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從萬華長出的生猛藝術場所——專訪水谷藝術 Waley Art 總監彭才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2014 年始營運的 Waley Art 水谷藝術落腳於非典型臺北藝術聚落的萬華,之所以選址於此,是因為總監彭才瑄曾經就讀於萬大國小,這一帶對他來說分外親切,而五層透天厝的地板、樓梯也讓他憶起臺南老家。水谷團隊順著空間條件衍伸出計畫型展覽、駐村、在地互動等主軸,並以新媒體類型的展演為基調,慢慢地摸索形塑了現在的樣貌。

當初經營水谷時,團隊也有討論過是不是要參考其他空間當樣板,但是又發現大部分臺灣的當代藝術機構礙於組織結構,往往耗費大量協商成本才能決策甚至執行,然而中小型組織的優勢應是決策速度與執行力。水谷的決策透過與空間策展人、研究員、藝術家、社區工作者共同協力,試圖在浪漫與務實的極限活下去。水谷空間內的展覽鮮少賺錢,即便賺了一點也無法及上支出,必須努力運用外部專案的利潤去支持永遠不賺錢的內部計畫與展覽。

raw-image

立基社區的計畫型空間

水谷和傳統做社造的方式有所區隔。傳統社造的成果是一張大桌上一家一菜情感交流,水谷則期待藝術家在情感交流的基礎上,透過在地感知延伸作品與街區行動,然而藝術家的作品質量就像是樂透,時間一久街區居民也會困惑為何要一再嘗試;社區再造就是水谷外部資源之一。草創時文化部提供了青年村落補助,當時水谷與臺大城鄉所基金會、都市里人、經典工程等社造團隊隨著都更處進駐萬華。這些大型組織以既定的模組和方法執行社造,其思考的面向也更貼近城市規劃,常因計畫調整進駐某區域,也在期滿後離開,但過程中也啟發在地社造團隊延續其成果,塑造成地方上半商業模式的社造團體。

其實無論成果好壞,重點在於過程及引發的後續效益,例如 2016 年水谷主辦加蚋仔藝術季,邀請汪正翔、張哲榕、延平北路 789、詩人與文史工作者路向南等創作者和東園街上的老店共創店家視覺形象、製成海報貼在店家門口,許多店家持續展覽至今日。水谷藝術是以在地調研為主的計畫型空間,以藝術家與策展人做為前線與邊界,2019 年起更提出「場所感 - 青年藝術駐村及駐點培力」計畫,選送藝術家於萬華與偏鄉駐村。彭才瑄深信越在地就越國際,水谷之所以是水谷是基於其所在的萬華,以及將同樣的議題在國際展示的內外計畫,因此水谷也格外著力在地出發的國際策展計畫。

第二屆酸水南行為影像藝術節,俄羅斯Now_After國際錄像藝術節外掛單元,Hiroya Sakurai 作品 The Stream VII,汪正翔攝影。

第二屆酸水南行為影像藝術節,俄羅斯Now_After國際錄像藝術節外掛單元,Hiroya Sakurai 作品 The Stream VII,汪正翔攝影。

第一屆酸水南行為影像藝術節其中葉育君《太平洋羅曼史》表演。

第一屆酸水南行為影像藝術節其中葉育君《太平洋羅曼史》表演。

raw-image

為了生存出走,反而開拓更多機會

問起水谷為何有能力以小型的空間發展出令人驚豔的國際交流能量,彭才瑄苦笑了一下,說水谷怎麼做國際交流不是商業機密,因為講出來也沒有人肯做。由於大部分的臺灣藝文機構在前衛的嘗試與生存中尋求交點,依靠每年固定的補助與募款去辦量少質精的展覽,而他們的悠久歷史與背景也使他們得以一直支撐下去。

相較之下水谷的生存條件就相對艱辛,彭才瑄非美術科班背景,水谷的空間位置亦非市中心,更不容易受到關注。但出了臺灣,權力結構相對弱化,不會因為機構大小或資歷產生偏見,水谷努力抓住每次交流的機會並積極經營日後的聯繫,逐漸從藝術空間、藝術節、雙年展的歷次合作中打開視野。

就像水谷跟韓國的合作起因於韓國的文化政策,韓國政府鼓勵藝文機構出國交流並提供充沛的經費,這點和臺灣文化部著力於藝文環境相對弱勢的國家並資助臺灣團隊與當地合作不謀而合。有趣的是近年歐美各國補助方向改變,其藝文環境面臨轉型壓力,無論美術館、雙年展或是藝術節,皆需自籌更多的經費,小型藝文機構只要作品和策展理念不錯又自帶資源,就有機會跟一線的機構合作;反而是藝文弱勢的國家仍舊複製過去的權力結構,卻又沒有相對應的經費,發展起來會分外辛苦。

水谷在國際交流上有明確的戰略:優先參與雙年展和藝術節,藉由主辦單位是否願意提供獨立單元、場館、設備等基礎條件,來進一步評估對方機構的策展與選件能力,若符合水谷的標準,則可建立並發展雙方長久的合作關係。就像 2018 年水谷去波蘭中介雙年展做臺灣單元,結束後也邀請該雙年展來臺共同策劃水谷的酸水南行為錄像藝術節。

波蘭中介雙年展 臺灣單元洪譽豪作品《尋岸者》

波蘭中介雙年展 臺灣單元洪譽豪作品《尋岸者》

與藝術家和策展人一起成長

過去文化部有提出藝術新秀首次創作發表補助,諸如現在發展不錯的紀柏豪、陳漢聲、魏澤、鄧雯馨、林旺廷等人,都曾於水谷藝術舉辦生涯首次個展,當年獲得補助時也都是甫海歸回臺或者研究所剛畢業的學生。此外,水谷也透過策展人徵選,提供他們策展費、空間、設備與行政協助,藉以發表策展計畫,例如 2019 年獲選策展人朱峯誼於水谷策劃《重返神性:作為一位無神論的有神論者》亦獲得當年度台新獎提名。

至今彭才瑄還是會去看學生展覽並做為挑選藝術家的依據,去年在水谷展覽的北藝大學生拉勒俄嵐・巴耷玬(郭悅暘),現在已經參與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合力組裝米克斯》,藝術家拍攝原住民藝術家多元性別議題,影像張力強烈,雖有運鏡的缺陷卻不減損作品的魅力。這些新銳的策展人及創作者,也是支持水谷一直走下去的原動力。但是和新銳藝術家和策展人合作,成本跟成果是兩難,無論藝術家費、策展費、營運、設備、展場安裝、場地和行政人力都是支出,技術細節和展覽經驗都待磨合。即便如此水谷仍最常與年齡相近的藝文工作者合作。彭才瑄想了想,提到 1988年成立的伊通公園創立時有很多海歸的年輕藝術家,慢慢把伊通形塑成現在的樣貌,或許伊通公園就是水谷對當代藝術空間雛形的想像。

拉勒俄嵐・巴耷玬(郭悅暘)作品《勇女仕》

拉勒俄嵐・巴耷玬(郭悅暘)作品《勇女仕》

回顧一路走來,其實營運第一年時,彭才瑄難免也懷疑水谷是不是無法長久,6 年過後就覺得也沒有什麼過不去的。中間一度有考慮要不要換經營者,畢竟組織發展還是需要內外刺激,如果總監一直是他就會維持原樣,「那 5 年、10 年後,我還會想要是這樣嗎?還會想要繼續做水谷嗎?還會有意願持續自我挑戰嗎? 」然而無論水谷的未來是如何,彭才瑄認為現階段只要繼續做下去就已經非常開心了,另外也期待酸水南能夠成為臺灣最特殊的藝術節,或是城市裡的雙年展!

《重返神性:作為一位無神論的有神論者》其中李紫彤作品《#迎靈者》

《重返神性:作為一位無神論的有神論者》其中李紫彤作品《#迎靈者》


本篇文章出自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發行之《北辰》刊物 Vol.2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執行單位|見域工作室
採訪撰稿|王欣翮
攝影|董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見域Citilens的沙龍
257會員
246內容數
「新竹故事大口吃」是《貢丸湯》的理念,我們試圖在《貢丸湯》裡不以單點式的介紹新竹,而是主題性的帶出生活樣貌跟各種城市議題,讓讀者不只認識新竹,更從中思考新竹可以是一個甚麼樣的城市?如何在這裡生活?該怎麼期待新竹成為更好的城市。
2022/12/08
看到徵才公告上寫著「限女性」、「男性尤佳」,你是否曾覺得有些不對勁?其實,這樣的徵才訊息都是違法的!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 7 條規定‧‧‧
Thumbnail
2022/12/08
看到徵才公告上寫著「限女性」、「男性尤佳」,你是否曾覺得有些不對勁?其實,這樣的徵才訊息都是違法的!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 7 條規定‧‧‧
Thumbnail
2022/12/07
站在新竹公會堂前廣場,映入眼簾的是建築正立面上精美的紋飾。力行工藝社總監楊榮元匠師在一旁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他的泥塑作品與創作過程,栩栩如生的水果浮雕,是匠師們一筆一筆琢磨出來的精緻工藝。
Thumbnail
2022/12/07
站在新竹公會堂前廣場,映入眼簾的是建築正立面上精美的紋飾。力行工藝社總監楊榮元匠師在一旁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他的泥塑作品與創作過程,栩栩如生的水果浮雕,是匠師們一筆一筆琢磨出來的精緻工藝。
Thumbnail
2022/12/06
新竹公會堂自2019年起,展開歷時三年多的修復工作,於2022年九月竣工。該建築為日治時期集會場所,建築量體龐大,因此修繕時間也比一般古蹟來得長。其中,修復建築日式棟架的木作工程,是本次修復的一大看點!讓我們跟著木作匠師,一同揭開新竹公會堂木作修復工程的神秘面紗吧! 修復知
Thumbnail
2022/12/06
新竹公會堂自2019年起,展開歷時三年多的修復工作,於2022年九月竣工。該建築為日治時期集會場所,建築量體龐大,因此修繕時間也比一般古蹟來得長。其中,修復建築日式棟架的木作工程,是本次修復的一大看點!讓我們跟著木作匠師,一同揭開新竹公會堂木作修復工程的神秘面紗吧! 修復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市集」作為認識城市的場域,逛市集不只是休閒的一種方式,藉由地方產業與人文產業呈現,是走入街區生活的一種途徑,從中窺見巷弄職人工藝,體驗在地節氣與節慶的可能。 參與市集也可能是一趟旅途的捷徑,透過這趟旅途認識各地文化、風俗及巷弄思維;市集也是一個了解這座城市底蘊的平台,在這平台上,
Thumbnail
「市集」作為認識城市的場域,逛市集不只是休閒的一種方式,藉由地方產業與人文產業呈現,是走入街區生活的一種途徑,從中窺見巷弄職人工藝,體驗在地節氣與節慶的可能。 參與市集也可能是一趟旅途的捷徑,透過這趟旅途認識各地文化、風俗及巷弄思維;市集也是一個了解這座城市底蘊的平台,在這平台上,
Thumbnail
【#活水影響力投資--#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華山」論劍】 產業、生活、創意、美學的場域,現在又多了社會創新創投元素!台灣影響力投資指標的「活水影響力投資(B Current Impact Investment)」八歲之時,終於有自己的家 -- 地點是好“山”好“水”的華山文創區。 「華山、
Thumbnail
【#活水影響力投資--#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華山」論劍】 產業、生活、創意、美學的場域,現在又多了社會創新創投元素!台灣影響力投資指標的「活水影響力投資(B Current Impact Investment)」八歲之時,終於有自己的家 -- 地點是好“山”好“水”的華山文創區。 「華山、
Thumbnail
前天到台東關山演講,之後除了騎關山非常著名的自行車道外,晚上住到池上。 池上這十多年在台灣好基金會的深耕經營,透過以農村生活的節奏,創造了春耕――野餐節、夏耘――辦桌,秋收――稻穗藝術節、冬藏――文化講座,已成為世界上知名的景點。175公頃沒有一根電線桿的金黃色稻田,是台灣遞向世界最美的一張名片。
Thumbnail
前天到台東關山演講,之後除了騎關山非常著名的自行車道外,晚上住到池上。 池上這十多年在台灣好基金會的深耕經營,透過以農村生活的節奏,創造了春耕――野餐節、夏耘――辦桌,秋收――稻穗藝術節、冬藏――文化講座,已成為世界上知名的景點。175公頃沒有一根電線桿的金黃色稻田,是台灣遞向世界最美的一張名片。
Thumbnail
每逢假日,不少人會選擇到藝文場館接觸藝術,陶冶性情​。在士林至善路上林立了各式各樣的館舍,除了耳熟能詳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以及張大千故居,座落在故宮對面台灣創價學會 至善藝文中心,則最為關注台灣本土藝術史
Thumbnail
每逢假日,不少人會選擇到藝文場館接觸藝術,陶冶性情​。在士林至善路上林立了各式各樣的館舍,除了耳熟能詳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以及張大千故居,座落在故宮對面台灣創價學會 至善藝文中心,則最為關注台灣本土藝術史
Thumbnail
【众所之地-文化平權聯展II】 近年台灣文化平權概念漸從社會街頭走進藝術領域,呼應當代社會適應新興價值觀的渴求與行動。 此展覽再度邀請「2021年文化平權駐村計畫」藝術家林耕舞、柯瑜綉、廖芸婕與薛祖杰,藉由不同面向的工作坊、田野調查與研究,匯集群眾的經驗故事,對於當前的台灣社會提出反思與期盼。
Thumbnail
【众所之地-文化平權聯展II】 近年台灣文化平權概念漸從社會街頭走進藝術領域,呼應當代社會適應新興價值觀的渴求與行動。 此展覽再度邀請「2021年文化平權駐村計畫」藝術家林耕舞、柯瑜綉、廖芸婕與薛祖杰,藉由不同面向的工作坊、田野調查與研究,匯集群眾的經驗故事,對於當前的台灣社會提出反思與期盼。
Thumbnail
清代初期的萬華是北部地區最早開發的區域,也是最熱鬧的城鎮。1850 年左右,萬華的華西街北段因為靠近碼頭,成為商賈、船夫與碼頭工人的落腳處,並發展出各種服務這些商賈和底層勞動者的商業和性產業⋯⋯
Thumbnail
清代初期的萬華是北部地區最早開發的區域,也是最熱鬧的城鎮。1850 年左右,萬華的華西街北段因為靠近碼頭,成為商賈、船夫與碼頭工人的落腳處,並發展出各種服務這些商賈和底層勞動者的商業和性產業⋯⋯
Thumbnail
(舊稿重貼,2021/3/15) 之前聽說臺灣漫畫家和博物館、美術館進行合作,其中有座私人美術館挺讓人好奇的,農曆年前(2021)去了一趟他老人家位於永和的美術館 — — 楊三郎美術館。 成立於1991年,是臺灣第一座私人美術館,或許正是在這個時間點才能讓從日本時代的臺灣美術慢慢浮現。
Thumbnail
(舊稿重貼,2021/3/15) 之前聽說臺灣漫畫家和博物館、美術館進行合作,其中有座私人美術館挺讓人好奇的,農曆年前(2021)去了一趟他老人家位於永和的美術館 — — 楊三郎美術館。 成立於1991年,是臺灣第一座私人美術館,或許正是在這個時間點才能讓從日本時代的臺灣美術慢慢浮現。
Thumbnail
Waley Art 水谷藝術落腳於非典型臺北藝術聚落的萬華,水谷團隊順著空間條件衍伸出計畫型展覽、駐村、在地互動等主軸,並以新媒體類型的展演為基調,慢慢地摸索形塑了現在的樣貌。
Thumbnail
Waley Art 水谷藝術落腳於非典型臺北藝術聚落的萬華,水谷團隊順著空間條件衍伸出計畫型展覽、駐村、在地互動等主軸,並以新媒體類型的展演為基調,慢慢地摸索形塑了現在的樣貌。
Thumbnail
阮慶岳: 今天主要講的是我將展覽帶進城市裡,將都市視為策展場域的經驗。我的策展是從2002 年在臺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策劃的兩個展覽「長安西路神話/街道是植物,藝術是動物」(以下簡稱「長安西路神話」),以及「黏菌城市:臺灣現代建築的本體性」(以下簡稱「黏菌城市」)開始的。
Thumbnail
阮慶岳: 今天主要講的是我將展覽帶進城市裡,將都市視為策展場域的經驗。我的策展是從2002 年在臺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策劃的兩個展覽「長安西路神話/街道是植物,藝術是動物」(以下簡稱「長安西路神話」),以及「黏菌城市:臺灣現代建築的本體性」(以下簡稱「黏菌城市」)開始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