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紀念李登輝:推動台灣第三波民主化的一生

2020/07/3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自從李登輝當選首任民選總統以來,台灣的政局及民主化過程深受他的影響。
(Credit:中華民國總統府CC BY 2.0
本文同步發表於吳嘉隆的VIP論壇吳嘉隆的經濟與投資思考專題,訂閱不同專題將可進一步閱讀不同的付費內容。
自從1996年李登輝當選首次民選總統以來,台灣的總統人選與隨之而來的政局,其實可以說都在李登輝的掌握或影響之中。
這是因為,李登輝的民主化進程是有理論指導的,目標是要讓民主制度能在台灣長長久久。
這個理論是來自於耶魯大學教授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的「第三波」理論,我簡單地講,要點是這樣:
  1. 如果一個民主化不能讓在野勢力上台執政的話,那麼這個民主化是假的。
  2. 如果原先威權時代的執政黨下野之後,再也回不去,那這個不是民主化,而是革命。
所以,為了讓民主制度能夠得到鞏固,至少要有兩次政黨輪替:第一次是讓原來的在野勢力能上台執政,第二次是讓原來的執政黨重新執政。簡單講,經過兩次這樣的輪替,各方勢力都承認與接受這個民主制度,這樣的制度才有機會得到鞏固,可以長長久久。

李登輝與台灣的第三波民主化

李登輝應該是接受了這個理論,所以在他的任期於2000年結束的時候,我覺得他存心刺激宋楚瑜出來參選到底,讓連戰選不上,而是讓民進黨的陳水扁在三人激戰之下脫穎而出,以些微差距險勝。這是第一次政黨輪替,讓原先的在野勢力民進黨有機會上台成為執政黨。
到了2008年,李登輝支持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樂見馬英九為國民黨贏回政權。這是第二次政黨輪替,讓威權時期的執政黨國民黨重新回來執政,讓民主化不等於革命。國民黨在民主制度下,仍然有競爭的機會,重新贏得選民的支持而上台執政。
到了2016年,國民黨輸掉總統大選,民進黨的蔡英文上台執政,是第三次政黨輪替。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用最短的時間實現了兩次政黨輪替,這應該是李登輝所樂見的發展,就是他在台灣推動的民主化進程,有很大的機會能長長久久。
2016年,蔡英文總統與李登輝前總統出席「人民直選總統暨臺灣民主發展二十周年」研討會」。
(Credit:中華民國總統府CC BY 2.0

民主化是李登輝留給台灣的真正遺產

我的意思是:自從李登輝卸下總統以後,台灣的政局其實都在李登輝的影響之下,甚至於是在他的幕後主導之下來發展的。他之後的三個總統,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其實都是他所支持或所樂見的人選。蔡英文甚至於在李登輝當總統的時候,就進入國民黨政府,後來陳水扁上台後,因為李登輝的推薦當上陸委會主委這個政務官,也可以算是李登輝時代所培養的部長級人物。
總之,李登輝在台灣推動的民主化實驗,坦白講,真的很不簡單。因為他在趕進度,要在有生之年用最短的時間完成至少兩次政黨輪替,來鞏固民主制度,為台灣留下可長可久的民主事業。
我覺得,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特殊兩國論」,其實不是他的真正遺產,雖然這些政策有當時的時空背景。
在李登輝有生之年,台灣完成三次政黨輪替,鞏固了民主制度。
(Credit:Studio IncendoCC BY 2.0
李登輝的真正遺產肯定是台灣的民主化,而這個民主化進程20年下來,大家回頭一看,才會頓悟原來民主制度需要鞏固,需要讓左派右派都能認同與接受。這需要一個過程,李登輝讓這個過程,在他的影響之下以最短的時間完成了!
李登輝走了以後,不管你的政治立場是左邊的、右邊的,你都可以享受李登輝所打造的這個民主制度。在這個制度之下體驗到普世價值,體驗到台灣人在民主制度中的自信與集體的智慧。
所以從一個歷史的角度來講,李登輝以推動與鞏固台灣的民主化,來回報蔣經國對他的提攜。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吳嘉隆
吳嘉隆
總體經濟學家,攻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班時,受教於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Edmund Phelps。現有志於推廣經濟與投資的普及教育,提升台灣投資人對現象的解讀能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