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做 Podcast 四個月後,想放棄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直接進結論。

持續不懈的行為,本身就具有吸引力。

近來 Podcast 的頻道數量似乎沒有六、七月時那麼蓬勃的發展了,這是因為 Podcast 泡沫化了嗎?還是因為有了不同的發展呢?我在這邊發表一下自己聽了 Podcast,以及錄了大概四個月 Podcast 的心得。

前言 - 如何開始自己的 Podcast 頻道

在今年三月正式退伍時,由於疫情緣故,因此求職沒想像中順利,因此那時自己的目標就是先找到一間自己認為不錯的公司,至於薪水雖然重要,但不會是現階段首要看重的因素。總之,在四月中,我幸運地找到了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但地點在高雄,離我的家鄉台南有一段路,勢必得在外租房,而在拿到第一份收入之前,我都是每天火車與捷運通勤,在這個期間也聽了很多不同類型的節目,因此我也在想,既然目前做 Podcast 的門檻不高,不然就來錄一些自己的內容。

人氣頻道開始出現了

那個時候台灣的節目不多,大致上你只要做久了就會出現在前面的榜單,我很喜歡聽股癌、百靈果、良人拾號、馬克信箱等節目,也都是在 Podcast 榜單上前幾名的節目。

百靈果、良人拾號是因為他們都在這個圈子做了很久的節目,至少也有兩年,馬克信箱甚至是廣播節目出身,且主題非常固定,在那個 Podcast 還不熱門的半年前,算是找到了自己的利基市場。

股癌則是有他個人的魅力與淺顯易懂的投資理財知識,搭上疫情股市崩盤、美國開無限 QE,還有國內元大石油正 2 的事件,讓他的聽眾越來越多,我一直覺得關鍵在眠豆腐找他業配後賣爆,大家才驚覺原來 Podcast 那麼多人在聽(而且好像可以賺錢),開啟了大 Podcast 時代(?)。

除此之外,當時的龍頭節目,如今的教主百靈果也是一個很願意提攜後輩的節目,首先是他們的聽眾本身就多,後來也藉節目中推薦以及專訪拉抬了股癌。後來大家非常熟悉的台灣通勤第一品牌,在節目伊始也是由百靈果的推薦逐漸廣為人知。

當然,也是因為節目內容本身就非常優質才能夠永續發展。總之這幾個頻道儼然逐漸成為台灣 Podcast 的巨頭,加上一直有將自己 YT 直播內容放上 Podcast 平台的呱吉、M 觀點,以及優質的訂閱內容如科技導讀等創作者,都開始被大家聽見,讓 Podcast 以及台灣在疫情高峰時的連六零,幾乎同時受到了高度的矚目。

因此在這幾個月,隨著卓越新聞獎增設 Podcast 獎項KKBOX 注資 Firstory,以及本身就擁有許多原創節目的 SoundOn,開始有本身自帶流量的 KOL 也投入 Podcast 的世界中,我相信 Podcast 開始進入了質與量的成長時期。

百靈果推薦股癌、台通並邀請上節目的片段

開始就對了,但單口好難

《Zero To One》這本書有提到一句話「壞計畫總比沒計劃好」,因此我沒有想太多就先開始錄節目了。頻道名字取自伍佰《空襲警報》的歌詞,日語發音的 Radio,以閩南語辭典直譯則為 La-Ji-Ooh。

兒仔時的 Radio 隴聽會到

一開始做節目最難的絕對是對空氣講話,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互動,總是能夠順暢地進行對話,但是平常沒有自言自語習慣的人,還是非常難適應單口錄製節目的方式,而且你也會發現自己在講話時有非常多的贅詞,會影響人收聽的意願,以我來說,最常有的贅字就是「呃」、「怎麼說」,回放錄音檔的時候簡直是對自己公開處刑。

那陣子我在方格子發了一篇文,主要是自己推薦的 Podcast 頻道,想不到還滿受好評的,然後我就藉此錄了一集一樣的內容。那個時候很怕自己的贅字,所以就一句一句錄,加上後製的時間足足花了六小時,而且是一次花完。當天六點多下班,簡單整理後開始做,結束的時候看了時間已經凌晨兩點,真的是很不健康。除此之外節目品質也差,我只能說做事情走偏鋒都不會有好結果,亂錄贅字太多不行,讓所講的每一句話公公整整、字正腔圓,聽起來又會很不自然。

這集大家聽聽就好。

另外原本的想像是能夠發一篇文章對應一集 Podcast,沒想到錄音難,寫文章更難 XDDDD,自己真的是拖延症患者啊(嘆)


找人一起錄

後來我把這集慘烈的內容給了朋友聽,他給了我一些不錯的建議,也告訴我不要自己做,不然遲早累死。

阿不然你來跟我一起錄好了。

於是本頻道開始唱雙簧了,我們的主題可以更多元,當然最重要的是不必再花太多時間雕琢自己講的話以及節省剪輯時間,後來我們開始做了一些天馬行空的主題,並配合自己的想法來聊天,頻道收聽也開始有了成長,這個時候都是我們拿給自己親朋好友聽,也收到了一些不錯的回饋及建議,個人最喜歡 EP4,我們在聊軟體工程師的知識焦慮,剛好跟我畢業求職時的焦慮有類似的感受。

這時數據表現與前兩個月的比較,截自 Firstory 後台。

剛開始的兩個月,只有 13 個收聽數(說不定我自己就佔了 7 個)

剛開始的兩個月,只有 13 個收聽數(說不定我自己就佔了 7 個)

Hinrick 加入後的那個月即有顯著成長

Hinrick 加入後的那個月即有顯著成長

成長模式,蹭人流量

由於 Podcast 相較於 Youtube,幾乎是去中心化(沒有固定平台)的創作方法。首先它能夠收聽的平台就已經超過十個了,因此他比較難做到像 Youtube 或是 Netfilx 的推薦機制,因此要自然擴散會比較困難,再來是台灣目前的「閱聽」習慣還沒有完全培養起來,相較於以視覺 + 聽覺取勝的影片創作,僅單純收聽某個創作者的節目可能還不是大多數人的習慣。因此即便是以通勤的角度來看,以大眾交通工具為主的通勤族還是以影片、社群媒體作為消磨時間的選擇,大多數會聽廣播或 Podcast 的則是以自駕為主的通勤族。

基於以上的理由,我們只能先從周遍比較自帶流量的人 / 活動下手,先從自己的親朋好友慢慢擴散出去,剛好我們都正在籌備 MOPCON 2020 的活動,算是集結了大量同溫層的地方,因此也是個推廣節目的好機會,我們便邀請活動總召不在辦公室的碼農仙子來共襄盛舉,並且以無法賺錢的事情作為介紹我們整個活動籌辦心得的主題。

看來蹭流量這條路完全可行

看來蹭流量這條路完全可行

在活動當天我們更直接現場現榨了兩集 Podcast,特地借了比較昂貴的器之外,聊了不少工程師的職涯話題,得到了很多的回饋、未來的聽眾,以及之後要來 feat 的來賓,也讓我們覺得頻道的發展開始上了軌道。

這兩位素未謀面,卻給我們五星的聽眾真的是支持我們繼續做下去的動力

這兩位素未謀面,卻給我們五星的聽眾真的是支持我們繼續做下去的動力

回去講講看單口吧

前面提到一開始錄製 Podcast 時恐懼單口的經驗,在幾個月的經歷後,我的經驗也累積起來了。而在 11 月參加 Podcast 社群聚會時,與其他創作者交流的過程中,也有人跟我說可以重新試試講單口,也許會有新的收穫。在稍微思考過後,我與夥伴也決定嘗試單口的行列,因此我們預計將節目做成雙人節目,時而單口,時而對談,這也讓我對之後的創作內容有了新的想法。

可以來聽我接受《開 Pod》頻道的邀請,聊了一下頻道經營的甘苦談,這集在錄音室錄,音質讚的。

持續不懈

簡單來說,我覺得 Podcast 的風潮這幾個月開始進入了盤整,看起來並不是泡沫化,不少個人頻道停更,但也有許多在其他社群擁有影響力的人投入資源,擴展了 Podcast 領域的多樣性以及內容品質。

而回應我在開頭所說的,如我這樣,流量不高的創作者,還是能在這個過程中自得其樂。就算了解自己的能力不夠,或是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沒有自信,我還是會找到一件值得努力的事情,總有一天,就能從中找到價值以及自我,即便沒有,我也認為持續不懈的過程,是非常有價值的。


歡迎訂閱 La-Ji-Ooh

兩位主人翁與你聊軟體、聊職涯、聊創新、聊現象、啥都聊。

Leo:剛出社會,便快速融入社畜生活的工程師。

Hinrick:從人資轉職剛滿一年半的工程師。

歡迎大家跟著我們,從社會新鮮人/軟體工程師的角度看待這個社會以及自己的自我成長。

本篇文章的部分內容有錄製成 EP10,歡迎收聽,也歡迎您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如果想跟我們聊天,甚至是想要讓你的聲音一起出現在節目中,來私訊我們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鳳-avatar-img
2020/12/16
推推~素人要自創流量真的很不容易。我最近也開始亂錄podcast,真的不太容易 有興趣可以來逛逛「停車場說書的」,錄podcast只是想業配自己小說XD 因為沒啥壓力 錄起來也是滿抒壓的 https://open.firstory.me/user/yoyoyo/platforms
Chung-Wei Pan-avatar-img
發文者
2020/12/16
讚,支持到底,我還不聽爆!
Ofa Hsueh-avatar-img
2020/12/15
推持續不懈!很多事情都是要默默累積不短的一段時間才會開花結果的
Chung-Wei Pan-avatar-img
發文者
2020/12/15
有時候回頭一看,過去所有做的事情以及經歷都會連在一起! 也謝謝 Ofa 為本頻道貢獻三分之一的流量XD
方格子 vocus-avatar-img
2020/12/15
推「持續不懈的行為,本身就具有吸引力。」
Chung-Wei Pan-avatar-img
發文者
2020/12/15
謝謝格編支持><
avatar-img
Chung-Wei Pan的沙龍
12會員
3內容數
真實身分是一個 Podcast 頻道。 兩位主人翁與你聊軟體、聊科技、聊創新、聊現象、啥都聊。 Leo:剛出社會,便快速融入社畜生活的工程師。 Hinrick:從人資轉職剛滿一年半的工程師,最近卻還是常做人資的事。 歡迎大家跟著我們,從社會新鮮人/軟體工程師的角度看待這個社會以及自己的自我成長。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你的聲音是一份禮物,你的故事是一份禮物, 你的知識、幽默、見解和經歷:這些都是禮物。或者更直白的說:你的Podcast是為誰而作? 首先問自己“為什麼”要做Podcast?
Thumbnail
你的聲音是一份禮物,你的故事是一份禮物, 你的知識、幽默、見解和經歷:這些都是禮物。或者更直白的說:你的Podcast是為誰而作? 首先問自己“為什麼”要做Podcast?
Thumbnail
文:畢希琳 我的Podcast節目一周年了,想來寫寫一些感想跟心得,提供給同樣也想做Podcast的人參考。 我曾是中廣新聞主播,後來轉赴電視台發展,因為我當時的想法是,廣播已經走入夕陽沒救了,誰也沒想到二十年後,廣播竟然換穿Podcast的外衣,回來了!!! 而在這之前,我已經空想了大半年。
Thumbnail
文:畢希琳 我的Podcast節目一周年了,想來寫寫一些感想跟心得,提供給同樣也想做Podcast的人參考。 我曾是中廣新聞主播,後來轉赴電視台發展,因為我當時的想法是,廣播已經走入夕陽沒救了,誰也沒想到二十年後,廣播竟然換穿Podcast的外衣,回來了!!! 而在這之前,我已經空想了大半年。
Thumbnail
製作 Podcast 已經滿一年,依據每 2-3 週為一集的頻率更新達到約 30 集,這年中陸陸續續有朋友跟我請教 Podcast 製作的心得與撇步,這邊來跟大家聊聊可能多數人沒看過也沒想過的觀點 - 原來 Podcast 沒有想像中的簡單。 本篇文章不會手把手教學如何製作 Podcast,包含選題
Thumbnail
製作 Podcast 已經滿一年,依據每 2-3 週為一集的頻率更新達到約 30 集,這年中陸陸續續有朋友跟我請教 Podcast 製作的心得與撇步,這邊來跟大家聊聊可能多數人沒看過也沒想過的觀點 - 原來 Podcast 沒有想像中的簡單。 本篇文章不會手把手教學如何製作 Podcast,包含選題
Thumbnail
podcast 週年紀念 回首這一年,錄podcast的甘苦談以及成長,由於幫朋友發展小小的事業。加上長輩有了一些狀況。決定停更部落格和方格子,但是繼續錄podcast。
Thumbnail
podcast 週年紀念 回首這一年,錄podcast的甘苦談以及成長,由於幫朋友發展小小的事業。加上長輩有了一些狀況。決定停更部落格和方格子,但是繼續錄podcast。
Thumbnail
這是兩個不甘寂寞的地理系友,將喜歡「搭捷運」和喜歡了解「在地特色」組合在一起的Podcast節目。你是否好奇每個捷運站背後的小秘密呢?跟著我們一起用地理實察的精神,體會捷運生活的Day and night       
Thumbnail
這是兩個不甘寂寞的地理系友,將喜歡「搭捷運」和喜歡了解「在地特色」組合在一起的Podcast節目。你是否好奇每個捷運站背後的小秘密呢?跟著我們一起用地理實察的精神,體會捷運生活的Day and night       
Thumbnail
直接進結論。 持續不懈的行為,本身就具有吸引力。 近來 Podcast 的頻道數量似乎沒有六、七月時那麼蓬勃的發展了,這是因為 Podcast 泡沫化了嗎?還是因為有了不同的發展呢?我在這邊發表一下自己聽了 Podcast,以及錄了大概四個月 Podcast 的心得。
Thumbnail
直接進結論。 持續不懈的行為,本身就具有吸引力。 近來 Podcast 的頻道數量似乎沒有六、七月時那麼蓬勃的發展了,這是因為 Podcast 泡沫化了嗎?還是因為有了不同的發展呢?我在這邊發表一下自己聽了 Podcast,以及錄了大概四個月 Podcast 的心得。
Thumbnail
連像我反應這麼慢的人都有發現今年台灣的podcast 的蓬勃發展。這種東西在澳洲很多年前就有了,沒有很紅但是也沒有不紅,在澳洲就是一個很steady 的媒體。 但是我發現兩年前我開始在做中文podcast 的時候中文節目還真的很少。台灣的朋友大家都不知道是什麼。今年忽然就衝出來我有參加一個pod
Thumbnail
連像我反應這麼慢的人都有發現今年台灣的podcast 的蓬勃發展。這種東西在澳洲很多年前就有了,沒有很紅但是也沒有不紅,在澳洲就是一個很steady 的媒體。 但是我發現兩年前我開始在做中文podcast 的時候中文節目還真的很少。台灣的朋友大家都不知道是什麼。今年忽然就衝出來我有參加一個pod
Thumbnail
到底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作為聽眾的我成為一名Podcaster?一、趨勢:近期台灣 Podcast 市場蓬勃發展,二、經歷分享+個性:喜歡分享自身經驗的我,但不是一位善於在鏡頭表達自我,過去也想經營Youtube考量需要較高的投入時間成本跟金錢。於是乎…就這樣展開我的Podcast經營之路
Thumbnail
到底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作為聽眾的我成為一名Podcaster?一、趨勢:近期台灣 Podcast 市場蓬勃發展,二、經歷分享+個性:喜歡分享自身經驗的我,但不是一位善於在鏡頭表達自我,過去也想經營Youtube考量需要較高的投入時間成本跟金錢。於是乎…就這樣展開我的Podcast經營之路
Thumbnail
Podcast 在紅什麼? 在台灣近期掀起一陣Podcast熱潮,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的竄紅象徵著大眾需要更多平易近人的內容, 而非偏向中國的得到或喜馬拉雅等知識型內容。
Thumbnail
Podcast 在紅什麼? 在台灣近期掀起一陣Podcast熱潮,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的竄紅象徵著大眾需要更多平易近人的內容, 而非偏向中國的得到或喜馬拉雅等知識型內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