蠅草嗎? 老闆:捕蠅草也缺貨噢,不過捕蟲堇還有貨噢。 # 媽媽、妹妹在賞花, 只有我一個怪咖在看食蟲植物XD # 田尾花市。
Thumbnail
# 我:老闆,請問有賣豬籠草嗎? 老闆:豬籠草缺貨噢~ 我:那有賣捕蠅草嗎? 老闆:捕蠅草也缺貨噢,不過捕蟲堇還有貨噢。 # 媽媽、妹妹在賞花, 只有我一個怪咖在看食蟲植物XD # 田尾花市。
Thumbnail
蟲蟲巴斯位在台北市松山區,是一間漂亮的昆蟲館,館內有許多昆蟲相關的書籍和商品、也有各種體驗活動和課程,平日入館參觀門票 100元/人,假日導覽活動 300元/人,聽說這裡之後也會提供昆蟲的寄養寄放服務。
Thumbnail
蟲蟲巴斯位在台北市松山區,是一間漂亮的昆蟲館,館內有許多昆蟲相關的書籍和商品、也有各種體驗活動和課程,平日入館參觀門票 100元/人,假日導覽活動 300元/人,聽說這裡之後也會提供昆蟲的寄養寄放服務。
Thumbnail
抓蟲一定要到很原始的地方嗎? 城市會有昆蟲嗎? 和巨人老師一起在城市抓蟲, 《昆蟲特務》夏令營, 建構竹北昆蟲生態資訊圖!
Thumbnail
抓蟲一定要到很原始的地方嗎? 城市會有昆蟲嗎? 和巨人老師一起在城市抓蟲, 《昆蟲特務》夏令營, 建構竹北昆蟲生態資訊圖!
Thumbnail
豬籠草、捕蠅草、毛氈苔、捕蟲堇,號稱「食蟲植物」界的四大天王,很多愛花草的人,也都很喜歡種上一盆,期盼除了觀賞外,還能帶來除蟲效益! 新詩描繪 捕 捉 覬覦你的輕巧 想捕捉你悠然的蝶舞 餵飽我饑渴的眼神 覬覦你的彩衣 想捕捉你奪目的絢爛 替換我消逝的光鮮 覬覦你的自由 想捕捉你飛翔的路線 被覬覦的
Thumbnail
豬籠草、捕蠅草、毛氈苔、捕蟲堇,號稱「食蟲植物」界的四大天王,很多愛花草的人,也都很喜歡種上一盆,期盼除了觀賞外,還能帶來除蟲效益! 新詩描繪 捕 捉 覬覦你的輕巧 想捕捉你悠然的蝶舞 餵飽我饑渴的眼神 覬覦你的彩衣 想捕捉你奪目的絢爛 替換我消逝的光鮮 覬覦你的自由 想捕捉你飛翔的路線 被覬覦的
Thumbnail
之後去了植物區,有一些平常比較少見的植物,其中一棵是相片中的豬籠草,它擁有獨特的吸取營養的器官——捕蟲籠,所以你可以見到它是有一個個好像袋子一樣,呈圓筒形,形狀就好像豬籠一樣,主要通過捕捉和消化昆蟲等小動物來生存。 雖然說現在新年還未到,但其實到處都充滿著新年的氣氛,有些人更開始佈置傢居了。
Thumbnail
之後去了植物區,有一些平常比較少見的植物,其中一棵是相片中的豬籠草,它擁有獨特的吸取營養的器官——捕蟲籠,所以你可以見到它是有一個個好像袋子一樣,呈圓筒形,形狀就好像豬籠一樣,主要通過捕捉和消化昆蟲等小動物來生存。 雖然說現在新年還未到,但其實到處都充滿著新年的氣氛,有些人更開始佈置傢居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