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經典文化 整理自黎智英專訪)
●困苦的童年,開啟戲劇般的人生
黎智英一九四八年出生於廣東農村。父親有多位妻子,母親是第二位。他有七個兄弟姊妹,他和雙胞胎妹妹最年幼。父親從事貨運業,原本小康家境,卻在一夕之間風雲變色。一九四九年,共產黨到廣州,他父親一人逃往香港,散盡家財,失去聯絡,留下他母親與七個子女。母親被抓進勞改營後,兄姊們離家念書工作,留下年僅七歲的黎智英擔負起照顧胞妹與輕微弱智的姊姊之責。他賣盡家中值錢物後,去偷去搶討生活,被打被揍從沒掉過眼淚,他笑說小時候不懂,只覺得不用上學、又可以當大哥,不知道辛苦。
上學到五年級,黎智英因生活艱苦,加上要照顧家裡,被留級後再也沒回到學校。十二歲,他在廣州火車站為港澳旅客搬運行李賺小費,發現旅客們衣著華麗,完全與自己不同世界。遇上一位香港旅客,給了年幼的他小費與吃食,看他辛苦討生活,紅著眼眶告訴他:「去香港,偷渡都要去!」對方善待他的一剎那仁義感動了黎智英,讓他立下決心:偷渡都要去香港。
當時偷渡並不容易。黎智英的家被共產黨分為數個房間,分租給其他人。一位房客的男友是警察,年幼的黎智英常常幫著提供消息給這位警察。他問警察能否幫他偷渡,警察說到香港無可能,但能到澳門。就這樣,黎智英開始了這趟不再回頭的旅程。
黎智英到香港工廠工作後,每天有飯吃,他深深記得那種自己能賺得溫飽的生活,記得那份自由,那一切都是香港給他的。
●從一無所有到創辦「佐丹奴」成衣王國
離開家鄉前,母親塞給他一小塊金幣,讓他藏在褲子裡。他隻身一人抵達澳門後,再從澳門搭黑船偷渡到香港,去阿姨家。入境香港時,黎智英看到旁邊一人被搜身找出東西,被拒絕入境。他當下不加思索便把藏在褲裡的金幣從褲腳滑落,踩進泥地裡。通過關卡時,黎智英沒有被搜身檢查,但他並不後悔,只是領悟到:從現在開始,他必須為自己的人生做每一個決定。
黎智英在香港從童工做起,晚上睡工廠。這個時期,黎智英遇到改變他一生的貴人:工廠的倉管會計譚先生。譚先生曾是英文老師,勸黎要學好英文,每天工廠下班就幫著他學習。因為這樣,黎智英從小業務慢慢做大,最後走出國際,到紐約工作。
到了紐約,個性好勝、不愛聽人指令的黎智英,越作越感辛苦,決心自己出去闖。當時他從事的是成衣工廠業務,便考慮投入服裝業。有一天,他在紐約與進口商談生意,結束時對方給了他兩塊餅乾,吃完回程路上他一陣暈眩,才驚覺裡頭加了大麻。他怕癮頭發作惹事,馬上躲進一家餐館吃點東西休憩。神智恢復後,臨走前拿了一張餐紙,上頭寫著「Giordano」。就這樣,「佐丹奴」誕生了。
剛開始,「佐丹奴」年年虧損上百萬港幣,朋友都勸他認賠賣出。但黎智英不服輸,他選擇面對錯誤、認識錯誤、接受錯誤,之後獨創fast retailing系統,將「佐丹奴」推廣到全球,Uniqlo、Wal-Mart、GAP等都學其經營模式,他更與Uniqlo創辦人柳井正成為好朋友。
一九八九年六四運動爆發,黎智英投入支持,他認為要幫助家鄉人,最後卻造成中國對佐丹奴的打壓。
●受六四啟發,投身民運改變社會
一九八九年,中國六四運動爆發,黎智英接到「香港民主之父」李柱銘的電話,說他們想將民運口號做成T恤。黎智英一口答應,資助二十萬件佐丹奴T恤響應抗爭的學生青年。原本,自十二歲偷渡來港之後,黎智英很少再去回想或關心中國的狀況,因為對他來說,那是個如地獄一般的地方。但六四爆發後,他恢復了自己對中國家鄉的情感,認為自己必須介入、支持,此舉也讓他的事業遭受中國全面打壓。對他造成深刻影響。
隔年,他出售「佐丹奴」奴的股份,並領悟到即使是全球連鎖的知名服裝品牌,力量也不足與強權抗爭,想要傳遞真實、重要的訊息,只能投入影響力更大的事業:媒體業。同年,他就在香港創辦《壹週刊》,五年後創立《蘋果日報》,二○○一年進軍台灣,旋即成為閱讀率最高的報刊。
●做媒體,他只追求「真相」
作媒體事業,黎智英用自己的方式進入市場,打破過去媒體框架,銷量屢創新高,但也引來社會的質疑與挑戰。他則堅持走自己的路,因為他認為做媒體不是做生意,重要的是創造屬於自己的立場;他不打算做清高、做理想,而是反映社會,隨俗而做。再好的東西,沒市場、沒人看、虧損就經營不下去,所以能賺錢很重要。對於引進狗仔文化,他則表示國外早有狗仔隊的存在,這潮流是必然之事。重點在於,狗仔不能憑空捏造、不能杜撰,反而要比別人更事事求證,交出真實的新聞。現代很多人表面一個樣、私下一個樣,狗仔的目的就是要「找出真相」。
追求真相的同時,黎智英也坦承報社犯過錯,做過錯誤的報導。對此,他秉持一樣的原則:面對錯誤、認識錯誤、接受錯誤,曾在《蘋果日報》頭版、《壹週刊》封面為報導道歉,展現出他勇於面對、真誠的一面。一個地區的文化、習慣要改變並不容易,黎智英深知媒體生態需要改變,特別是娛樂圈與媒體業唇齒相依,他希望未來能一步步前進,創造「從善意出發」的報導型態。
●成功失敗都是學習,都是自己的路
投入事業數十年,黎智英成功過也失敗過。一九九九年創辦網購平台「蘋果速銷」,一年半虧損十億港幣,這個大失敗讓他學習到:不管做過多少生意,對事情都會有幻覺、想不清楚;以及做事不能分心,專注、心無二用才能做好事情。「不分心」的道理,也適用在結束第一段婚姻的黎智英身上。
黎智英與第一任妻子育有二男一女共三個孩子,與第二任妻子則育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第一段婚姻時,他因為工作忙,妻子有了新對象;他不埋怨,而是明白一段關係裡兩人都有責任。離婚後,黎智英養育三個年幼的孩子,嘗到單親爸爸的辛勞。一次,十二歲的大兒子夜晚未歸,他急著到處找,找到時整個人累得虛脫、心情火冒三丈,兒子卻回家倒頭睡。但看著兒子的睡容,黎智英感受深刻地說:「夜深人靜時,看著外面的世界多美好。但即使用全世界跟我交換,我也不會讓出三個孩子。」從一場失敗的婚姻,他學到良多。至今,家人與家庭一直是他最重視的。
人生七十歲,黎智英多次想離開商場媒體、退休,卻總是失敗。因為他仍著迷投入工作的生活,做有意義的事。回顧這一生,他感謝母親與太太,母親從小嚴格管教、從沒誇獎過他,但教育他做人不能沒有是非、要點滴感恩,塑造他的價值觀,給了他愛的啟發。未來,黎智英也將繼續前進、繼續挑戰,自在從心地走這條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