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是2020年臺灣愛情片、劇情片,由柳廣輝執導,陳昊森、曾敬驊、邵奕玫所主演。在台灣9月25至27日搶先上映口碑場,9月30日正式上映。為台灣影史最賣座之同志題材電影。
以下有雷:
我算是滿晚才進場看這部電影,進戲院前已經大致知道這部片的評價和風格,看了之後仍有被一些地方驚豔到,以及部分的情節安排滿令人意外的。我原本以為這是一部敘事性很強的劇情片,實際上更像由許多片段的回憶所構成的紀錄長片,紀載著一對戀人從相遇到分離的過程。
本片的背景設定在剛解嚴的1987年,當時的台灣社會仍非常的保守,少數族群雖然有權力揮舞訴求的旗幟,但檯面下的各種管制和監視仍沒中斷過,社會對於非主流的群體仍抱持不友善的態度。
對於新想法、新知識有較高接受度的校園也經常是衝突和改變的第一線,學生屢屢挑戰過往的規則,學校則試圖維持權威,對早就鬆綁的法令經常採取抗拒的態度。
相信跟我年紀差不多大的人應該都經歷過,不論是髮禁、服裝、體罰,還是違禁品、電子產品,這些事務的管制界線都處在一個模糊地帶,就算教育部已經明文開放,但學校總有自己的說法來延續這些傳統。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有著非常巧妙的設定,就是主角們所處的維特中學招收了第一屆的女學生,校方使用各種誇張的手段劃開不同性別的界線,嚴厲禁止異性交往,直接讓觀眾感受到舊時代的傳統思想。
在這樣封閉且壓抑的大環境裡,同志的身分就像中世紀的女巫一樣,一旦被發現就是引火上焚。
本片的兩位主角張家漢和王柏德(Birdy)都是樂隊成員,他們的初次相遇就跟大多數的戀人一樣,鏡頭總是剛好擺在正確的位置,畫面慢慢帶出難以察覺的信號。
而就像大多數的戀人一開始都只是朋友,他們越走越近,甚至到了形影不離的地步。觀眾不會真的知道事件是如何發生的,只會看到他們相處的片段,再透過台詞來理解前因後果。
這麼做的好處是,整部電影的思緒非常聚焦在兩位人物身上,其他事情都是焦點以外的模糊地帶,不管是放氣球、摔車、夜遊還是校園裡的交友關係,都是為了兩人的關係而建構的。
這也是這部片「甜蜜」的一大原因,就像許多的愛情電影,觀眾都只想沉浸在鏡頭裡的兩人世界,感受這段關係的潮起潮落。
張家漢很早就意識到自己是喜歡 Birdy的,而且是超出友情的喜歡,但在這樣的環境,他無法直白地講出自己的感受,就算有著滿腔的愛戀和衝動,也只是被誤認成男女之間的三角關係。
而Birdy就像一隻自由飛翔的小鳥,個性隨心所欲,儘管與張家漢的互動是如此真誠熱烈,但他始終無法正視這段關係,若即若離的態度使得張家漢不斷升級自己的追求行為。
在女主角班班的加入後,兩位男主角的關係漸漸轉變成撕心裂肺的拉扯,張家漢簡直是愛情裡的苦情僧,而Birdy那捉摸不定的態度也讓人既心疼又火大。
就像大多數無疾而終的初戀,這段關係也隨著校園生活的結束而漸漸逝去,剩下的只有刻骨銘心的回憶,那些曾經衝動過、做過的傻事,也成了不堪回首但值得紀念的記憶。
整部片最畫龍點睛的,我認為是多年後的他們在歐洲相遇。戴立忍飾演中年的張家漢,王識賢飾演中年的王柏德,為了找維特中學的神父而前後來到了歐洲,他們在某家小酒館相遇了。
看著他們從一開始的尬聊到坦承,有種時光飛逝的錯覺。不久前他們才在教官室裡大打出手,搭著火車到海邊,在電話裡哭著放歌,接著幾十年的時光就過去了。
張家漢已經不是當年的張家漢,Birdy也不是當年的Birdy,他們對彼此可能已經沒有愛了,但當時被愛灼傷的疤痕仍存在著,有時不經意摸到,那些喜悅和遺憾便湧上心頭,有些話當年說不出口,現在卻能侃侃而談。
王柏德坦言他當時是喜歡張家漢的,但他認為這樣的關係很奇怪,他想要「治好」張家漢,刻意找了一個女朋友,也給他介紹了一個,希望這樣的安排能讓兩人都變正常,多年後彼此都明白,這是多麼好笑的決定。
張家漢在這麼多年後,總算等到了Birdy的自白,我看的當下竟然也跟著遺憾起來,卻又無可奈何,這當中既有年少輕狂的衝動,也有大時代的環境限制。
我們每個人在錯過以後,總是忍不住懊惱,是不是我當時多說一些,或多做點什麼就能改變這一切?還是我當初若勇敢一點,或收斂一點,可能結局會更好?
隨著鏡頭慢慢移動,年少的兩人再次出現,當初的夢想不曉得是否實現了?身為觀眾的我,舊時代的氛圍和豪放的歐洲風情夾雜在一起,說不上比較喜歡那個年代。解嚴的時代雖然禁錮著每個人,卻也是青春年華和初戀的起點,而人人嚮往的歐洲雖然美麗,卻是錯過以後才擁有的風景。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仍在戲院上映中,推薦大家進場看看。若無法進戲院,23號也能在Netflix欣賞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