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為什麼是古希臘文明創造了現代文明,而不是中國文化?請看看柏拉圖如何寫他的「理想國」

2021/01/1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孔子是中國影響力最大的思想家,在古代中國還很強盛的年代,儒家思想跟隨著中國的國力擴散到亞洲各國,近年來中國經濟強盛後,就打著「孔子」的名義想要重新輸出中國文化,在世界各國成立「孔子學院」,卻因為灌輸中共意識形態而引發爭議。可見得就算經過五四運動時期的「打倒孔家店」,孔子的地位在現代中國人心中還是屹立不搖。但是在認識柏拉圖的著作之後,我個人衷心建議中國:如果想要讓國家發展更上一層樓,應該尊崇的不該是孔子與其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是柏拉圖等人代表的古希臘文明。接下來分享一下從小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長大,對於中國文化有些基本認知的我,在讀到柏拉圖的「理想國」之後所感受的強烈衝擊。
就算是在現代台灣,學生在就學階段一定會接觸到「論語」,我自己推敲的原因,應該是因為「論語」的每一篇都很短,不太會影響課綱要求的古文比例,而且有很多段落都已經深入人心,念起來好像都很有意義。說著說著,讓我們來一段學而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嗯,好有道理。但是有誰可以跟我解釋一下:這三個陳述有什麼關聯性嗎?
再來一段憲問篇: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嗯,好像有道理,但是兩者的關聯性是?孔老夫子想講的是什麼?要大家去賺大錢比較容易嗎?
綜合以上,我認為會讓整部「論語」沒辦法「吾道一以貫之」的最大原因,是因為整本書是由孔子的好幾個弟子編輯而成的,而且這些弟子的實力並不如孔子,所以只能把類似觀念的統合成一章,除此之外並沒辦法把孔子的思想由淺入深、由近而遠的完整陳述。相較之下,儒家另一本經典「孟子」的內容比較好讀一點,因為「孟子」這本書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一起寫的,較為完整,但是它有別的問題,請看「梁惠王上篇」的一開始: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後略)……
沒錯,仁義很重要,但是為什麼為不能談利益?如果是大家共同的利益呢?這裏很明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孟子的優點是滔滔雄辯,用他很犀利的文筆來說服他人,但是並不打算讓你有發問的機會。
除此之外,整個儒家思想,還有包括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以來的諸子百家,都沒有做到一件重要到不行、重要到會動搖國本的事情:
中國的思想家們這兩千多年來,沒有一個人有好好的解釋這些學說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孔孟一出口就是仁義禮智信這些「結論」,完全沒有交代他們用了什麼方法才得到這些結論的,老子也是,「道可道、非常道」這樣的前提只是把他的學說建築在不可言說的神秘體悟內。沒人知道這些學說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也就代表沒人知道要如何去驗證這些學說的正確性,所以一旦有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就很難去修正問題,如同開著一台無法被修理的車子行駛在路上一樣,一拋錨就只能整台報廢,想要留下車子的話就只好改成推著車子前進,比徒手步行還費力,這就是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思想界遇到的最大問題,無論是「中體西用」或是「新儒學」還是很難延續孔孟之道。
讀柏拉圖的「理想國」,第一卷就讓我嚇到吃手手,裏面描述蘇格拉底光是「關於正義的定義」就修正了好幾次,然後到了最後一卷居然還在驗證之前修正過的定義,蘇格拉底到底是有多麼喜歡驗證!整本「理想國」就是一連串的定義、驗證、修正之前的定義、再驗證,難怪蘇格拉底的名言就是「沒有驗證過的人生不值得活」!蘇格拉底推導真理的方法及過程十分有效率,先有初步的前提,然後設法用事實去驗證它,找出它的問題之後做出修正後的前提,然後再繼續驗證它,直到這個前提成為具有說服力的真理為止。這個方法演變到後來就是我們熟知的科學方法,但是令人吃驚的是:蘇格拉底和孔子幾乎同時代,孔子不過早出生81年,在中國還處於書寫不易的時代,古希臘已經有辦法記錄那麼完整的推論過程,從埃及來的莎草紙應該功不可沒。因為推導真理的方法被完整的記錄下來,所以後人只要用同樣的方法就可以進一步的修正「理想國」中不適當的結論,創造出更好的真理。就算蘇格拉底在「理想國」對於政治、美學、詩學的看法不見得完全正確,但是後人只要照著他推導真理的方法,就有辦法做出修正,寫出更棒的「理想國」。
柏拉圖的「理想國」最大的成就並不在其結論,而是在他在書裏完整示範的方法論,這是古希臘文明發展科學的基石,也在文藝復興之後引領了現代文明社會的發展至今。近年來歷史學者彭慕蘭教授的「大分流」研究了十九世紀西方世界發展大幅超越中國的原因,其中提到的「機運論」,也就是把英國改採用煤炭作為主要能源、以及發現殖民地後增加的資源都歸因於機運。但是這個「機運論」也給人錯誤的印象,以為西方的崛起只是運氣好,中國如果也有同樣的機運,一樣也可以延續清朝初期的國力繼續稱覇世界,但是那是不可能的。掌握科學方法與否,在文藝復興時期就已經產生分流了,此時西方世界開始全面發展科學,而中國也曾經有過發展科學的機會,只是在明朝短暫引進西方科學之後,到了清朝初期就中斷了,白白的浪費了這個重要的機會;就算歷史再重來一遍,如果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沒有重大改變,還是不可能發展科學。現代的中國與其緬懷孔孟學說,不如大膽擁抱啟蒙現代文明的古希臘文明,用西方文明的優點來改變國家的體質,一直糾結於「孔子=中國」、「孔子學院=中國學院」這樣的情結,只會被困在傳統的窠臼裏一再的重蹈覆轍。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除了自創內容之外,也讓我們用J Premium來打群架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