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的開始準備成立投資公司之前,其實也一直有在想到底是要像那些出名的投資達人想辦法出名,然後出書、開課、跑演講;還是認真寫文章賺訂閱費?或者把我的選股公式拿出來賣?(現在很多達人是這三項一起賺,沒一個放過)。
對我來說,出名不是我想要的,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肥,我是人,所以我也怕出名!而且想要闖出點名氣也要花時間去經營,就我現階段來說真的沒這閒時間來經營。還有開課跑演講也跟我的個性不符,因為本人屬於沉默寡言型的。唯一比較可能的是出書,但是聽說版稅很低,書又難賣,CP值很低,重點是也沒人找我XD。
至於認真寫文章賺訂閱費,我覺得選股只是投資流程裡面的一個小部分。尤其選股只是投資的最起步而已,選完股後面還有很多事要做,而這些才是真正決定你可以賺多少進口袋的決定因素。但是大部分的投資人好像對個股分析情有獨鍾,最好還要搭配合理價格或目標價格,也很少有看到投資達人跟財經媒體在寫個股分析及選擇以外的文章,如:怎麼決定個股占投資比例的比重(最大或最小比重)、決定買進個股後怎麼開始建立部位(EX:建立基本部位之後,再逐步加碼到最大比重?或直接買進持有到想要的部位?)、如何出場?這還只牽涉到個股的進出,更不用說層次更高的投資組合管理、資金管理的文章。我是以量化分析為主,質化分析為輔的投資者,因此質化分析並不是我擅長的。那為什麼還是會進行質化分析?因為葛拉漢說過,量化分析的結果還是需要在質化分析上得到確認。但不能倒因為果,只因為質化分析看好就推翻量化分析的不合格。而且一篇好文章的產出太耗時了!如果我把應該拿來做投資研究時間都用在寫文章上,實質效益也是很低,像三月中我的投資公司終於成立完畢可以進場之後,我把大多數的時間都用在看符合我量化選股模型的公司年報及季報,還有投資組合建立及調整(年報跟季報太接近了,年報可能不錯,也覺得不受疫情影響,結果季報出來發現錯了,就趕快調整,反之亦然)。所以自然就排擠到我能寫文章的時間。(這兩個月以實現加計未實現利益約60萬上下,預計今年能領到的股息約50萬。至於訂閱費.......?今年報稅看去年的專欄收入約一萬五左右)。
至於選股公式拿出來賣?別鬧了,這是吃飯的傢伙,我靠我目前用在投資公司上的選股方式,從2011~2019年間獲利超過千萬(投入本金從2011~2014累積約2百萬),這麼好用的東西我為什麼要拿出來賣!當然是留著自己賺就好。
基於以上理由,我都覺得我應該把時間用在真的投資上才對。也可能是陪小孩花掉我太多時間(早上睜眼陪到晚上閉眼之後才是我的投資工作時間,大約是晚上9~12點)。加上去年12月因為長期睡眠不足,身體有點微恙後決定不要再熬夜了!盡量在12點前就寢,所以時間真的很不夠用。加上讀到一篇文章之後,我就決定還是開公司好,這篇文章跟真實原因就留待下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