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隨筆:《聊齋》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最近讀《聊齋》,本以為是狐鬼神仙,豈料竟是人情世故,此且按下不表,日後有機會再分享。

今天要聊的,是「知音難尋」這件事情。本書作者蒲松齡,在十九歲那年中了秀才,之後便再無考取功名,但在五十一歲以前,他還是積極參加考試,屢敗屢戰。

除此之外,他還是個天生的藝術家。心裡對於美的追求和渴望,與熱衷於功名的汲汲營營,常常令他感到糾結,而這一糾結,就是大半輩子。

明清時期的小說,基本上就是不入流的通俗文學。所以多流通於市井,而難登大雅之堂。

對於蒲松齡來說,渴望取得功名,進而被社會所認可的心理需求,與他的創作無法被廣為肯定的時代背景,肯定也是常常折騰著這位文人的心理潰瘍。

於是,每當完成了一些章節而因此感到欣喜時,卻又馬上想到,自己是否正在蹉跎光陰,老是幹不出什麼正經出息,才只好在這邊寫些不入流的創作聊以慰藉,這種複雜的情緒,應該常常令蒲松齡獨酌一壺濁酒,喟然長嘆。

一輩子透過教書餬口的他,經濟自然是不會太好。以前的教書先生,除非是有功名在身,不然在地方上的私塾任教的,社會地位是不高的。在平民教育不發達的年代,重視的是能夠下田工作的人力資源,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窮秀才,基本上就是俗話說的「百無一用是書生」。於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蒲松齡用一輩子,完成了他的《聊齋誌異》。

他的不得志還有很多小故事,不過說來都讓人感到難過,這裡不提也罷。反倒是有個小插曲饒富意味,也是這篇文章想要分享的主題。


在蒲松齡四十歲的時候,《聊齋誌異》雖仍在創作當中,但是已頗具規模。每當有新篇章完成時,據說他總會拿給同鄉好友王士禎,請他指教。王士禎十分推崇蒲松齡,覺得此人根本是奇才,還曾經想用五百兩黃金,購買蒲松齡的作品,甚至還曾為之題詩:

「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

這聽起來是不是很像新創公司,終於可以用高估值獲利了結的美好故事呢?

可人家蒲松齡說不要,而且訓誡子孫,這部作品在他死後也不能賣,只能當作傳家寶。整部作品在他過世後五十七年,才得以首次發行,而且僅存上半部的殘篇。

就我看來,王士禎的確是知音。很多有才華的創作者,窮盡一輩子也遇不到一個伯樂。


raw-image

可在於蒲松齡的自我實現裡面,目標並不是金錢。他要的是被社會認可,被家族認可,像這種小說創作的事情,就算能賣很多錢,也改變不了他在科舉考試上不得志的事實。

更何況,應該會有為數不少的讀書人,認為他不務正業,玩物喪志,盡花功夫寫些鬼怪神靈,和儒家傳統的「不語怪力亂神」,也是明顯相互抵觸的。

總而言之,這部作品的成就,對於人生目標的實現,基本上不僅沒有加分,反而還可能是扣分的。


我很難想像蒲松齡是用什麼樣的心境來持續完成作品,並且過生活的。光是想到上面的種種,就讓我透不過氣來。在旁人看來,他得到的並不少,也很珍貴,但卻不是他最想要的,然後人生就這麼結束了。


突然想到金庸的《白馬嘯西風》,李文秀在故事末尾時,騎著白馬回江南時說道:「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


相較於李文秀的黑白分明,蒲松齡對於文學的創作,與功名的追求,是不是也分得一樣清楚呢?



「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


或許很多時候,蒲松齡只是累了,而這些故事的創作,剛好提供了一個地方,讓他老人家能在這苦悶的塵世裡,稍稍地鬆一口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umDum的沙龍
4會員
42內容數
DumDum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2/10
空空道人。
2023/02/10
空空道人。
2023/02/09
我喜歡聽巴哈的作品。
2023/02/09
我喜歡聽巴哈的作品。
2023/02/08
「老總喜歡成功,我是說,誰不喜歡呢?」
2023/02/08
「老總喜歡成功,我是說,誰不喜歡呢?」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閱芽讀書會現在已經暫停說書了, 不過還是想把過去幫忙寫的文案貼在這裡, 當作一個歲月的回憶珍藏。 紀錄那個青澀的自己, 印象中寫了四五篇左右, 再找時間把其他篇文案放上來, 以資紀念。 一、有人說,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 還有詩與遠方。 你說, 工作累都累死了, 哪有心思在那,
Thumbnail
閱芽讀書會現在已經暫停說書了, 不過還是想把過去幫忙寫的文案貼在這裡, 當作一個歲月的回憶珍藏。 紀錄那個青澀的自己, 印象中寫了四五篇左右, 再找時間把其他篇文案放上來, 以資紀念。 一、有人說,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 還有詩與遠方。 你說, 工作累都累死了, 哪有心思在那,
Thumbnail
從小就喜歡閱讀,但我不是廣泛閱讀者的類型,我是偏食的閱讀者,只偏好「武俠小說」、「神怪類」、「遊記」、「散文」和「心靈成長」類型的書。上國文課時,也特別偏好文言文,那種短短的幾個字,就能代表一長串的意思,覺得很精簡,很有效率。 心情不好時,書店是我可以躲藏的避風港,徜徉在各式各樣的書海裡,也是我轉
Thumbnail
從小就喜歡閱讀,但我不是廣泛閱讀者的類型,我是偏食的閱讀者,只偏好「武俠小說」、「神怪類」、「遊記」、「散文」和「心靈成長」類型的書。上國文課時,也特別偏好文言文,那種短短的幾個字,就能代表一長串的意思,覺得很精簡,很有效率。 心情不好時,書店是我可以躲藏的避風港,徜徉在各式各樣的書海裡,也是我轉
Thumbnail
越說不出口的心境其實越需要說出來,所以我們需要小說,尤其是《暗路》這樣富含人生況味的短篇小說集。
Thumbnail
越說不出口的心境其實越需要說出來,所以我們需要小說,尤其是《暗路》這樣富含人生況味的短篇小說集。
Thumbnail
曾經想當一個詩人,在十五歲到二十五歲間,撫摸生活裡的過程,許多鮮猛的觸感,粗糙與細緻,都有很難言喻的悸動,有一點像是興奮,又有一點像是感傷,總覺得黃昏以後有什麼事即將發生,所有的細節,也都賦予它某種意義。 ______徐國能<一些無以名狀的>
Thumbnail
曾經想當一個詩人,在十五歲到二十五歲間,撫摸生活裡的過程,許多鮮猛的觸感,粗糙與細緻,都有很難言喻的悸動,有一點像是興奮,又有一點像是感傷,總覺得黃昏以後有什麼事即將發生,所有的細節,也都賦予它某種意義。 ______徐國能<一些無以名狀的>
Thumbnail
我真是太不爭氣, 一直喊著要刪app, 嘴上說不要玩,身體還是很誠實的, 還是陷在交友軟體這個坑。 因為聊天要找梗, 我竟然跟網友聊起唐詩來了。 還跟網友開玩笑說到時見面的口號是白日依山盡。 再扯下去, 可能就要搬出金庸來了。 今天我們就來聊金庸。 距離我上次讀金庸已是17年前的事, 很多細節都淡忘
Thumbnail
我真是太不爭氣, 一直喊著要刪app, 嘴上說不要玩,身體還是很誠實的, 還是陷在交友軟體這個坑。 因為聊天要找梗, 我竟然跟網友聊起唐詩來了。 還跟網友開玩笑說到時見面的口號是白日依山盡。 再扯下去, 可能就要搬出金庸來了。 今天我們就來聊金庸。 距離我上次讀金庸已是17年前的事, 很多細節都淡忘
Thumbnail
愈委婉、愈迂迴的文字,反而表達得愈露骨,作用力愈強。文學是詩意的語言,它看起來模糊籠統,然而卻是最精準。正因它的曖昧性,最能包羅呈現我們幽微複雜的內心。「烏雲有金邊」,一句隱晦的象徵,反而具體白描了人生實相:即使烏雲遮去光亮,幾乎要被黑暗覆滅的挫敗時刻,我們仍得見希望透出的微光,因而能持續懷抱生機與
Thumbnail
愈委婉、愈迂迴的文字,反而表達得愈露骨,作用力愈強。文學是詩意的語言,它看起來模糊籠統,然而卻是最精準。正因它的曖昧性,最能包羅呈現我們幽微複雜的內心。「烏雲有金邊」,一句隱晦的象徵,反而具體白描了人生實相:即使烏雲遮去光亮,幾乎要被黑暗覆滅的挫敗時刻,我們仍得見希望透出的微光,因而能持續懷抱生機與
Thumbnail
〈註:本故事為保留懷舊香港風格所以對話多以香港話為主,日後有機會再譯華語版本。〉 故事大綱: 1959年香港割玉學徒名叫覃珚亭年輕小子,正職是雕玉石為生。但對寫作有濃厚興趣,以及想像力豐富,有一天在某報刊投稿當時剛剛成名多武俠小說作家賢匯的徵稿。幾個來自不同層面年輕新人作家以及覃珚亭都有份投稿,結果
Thumbnail
〈註:本故事為保留懷舊香港風格所以對話多以香港話為主,日後有機會再譯華語版本。〉 故事大綱: 1959年香港割玉學徒名叫覃珚亭年輕小子,正職是雕玉石為生。但對寫作有濃厚興趣,以及想像力豐富,有一天在某報刊投稿當時剛剛成名多武俠小說作家賢匯的徵稿。幾個來自不同層面年輕新人作家以及覃珚亭都有份投稿,結果
Thumbnail
本篇與您分享,蒲松齡創作聊齋的心路歷程,以及才華不見容於當代主流價值的苦悶與蒼涼。
Thumbnail
本篇與您分享,蒲松齡創作聊齋的心路歷程,以及才華不見容於當代主流價值的苦悶與蒼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