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難買早知道」,談投資的機會成本

2020/12/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太早賣掉台積電了!」
討論近來操作狀況時,父親這麼跟我說,語氣充滿懊悔。
其實,父親是一位略有所成的操盤人,而非跟著市場情緒隨風起舞的一般散戶,他以數十年的績效,證明了自己擁有豐富的經驗、卓越的選股能力,以及嫻熟的交易技巧。
但儘管如此,他仍時常因買賣股票捉龜走鱉而向我抱怨。有時候他有多檔考慮的標的,最後卻買到績效較差者;有時候,雖然選對標的,但買賣的點位卻太早或太晚,導致入出場價位不佳。
此次父親是在3月19日前後入場買進台積電,當時新冠肺炎造成市場大幅下挫,許多標的出現良好的買進機會。父親在4月17日出脫了持股,從事後來分析該交易行為,台積電當天由於利多發布而跳空開高,確實是逢高獲利了結的好點位。
然而,在為期不到兩個月的回檔休息後,台積電便開始發動攻擊,突破父親賣出的價格約306元後,價格仍繼續上漲,至今已超過500元。
買賣過股票的人,應該都有過類似的經驗。我們在交易當下,時常認為自己在一個完美的點位買進或賣出,期待價格之後便會開始轉折。但往往天不從人願,買到不會上漲的標的,錯失狂飆的個股,或在買進一檔標的後股價繼續下跌,或賣出標的後股價繼續上漲,實務上都極為常見。
買進或賣出的行為,事實上就是在對我們預測的結果進行押注。預測正確,將得到利潤;預測錯誤,則將蒙受損失。
這是每位投資人不可避免的宿命。
事實上,就算不投資,人的一生也將不斷面臨抉擇,以及伴隨而來的機會與代價。
以我自己為例,當我選擇在鄉下定居,雖然可以享受良好的空氣、秀麗如畫的風景、及相對較輕的工作負擔等好處,但同時也失去在都市定居帶來的種種好處,諸如便利的交通、豐富的資訊、及更好的教育資源等,這是我要付出的代價。
回到投資的話題,既然任何決策都要付出機會成本,我便不免會思考:是否有一個方式,可以帶來更平衡的結果?
如果投資人具備精準的擇時交易能力,他便可在一個機會遠大於風險的點位建立部位,將機會成本壓縮到很小。
但事實上,正如我以前的論述,市場波動原則上不具備可預測性,預測市場在統計上已被證明欠缺效率,因此在精準點位買賣難以持續成功。
市場有時候會出現罕見的機會,此時的期望報酬可望遠大於風險,但儘管在如此絕佳時機,我們也只能合理預期價格正處於良好的買賣「區間」,趨近完美的「點位」仍舊難以掌握。
因此,就算機會出現了,買進後下跌,或是賣出後上漲,依舊是無法避免的課題。
針對此問題,我的積極應對方式是分批進出,雖然將減少預測成功帶來的利潤,但藉此方式,便可有效降低單次決策的機會成本。
以我父親投資台積電為例,如果他選擇分批賣出,在306元部分逢高減碼部分,而非完全賣出,雖然賣出的股票不能再享受後續的上漲,但由於手中仍持有部位,便降低該決策帶來的機會成本。
反之,若台積電在父親減碼後下跌,雖然將侵蝕到未賣出持股的帳面獲利,但從賣出的股票回收的利潤,可降低部位的總成本。
至於若隨著標的漲跌,分批進出的部位完整建立後,價格仍朝不利的方向前進,又應當如何?投資人應自問願意付出多少成本,以及承擔風險的能力,而思考具體的應對方式。
若投資的標的有高度安全性,長期持有便可有效降低風險。一般投資人不具備對個股的評估與預測能力,因此不適合採長期持有的策略。
股票型ETF屬於所謂安全性標的,只要採取傳統的「成本平均法」,便可有效降低單次買入的機會成本,且持有期間越長風險越低,不需特別費心進行擇時交易,而蒙受不必要的決策錯誤成本。
Wally Lin
Wally Lin
現旅居花東, 具老式浪漫情懷的理性主義者, 剛踏入而立之年, 自得於平淡的生活, 但拒絕成為庸俗的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