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發現東京建築女子的建築選品】

【閱讀|發現東京建築女子的建築選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精彩的東京建築其實不只是大師名作,許多住宅區巷弄裡都隱藏著令人驚艷或更貼近生活的建築作品,透過昀蓁的眼光(選品)、腳步(親身造訪)及專業角度(建築人),引領我們踏進這些東京與東京之外的,有故事的建築。」

raw-image

學建築的朋友昀蓁,一直夢想著可以在東京生活,同時也觀察著東京與東京之外的日本建築。五年前她開始實踐這個夢想,目前則在日本東京的建築事務所裡工作,可以說是生活、工作都與東京脫離不了關係,自然是一位「東京建築女子」。她將這幾年的觀察出了一本書叫做《東京建築女子:空間巡禮、藝術散策,30趟觸動人心的設計旅行》,以30趟旅行發現139座日本建築,東京的建築佔了33個。

2020年在原定的奧運來臨前,昀蓁則出了一本全新的《東京建築女子的日本選品:城市風景×空間思維,100趟充滿詩意的設計之旅》,將Select shop(選品店)的概念帶到日本建築的介紹,也就是說,日本就像一個巨大的建築選店,裡頭擺滿了各式各樣不同精彩的建築作品,透過作者的眼光將個人對建築的品味喜好放進書中,並帶領我們感受這些建築的絕妙之處。

東京國立競技場,也是東京奧運的主會場

東京國立競技場,也是東京奧運的主會場

虎屋 赤坂本店

虎屋 赤坂本店

在新書裡,有55座東京建築,45個座來自東京以外的建築。雖然說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網上查詢日本建築並不困難,但是透過有觀點的揀選,呈現出獨特的視角,甚至要在數十張自己拍攝的建築照片中僅取三至五張照片來表現,確實非常考驗作者的內心,且挑選要代表整本書的封面又何其容易?關於此次封面的建築,是取自妹島和世位在群馬縣一個小村落的〈鬼石多目的活動中心〉(鬼石多目的ホール),通透的空間、流動的路徑還有討喜的兔子椅,都是非常妹島式的建築語彙,而這個地點不易到達性或許也表現出昀蓁對妹島建築的熱愛,連同上一本的封面也是來自於妹島和世位在茨城縣小城鎮的日立站建築。如果問你會只為了一個車站建築而千里迢迢前往嗎?或許這正是對建築狂熱者最享受的發現樂趣。

妹島和世為西武電鐵設計的電車〈Laview〉

妹島和世為西武電鐵設計的電車〈Laview〉

關於這本書裡幾個我特別感興趣的亮點還有:由建築師內藤廣建築師設計、為迎接2020年而完成的〈銀座線 澀谷新站〉,是猶如時尚伸展台如劇般的空間;此外,澀谷區還有很多新建築〈Shibuya Scramble Square〉、〈Shibuya STREAM〉都十分值得關注。而有趣的時髦公寓〈VILLA FRESCA〉、極小之家〈塔之家〉展現出私人住宅裡的原生創意;新空間裡還有新一代建築師田根剛位在表參道Gyre裡充斥綠意的新餐飲空間〈GYRE. FOOD〉;而充滿光影變化又能讓人感到沉靜的建築〈番町教會〉,下回一定不能略過,甚至妹島和世為西武電鐵設計的電車〈Laview〉,都讓人很想親自體驗這獨特的車廂空間、移動的建築風景。

GYRE. FOOD

GYRE. FOOD

坂茂設計的紙管法式餐廳〈Vin Sante〉

坂茂設計的紙管法式餐廳〈Vin Sante〉

對於昀蓁來說,她還特別跟我分享到東京年輕化Casual風的旅館設計趨勢,還有截稿前最後完成的一篇是由坂茂設計的紙管法式餐廳〈Vin Sante〉裡有豐富的五感體驗,更多東京之外的精彩建築,就請翻閱《東京建築女子的日本建築選品》吧!

(照片提供:李昀蓁)
◎PODCAST (收聽完整對話版
◎遇見設計(節目版
◎《東京建築女子的日本建築選品》(博客來

avatar-img
吳東龍的設計發現的沙龍
172會員
68內容數
2020-2021針對城市為《文化快遞》撰寫的觀察文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和朋友(們)特別約在咖啡店碰面,朋友卻滑著手機心不在焉的答話,似乎與線上聊天沒有多大的差異,卻因此往往不經意就忽略了人與人之間重要的「質感溝通」,讓人我直覺缺乏質感的溝通寧可睡覺(是有多缺乏睡眠?)。不過唯獨每回與朋友潘月琪碰面時....
千萬不要認為這本書只是要給出版界或是編輯圈看的,其實各行業都可能面臨到相同的狀況。都築響一,1956年出生的大叔編輯,看到1976年創刊的日本雜誌《POPEYE》介紹美國滑板的報導而開始進出編輯部,連結起人生和雜誌的緊密關係。
自從去過鳥取之後,我就很喜歡去那些較不為人知地方縣市(像是後山那種)的旅遊感,雖說地方旅遊的景點或美食不一定會受西方米其林觀點所青睞,但之所以喜歡就是能感受在地人的生活,並尋找當地的獨特之處,正是他方所不能取代的。就像這一期《秋刀魚》跟著編輯的腳步,彷彿走了南礪、冰見、射水、小矢部、礪波還有高岡等.
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和朋友(們)特別約在咖啡店碰面,朋友卻滑著手機心不在焉的答話,似乎與線上聊天沒有多大的差異,卻因此往往不經意就忽略了人與人之間重要的「質感溝通」,讓人我直覺缺乏質感的溝通寧可睡覺(是有多缺乏睡眠?)。不過唯獨每回與朋友潘月琪碰面時....
千萬不要認為這本書只是要給出版界或是編輯圈看的,其實各行業都可能面臨到相同的狀況。都築響一,1956年出生的大叔編輯,看到1976年創刊的日本雜誌《POPEYE》介紹美國滑板的報導而開始進出編輯部,連結起人生和雜誌的緊密關係。
自從去過鳥取之後,我就很喜歡去那些較不為人知地方縣市(像是後山那種)的旅遊感,雖說地方旅遊的景點或美食不一定會受西方米其林觀點所青睞,但之所以喜歡就是能感受在地人的生活,並尋找當地的獨特之處,正是他方所不能取代的。就像這一期《秋刀魚》跟著編輯的腳步,彷彿走了南礪、冰見、射水、小矢部、礪波還有高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