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惡之畫》The Painting of Evil | ★★★★ 我們與惡零距離

2020/09/1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惡之畫》電影海報 (圖片來源:《惡之畫》官方臉書粉絲團)
畫如其人?人如其畫?
《惡之畫》的故事從一位在監獄教導受刑人繪畫的新銳藝術家 許寶清出發;他極力策劃一場自己與受刑人畫作的藝廊聯展,卻也意外地造成社會輿論反彈。殺人犯的畫作被公開展示,也引來受害者家屬抗議;而堅持藝術創作的許寶清,一方面要捍衛自己的創作自由,另一方面也透過畫作一步步探詢殺人犯的內心世界,挖掘出那些外人無法看到的內幕。
本片雖看似以無差別殺人事件、監獄內的藝術治療、矯正教育等議題為主軸,實則探討人性的本質、善與惡的價值衝突;令人驚喜的是,電影最終沒有給出明確解答,殺人犯也沒有因為藝術而發生性格變化,跳脫了過去勵志、正向、積極的監獄故事調性,也沒有所謂的二次機會;反而試著探詢底層人士,以及貧富、文化水平差距造成的階級對立與社會不和諧。
簡單來說,它就是一部相當陰暗,卻也十分真實的社會觀察實驗,丟給觀眾們不少道德衝突的課題思考。
《惡之畫》電影劇照 (圖片來源:《惡之畫》官方臉書粉絲團)
有趣的是,電影開場以受刑人做畫出發,結局更以受刑人的畫作收尾,許多對於「藝術」的抽象概念來回穿插在故事之中,讓人不斷在道德天平的兩端來回遊走;劇本巧妙地用藝術欣賞、美學的角度切入殘酷、陰暗的邪惡人性,呈現諸多衝突;又利用男主角 許寶清的視角走入衝突的最前線:相信《惡之畫》整部片所製造的情境,觀眾們能夠感受到強烈的劇情張力。
我喜歡電影透過藝術創作與藝術市場的故事線,對照到監獄被限制自由的意境;縱使藝術創作看似自由,但仍然被血淋淋的拍賣市場控制,被政府補助的審核委員歧視。藝術是一種主觀意識,它所存在的價值到底能不能藉由他人去定義?又或者是,創作者該如何在商業與創作自由之間取得平衡?這都是本片想要借題發揮的關鍵,劇本也在最後從物質的價值評斷,轉變回對生命的價值看法,那幅被放在公共空間的畫作,倘若不被人知道是為殺人犯所繪,那麼還會有這些前段劇情出現的紛擾嗎?
諷刺的是,片尾用受害者看著畫的畫面做收,那麼那些深仇大恨,對他人所造成的傷害又有何意義呢?
《惡之畫》電影劇照 (圖片來源:《惡之畫》官方臉書粉絲團)
另一方面,電影也呈現了當今資本主義社會,以及用金錢價格衡量一切的價值觀;這似乎也漸漸使人意識到,人的生命價值已漸漸被這個世界帶往背離善良人性的境界,將人一步步推向邪惡的天秤那端;換言之,任何一場社會事件所帶來的傷痛,只會製造出更激烈的仇恨與對立。我想,這也是所有人不樂見的事實。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或許我們該從願不願意去面對、對話、溝通、討論,把那些堅固的心防打開,才是解決問題,社會能夠往前進的第一步。
《惡之畫》電影劇照 (圖片來源:《惡之畫》官方臉書粉絲團)
而《惡之畫》也充分詮釋了藝術創作中「作者已死」的概念;當主觀的感覺,遇上需要理性思考的司法問題,能不能為這個社會帶來更多公平正義?或許從這部電影中的許寶清,探詢殺人魔周政廷的內心世界,能夠認知到「感覺」是種強大的力量,能夠讓人感動,也能夠摧毀一切;就像那些在拍賣會上拍賣的畫作,都是被哄抬出來的,毫無道理可言。
電影透過肖像畫被破壞前,藝廊明窗淨几的樣貌,到後來被破壞後,潑了紅漆後的影像對比,沒有煽情的配樂,沒有過多刻意的情節,安安靜靜的正視鏡頭,足以說明人類行為美麗又複雜的樣貌。
《惡之畫》The Painting of Evil
台灣上映日期:2020-09-18
電影預告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18會員
339內容數
XXY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