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西,估計最多人喜歡的是他的鋼琴作品,可能還有《牧神的午後》、《海》等交響音畫作品。但是很少人知道,他其實也寫了一套弦樂四重奏。
如果你尋找德布西的弦樂四重奏錄音專輯,或是聆聽現場演奏,你可能更會納悶:
「為什麼這套作品總是和拉威爾的弦樂四重奏放在一起?」
在深秋時節,就讓我們聽聽印象派的兩大作曲家-德布西與拉威爾,所創作的弦樂四重奏吧!
Debussy & Ravel:String Quartet
德布西先於西元1893年完成了他唯一的一首弦樂四重奏,而拉威爾則在十年後(1903年)以德布西的這套作品為藍本,也完成了弦樂四重奏。拉威爾在寫作弦樂四重奏時,也從德布西那裏獲得了一些建議與鼓勵。
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弦樂四重奏團體的錄音都把這兩套作品放在一起,而評論家也常將這兩首作品做比較。不過兩人的個性還是截然不同,再怎樣依照德布西的作品樣貌來創作,拉威爾的作品依然具有強烈辨識度。
這兩套弦樂四重奏在樂章編排、速度指示都很相近,都是四個樂章:
- 第一樂章:快板,德布西的較為生動,拉威爾的較為內斂;
- 第二樂章:都是詼諧曲風格,都用撥弦演奏開始;
- 第三樂章:都是抒情的行板或慢板;
- 第四樂章:都是生動、激昂的快板;拉威爾的5拍子律動較為特別。
德布西的第一樂章,有別於德布西其他作品如風似水般的輕柔,反而呈現更為堅硬的織體。有樂評家認為這是由於此時期德布西受到德國與俄國作品影響所致。而擅長用轉調來重疊出光影與色彩變化,仍然是德布西作品的特色。
拉威爾的第一樂章則在看似明亮的大提琴F大調上行音階當中突然來個轉折,瞬間像是有一片雲擋住了陽光似地,這樣的手法很明顯與鏗鏘有力的德布西有所不同。拉威爾醞釀了好久,才讓整個樂曲躍動了起來,但大多還是「暗潮洶湧」。直到突破表面平靜時,卻是驟然狂風暴雨,來得快去得也快。
第二樂章,德布西使用較多撥弦來表現活潑生動的情感,但是主要旋律仍然以拉奏表現為主。拉威爾的第二樂章,開頭撥弦以及使用Aeolian調式的第一主題則被認為受到爪哇甘美朗(Gemelan)音樂的影響。不過我聽起來倒有點像宮崎駿動畫的配樂。
第三樂章,德布西終於展現了「漂鳥」式的美學。雖然仍屬於A-B-A的曲式,但小提琴與中提琴悠悠的旋律之下,大提琴緩慢而持續的長音,在激昂的B段結束後,回到那寧靜的A段(4:57),尤其是5分27秒開始,第一小提琴那段高遠的拉奏,像是飛翔在塞納河畔上方的孤鳥,第二小提琴則像是河畔的風徐徐吹來,而大提琴則是流動的河水。這優美的片段,如果坐在塞納河畔,一邊啜飲著左岸咖啡,一邊聆聽,再適合不過。
拉威爾的第三樂章,則在日本式的東方音階旋律下,宛如層層薄紗,製造出幽冥的氛圍,讓人霧裡看花。但爾後不斷穿越迷林般地奔馳,最後不是柳暗花明,而是悸動後更顯得茫然。
至於第四樂章,則是盡其所能的激昂。德布西或許不想破壞先前第三樂章的靜謐,先是安排了大提琴稍微緩慢的序奏,爾後才開始了活潑的主體。而拉威爾則是毫不留情地打破了原來第三樂章迷霧似的氣氛。而拉威爾大膽使用5/8拍作為節奏,四把樂器必須精準無誤,一刻都馬虎不得,再再展現出被稱為「瑞士鐘錶匠」的拉威爾作品之精細。
兩人的作品一前一後,有所關聯。但以繪畫來說,德布西作品中的色彩大多較為明亮,但逐漸脫離寫實,而第三樂章是為例外;拉威爾則強調陰影,物體輪廓不甚清晰,但第四樂章一反常態,彷彿迷霧散盡後是一大片廣闊繁茂的景象。
在各平台追蹤嵐音社
在各音樂串流平台,欣賞我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