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寶壇經》〈懺悔品第六〉淺釋14

更新於 2020/07/0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懺悔品第六〉
原文:
「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
淺譯:
「善知識」:你明白了,就是善知識;你若不明白,就是惡知識。你願意做善知識嗎?
「法身本具」:法身是自己本有的。
「念念自性自見」:你念念都應該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即是報身佛」:這就是圓滿報身佛。
「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從你的報身,你有所思量,這就是有了變化身,有了化身佛。
「自悟自修」:你自己應該覺悟,自己應該修行。不是說教他人覺悟,教他人修行;要你自己「以身作則」──以身做個榜樣;你要修行,不是盡講口頭禪。這口頭三昧,一天到晚,呱呱呱呱呱呱呱,講是講了,但是行一點都沒有。
你說的一丈,不如行的一尺;你若行一尺,比你說一丈總好得多。你沒有實行,盡講口頭禪,那叫騙人呢!所以你們聽我講經,不要想我講的是好不好;你就看我天天有沒有騙你們?這麼幾年了,我怎麼樣騙你們來著?
「自性功德,是真歸依」:你自性裏本有的功德你明白了,那是真正皈依。說是:「我皈依自己,自己就是這個身體。」可是也不是皈依你身體。你若弄出你身體,又是頭上安頭;好像那個演若達多,自己各處去找頭去。
「皮肉是色身」:皮肉是個有形、有色的身。
「色身是宅舍」:色身是你自性的舍宅。
所以你不要把你身體說成:「這就是我了。」身體不是我,是誰呢?是他?也不是他。身體是我的,不是你的,也不是他的,但是你不能說身體就是我。
我常常不是講過,你住在房子裏,這房子是我的房子,你不能說:「房子就是我了。」這房子若就是你,人家一聽,就說:「哇!他連自己都不認識,認為他房子就是他自己。」房子是一個物質,所以你身體也是個房子,你不要錯認你的房子是你。聽明白了嗎?
所以這皈依,並不是皈依自己色身。皈依什麼呢?皈依自己的自性。
「不言歸依也」:不是皈依色身,是皈依自性。
「但悟自性三身」:你自性裏,具足清淨法身佛、圓滿報身佛、千百億萬化身佛。
「即識自性佛」:你要是認識你自性的佛,那你就是具足三身。
以上摘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忏悔品第六〉
原文:
「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浅译:
「善知识」:你明白了,就是善知识;你若不明白,就是恶知识。你愿意做善知识吗?
「法身本具」:法身是自己本有的。
「念念自性自见」:你念念都应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即是报身佛」:这就是圆满报身佛。
「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从你的报身,你有所思量,这就是有了变化身,有了化身佛。
「自悟自修」:你自己应该觉悟,自己应该修行。不是说教他人觉悟,教他人修行;要你自己「以身作则」──以身做个榜样;你要修行,不是尽讲口头禅。这口头三昧,一天到晚,呱呱呱呱呱呱呱,讲是讲了,但是行一点都没有。
你说的一丈,不如行的一尺;你若行一尺,比你说一丈总好得多。你没有实行,尽讲口头禅,那叫骗人呢!所以你们听我讲经,不要想我讲的是好不好;你就看我天天有没有骗你们?这么几年了,我怎么样骗你们来着?
「自性功德,是真归依」:你自性里本有的功德你明白了,那是真正皈依。说是:「我皈依自己,自己就是这个身体。」可是也不是皈依你身体。你若弄出你身体,又是头上安头;好像那个演若达多,自己各处去找头去。
「皮肉是色身」:皮肉是个有形、有色的身。
「色身是宅舍」:色身是你自性的舍宅。
所以你不要把你身体说成:「这就是我了。」身体不是我,是谁呢?是他?也不是他。身体是我的,不是你的,也不是他的,但是你不能说身体就是我。
我常常不是讲过,你住在房子里,这房子是我的房子,你不能说:「房子就是我了。」这房子若就是你,人家一听,就说:「哇!他连自己都不认识,认为他房子就是他自己。」房子是一个物质,所以你身体也是个房子,你不要错认你的房子是你。听明白了吗?
所以这皈依,并不是皈依自己色身。皈依什么呢?皈依自己的自性。
「不言归依也」:不是皈依色身,是皈依自性。
「但悟自性三身」:你自性里,具足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千百亿万化身佛。
「即识自性佛」:你要是认识你自性的佛,那你就是具足三身。
以上摘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感恩諸位前輩師兄姐,師兄姐們在甘霖慈善積德會的經驗分享,都讓我有所啟發,真幸運能來甘霖,雖然沒幫到什麼忙,真歹勢!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師姐分享,來文照登:   精舍有位請示者很可愛,幾乎每星期都來精舍報到。看她的請示單就能知道她內心很糾結,實話說,跟佛菩薩稟告她的請示單也讓我們心裡很糾結,因為我們知道她問的問題都是她自己內心的執念。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文章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女兒笑嘻嘻朝我走來,說:「媽媽,媽媽,妳看看,我是不是變漂亮了?」我戴起老花眼鏡,仔細看了一下女兒,說道:「最近又花錢買很貴的保養品嗎?不然為什麼說妳又變漂亮了?」女兒回我:「我沒有花錢買很貴的保養品,是我剛剛去捐錢做善事,所以我看起來更美了。」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感恩諸位前輩師兄姐,師兄姐們在甘霖慈善積德會的經驗分享,都讓我有所啟發,真幸運能來甘霖,雖然沒幫到什麼忙,真歹勢!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師姐分享,來文照登:   精舍有位請示者很可愛,幾乎每星期都來精舍報到。看她的請示單就能知道她內心很糾結,實話說,跟佛菩薩稟告她的請示單也讓我們心裡很糾結,因為我們知道她問的問題都是她自己內心的執念。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文章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女兒笑嘻嘻朝我走來,說:「媽媽,媽媽,妳看看,我是不是變漂亮了?」我戴起老花眼鏡,仔細看了一下女兒,說道:「最近又花錢買很貴的保養品嗎?不然為什麼說妳又變漂亮了?」女兒回我:「我沒有花錢買很貴的保養品,是我剛剛去捐錢做善事,所以我看起來更美了。」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佛就說:「如果不是你的東西,你就不要拿;假如是你的東西,你才拿。」 那比丘就自己好好思惟:「天下萬物都不是我的東西,即使是自己的身體,最後也會敗壞。」所以,他想來想去:「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只有善法才是自家的寶物。」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佛就說:「如果不是你的東西,你就不要拿;假如是你的東西,你才拿。」 那比丘就自己好好思惟:「天下萬物都不是我的東西,即使是自己的身體,最後也會敗壞。」所以,他想來想去:「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只有善法才是自家的寶物。」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