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全國二級警戒→5/16雙北三級警戒→5/19全國三級警戒→5/24 A公所爆出主管確診、本局實施異地辦公(分第一、二辦公室)→6/2 B公所爆出員工確診→6/14本局實施分流居家辦公(135或24居家,隔周輪流)→7/12微解封→7/20本局1名員工確診,全局PCR→列入7/21本市新增5例本土個案之一(校正回歸?)→7/27全國降至二級警戒、本局取消居家辦公→8/3本局取消異地辦公。
回首自5/11全國二級警戒至今(8/15)已97天,近百日。百日抗疫後生活上已習慣隨時戴口罩、實體會議改為視訊會議、人與人保持距離(用餐、看電影等)。以為最不能習慣的不能到田徑場慢跑,也由屋頂慢跑取代(缺點是小了點、優點是更省時且可一邊跑一邊聽音樂或課程)。百日抗疫在工作上可分為三個階段,即異地辦公階段、分流居家辦公階段與目前的二級階段,而此三階段又間接影響了工作之餘的生活,以下說明之:
1.異地辦公階段:從上述的時間軸可知,本局實施異地辦公(5/24)在時間上,已晚了全國三級警戒(5/19)整整6天,期間僅實施擴大彈性上班(上午7:30~10:00)及下班(下午16:30~19:00)。好在這之間本局未傳出疫情,否則如此明顯的疏失,決策者責無旁貸。我有幸被分配到第二辦公室(下稱二辦),起初因應三級警戒僅至5/28,異地辦公沒想要久待,故只簡單的裝了一箱物品帶過去(離開時,增為兩箱)。直到後來三級警戒一延再延(5/28、6/14、6/18、7/12、7/26),才認真思考二辦作業的可能性,從公文線上收發、線上陳核、召開線上會議、到規劃設計監造標案的線上評選(只差沒線上開、決標,該案從上網公告到議價決標不到一個月)等逐漸邁向遠距化、少紙化(無紙化是天方夜談,除非契約寫明僅需提送電子檔)。
在二辦,共有6個科室在同個辦公室辦公(視訊會議就到辦公室外的挑空區找地方,都連得到WIFI),辦公環境座位採梅花座、每人配有一部筆電(全新)、一副桌椅,共用一台影印機、一台飲水機、一個蒸飯箱。公文陳核上簡化,二辦由二辦的專委直接陳核給副局長,一辦則由專委核給主秘(本局有兩名專委),若要發文、歸檔或陳核科長,早午各有一班將公文交換至一辦。
2.分流居家辦公階段:在本局實施分流居家辦工前,早已耳聞其他縣市已實施隔周居家辦公(即本周上班、隔週居家)。然而,礙於公文時效(正常7日),相較隔周居家辦公,本局的分流居家辦公(135或24居家,隔周輪流)較為可行與有效率。我實際居家辦公僅15日,期間不乏出外會勘,然而,這對看紅字休假的公務人員來說,已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微辦(ㄕㄨˇ)公(ㄐㄧㄚˋ)」。
分流居家辦公後,發現實際處理公務的時間不需要那麼多(包含跟同事維繫人際的時間)。但要公部門學FB、Google或twitter等公司,接受員工居家辦公(我可接受減薪)、甚至永久在家工作,簡直比組公務人員工會還難。若工作的時間(每天最少8小時)與空間(辦公室)依舊不變,就必須思考,在處理公務後的時間如何應用的問題。當遠距化讓工作與工作之外的生活界線逐漸模糊;可隨時隨地工作、亦可隨時隨地轉換工作之外的生活。時間變得更加零碎,卻也必須思考如何在處理公務後的零碎時間轉換、跳躍、賦予其深度與廣度的價值與意義。如此,才能讓工作持續具備思考性、價值性。然而,並非說工作本身沒有思考性與價值性,雖然身為底層公務員,能夠真正選擇思考並賦予價值東西的確不多,因為早有一套行之有年且為長官所接受的體制、程序與規範。但不能改變並不表示不能賦予工作本身新的價值與內涵,還是能夠透過經驗分享、業務交流、進修、研討會等方式,持續精進公務的本質學能。
3. 二級階段:在取消了異地辦公(7/27)與分流居家辦公(8/3)前,有個小插曲;本局於7/20發現1名員工確診。當天除了全局做PCR外(我因當日居家辦公,故於翌日至篩檢站篩檢),第一辦公室還全員自7/21(三)至7/23(五)實施居家辦公,果真讓異地辦公的第二辦公室發揮了扛下了全局業務的功效。在沒有全局預防性接種的情況下,幸運的疫情沒有擴大。8/3回到第一辦公室後,逐漸恢復百日抗疫前的工作狀態(依然實施擴大彈性上下班、但多了支援疫苗接踵站的工作)。然而,有些事已根本上的改變了。除了上述對工作意義的認知外,還有遠距化對工作的認知。視訊會議,表面上有著縮短會議時間的優點,如減少借會議室、布置會議室、收拾會議室及委員通勤等時間,甚至減少支付委員交通費、餐費等經費的請領。然而,實際上對於會議的討論是否有更深入、溝是否有通(有些只出聲不露臉),我是打個大問號,或許這方面的問題會隨著遠距化技術的成熟而逐漸完善。
最後,百日抗疫(議)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身為沒錢出國又沒特權的底層公務員,還在苦等第一劑疫苗。疫情讓我們看清,敝國要成為已開發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會不會有這一天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將逐漸淡出社群媒體;疫情讓我學到,生命瞬息萬變,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才是可長可久的,以此共享、共勉之。
202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