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策略解讀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本文章由國立中央大學資工系. 中研院人社中心蔡宗翰教授整理, 媒體或其他朋友引用請註明來源.

最近要不要普篩已經泛政治化. 蔡老師認為, 重點應該是瞭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以下簡稱CECC)的策略, 還有因應這樣的策略, 民眾怎麼做對自己最好. 我寫這篇是分享我個人推理的過程, 希望有更多人可以思考看看.

CECC防疫策略解讀

CECC現在的策略, 對入境方面是有症狀才驗, 其他隔離14天做醫學觀察. 對確診者的匡列接觸者方面, 是已有症狀或有親密接觸才驗. 所以大家很關注的酒店小姐#379, 其實CECC只有驗了21人, 而不是匡列的123人. 所以如果匡列者是無症狀帶原, 這個策略是驗不出來的. 當然, 假設這102人中的無症狀帶原者都遵守規定居家隔離, 帶原期也都在14天內, 那就不會往外傳播.

raw-image

另外敦睦艦隊(磐石艦)群聚事件,截至目前掌握接觸者共1,996人. 585人列為居家隔離, 並採檢其中461人. 1,411人則列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 建議像這樣的情況, 461人應該送到集中檢疫所等待檢疫結果.

在入境方面, 包含我自己, 也有很多人建議要入境全篩, 全面阻斷外來病原. 那CECC為何不做呢?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以下是我的推論過程.

讓我們回到3月初, 美國是在3/4突破每天100例, 在3/8突破500例, 3/10突破1000. 這已經很明顯是大流行了, 要全面防堵應該是這個時候. 但CECC並沒有這樣做. 當時採取的措施是驗自述有症狀者, 其餘就直接入境, 不用居家隔離.

3/18日, 美國的單日病例數也破萬. 不知是否為這原因, CECC宣布3/19起所有入境者一律居家檢疫14天. 我們來看看這個時間點的決策因素. 首先, 要不要執行入境全篩? 我想到有兩點考量因素 (1) 當時境內已經有多少無症狀帶原者 (2)是否滿足執行入境全篩的客觀條件. 關於(1), 我想到一個粗略的方式: 以每日入境的無症狀帶原者數來算:

入境的無症狀帶原者數=入境人數 * 無症狀帶原率
  • 3/18前每日入境人數在15000–20000間, 我們算10000好了
  • 無症狀帶原比率唯一能參考的就是全驗的CI011毒班機. 全機340人, 有7位是入境無症狀, 後來才被驗出來的, 無症狀帶原率為7/340=2%. 我們不用取那麼高, 抓個0.2%就好

所以3/1–3/18的入境的無症狀帶原者總數=18(天)*10000*0.2%=360. (此段數字均為推算, 不代表真正數字) 另外還要加上境內原有的無症狀帶原者.

關於(2), 我們來看看入境全篩會帶來什麼問題:

  1. 所需檢驗量能高
    在3月初歐美剛爆出疫情時, 台灣每日約有上萬人歸國, 所以要實施全篩的話, 檢測量能就需要上萬. 但台灣的PCR檢測量能到頂也只有3800了. 除非跟韓國師法得來速篩檢或是進口快篩.
  2. 所需隔離房間多
    依照CECC目前的原則, 陽性要送負壓隔離病房隔離, 陰性要在套房隔離. 對於前者, 全篩會篩出無症狀陽性, 假設無症狀陽性佔總人數1/3, 就需要1/(2/3)=1.5倍的負壓隔離病房數, 這個數量會讓台灣所有的負壓隔離病床數滿載.

經過上面的分析, CECC極有可能因為推測境內已經有一定數量無症狀帶原者(360人以上), 隔絕外來帶原者意義已經變小, 且無法負荷入境全篩的資源. 所以不管外界怎麼呼籲, 也不為所動. 並且開始拼命宣傳戴口罩, 洗手, 維持社交距離, 希望降低傳染率.

由下圖來看, 在帶原者跟非帶原者均配戴口罩的情況下,傳染率可以降低到1.5%. 實際上, 因為無症狀的人無法判斷自己是否帶原, 若每個人都戴上口罩, 即使一位非帶原者旁邊出現了一位無症狀帶原者, 也可以維持小於1.5%的傳染率(因為這個圖是根據配戴普通口罩算的, 配戴外科口罩可以降低更多). 但如果無症狀的人通通不戴口罩, 有的情況下傳染率會到70%, 大家看差別多大.

raw-image

民眾該怎麼做

清楚了CECC的策略之後, 大家就知道境內根本不可能是非常安全的, 除非全世界的疫情都結束了, 尤其是跟台灣來往密切的幾個國家. 現在的零確診, 只是因為CECC只驗有症狀者, 無症狀者就藉由居家隔離讓他不要跑出來傳染別人. 但3/19前從歐美回來的無症狀者, 根本沒居家隔離, 會不會又傳染給別人? 就像案301的實踐大學講師傳染給案352? 根據俄羅斯最新的統計, 無症狀的確診者高達43%. 所以不管今天確診是幾個, 大家一定要做好戴口罩, 洗手, 維持社交距離, 不去人多地方湊熱鬧. 千萬別一零確診就放鬆準備去人擠人. 你想想看, 如果撈魚只看池塘裡有沒有黑點去撈, 你能真正知道池塘裏面有多少魚嗎? 你沒撈到魚, 就代表池塘裡一隻魚都沒有嗎?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蔡宗翰的沙龍
22會員
127內容數
從小就愛看各大報的AI界李白蔡宗翰教授發現,現今市面上很少有給小朋友讀的線上媒體,希望能開始做這件事
蔡宗翰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25
運動員在決賽激烈拚戰後,終要分個勝負。當比賽哨音響起,勝利者要跟對手擁抱致意。這時候,該說什麼話就非常有趣了。如果是資深贏了資淺的,最著名的就是2007年NBA總冠軍賽結束,聖安東尼奧馬刺隊當家中鋒MVP鄧肯(Tim Duncan)在獲勝後對第一次領軍進入總冠軍賽的克里夫蘭騎士隊主將小皇帝勒布朗詹姆
Thumbnail
2021/07/25
運動員在決賽激烈拚戰後,終要分個勝負。當比賽哨音響起,勝利者要跟對手擁抱致意。這時候,該說什麼話就非常有趣了。如果是資深贏了資淺的,最著名的就是2007年NBA總冠軍賽結束,聖安東尼奧馬刺隊當家中鋒MVP鄧肯(Tim Duncan)在獲勝後對第一次領軍進入總冠軍賽的克里夫蘭騎士隊主將小皇帝勒布朗詹姆
Thumbnail
2020/07/04
七月二日是一位與台灣有關的清朝大將福康安逝世的日子。現在的人會知道福康安,第一個可能是因為有追過2018年上映的”延禧攻略”陸劇。名義上是大臣傅恆長子,實際上是其妻喜塔臘·爾睛(虛構人物)與傅謙的私生子。爾晴利用乾隆帝酒醉,造成被其寵幸後懷孕的假象,並告知富察皇后,成為皇后自殺的誘因之一。
Thumbnail
2020/07/04
七月二日是一位與台灣有關的清朝大將福康安逝世的日子。現在的人會知道福康安,第一個可能是因為有追過2018年上映的”延禧攻略”陸劇。名義上是大臣傅恆長子,實際上是其妻喜塔臘·爾睛(虛構人物)與傅謙的私生子。爾晴利用乾隆帝酒醉,造成被其寵幸後懷孕的假象,並告知富察皇后,成為皇后自殺的誘因之一。
Thumbnail
2020/06/27
在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之外,最應景的,莫過於說說《白蛇傳》的故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喝雄黃酒」,就是跟白蛇傳有關。然而,白蛇傳的故事是怎麼形成的呢?蔡老師就用數位人文的觀點來說明,也許能對您有所啟發。
Thumbnail
2020/06/27
在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之外,最應景的,莫過於說說《白蛇傳》的故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喝雄黃酒」,就是跟白蛇傳有關。然而,白蛇傳的故事是怎麼形成的呢?蔡老師就用數位人文的觀點來說明,也許能對您有所啟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症求清零,輕症可控管,正常過生活」
Thumbnail
「重症求清零,輕症可控管,正常過生活」
Thumbnail
遙想那時是藉怎麼跟得上台灣的話語,兩個禮拜期限的約定。
Thumbnail
遙想那時是藉怎麼跟得上台灣的話語,兩個禮拜期限的約定。
Thumbnail
而且和所有住在海外的台灣人一樣,批評當地政府的防疫政策或是其他不守規則的民眾時,我們心裡都是想著:如果是台灣政府或台灣人絕對不會這樣。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是打哪來的自信?
Thumbnail
而且和所有住在海外的台灣人一樣,批評當地政府的防疫政策或是其他不守規則的民眾時,我們心裡都是想著:如果是台灣政府或台灣人絕對不會這樣。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是打哪來的自信?
Thumbnail
事由 下午指揮中心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照例公布今日本土案例,其中包含「校正回歸」確診時間的400例本土個案,瞬間引爆網路討論,認為指揮中心玩文字遊戲的有之、蓋牌有之、質疑何以通報延遲亦有之,至今未休。 關鍵 「病例數目的多寡並不是流行與否的指標。抗疫看的是趨勢,不只是數字。」 此刻全國宛如空城,
Thumbnail
事由 下午指揮中心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照例公布今日本土案例,其中包含「校正回歸」確診時間的400例本土個案,瞬間引爆網路討論,認為指揮中心玩文字遊戲的有之、蓋牌有之、質疑何以通報延遲亦有之,至今未休。 關鍵 「病例數目的多寡並不是流行與否的指標。抗疫看的是趨勢,不只是數字。」 此刻全國宛如空城,
Thumbnail
台灣是個進步的文明社會,人民普遍水準也高(至少和中國相比啦),台灣人「怕死」的真實意義是對災害具有相當程度的警覺性。地震、颱風、傳染病和各種地動山搖的天災人禍都遇過了,要怎麼應對這次來自中國的武漢肺炎疫情侵襲,大家都有經驗,也都願意配合中央的指揮調度。
Thumbnail
台灣是個進步的文明社會,人民普遍水準也高(至少和中國相比啦),台灣人「怕死」的真實意義是對災害具有相當程度的警覺性。地震、颱風、傳染病和各種地動山搖的天災人禍都遇過了,要怎麼應對這次來自中國的武漢肺炎疫情侵襲,大家都有經驗,也都願意配合中央的指揮調度。
Thumbnail
普篩本為公衛的專業問題,然而「決策」這個動作本身,從來不單只是個科學問題。 這篇文章我是著從「普篩的風險」、「台灣至今的防守策略」到「未來可能的因應之道」,盡可能淺白地說說這件事情。
Thumbnail
普篩本為公衛的專業問題,然而「決策」這個動作本身,從來不單只是個科學問題。 這篇文章我是著從「普篩的風險」、「台灣至今的防守策略」到「未來可能的因應之道」,盡可能淺白地說說這件事情。
Thumbnail
自從新冠肺炎開始大流行之後, 幾乎人人天天都會在追蹤自己住的國家的確診數量, 大家天天都在幻想何時能夠flatten the curve (將上升曲線便平緩, 也就是病情穩定)。美國至今已經超過了100萬人確診, 也大約有6萬多人死於Covid-19, 這個數目其實相當的驚人。
Thumbnail
自從新冠肺炎開始大流行之後, 幾乎人人天天都會在追蹤自己住的國家的確診數量, 大家天天都在幻想何時能夠flatten the curve (將上升曲線便平緩, 也就是病情穩定)。美國至今已經超過了100萬人確診, 也大約有6萬多人死於Covid-19, 這個數目其實相當的驚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