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Normal People Wiki
防雷線:這個世界不存在可以討論《正常人》而不爆雷的文章,除非像書中三一學院的學生,用「抽象,欠缺文本的細節」這種不讀書卻大放厥辭的話術,才能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愛爾蘭作家莎莉.魯尼的第二部小說《正常人》,除了作品全球熱銷之外,改編為影集也大受歡迎。對於這樣現象級的迴響,作者也感到訝異,在得知《正常人》列入布克獎提名後,她的回應是:我只想得出來老掉牙的形容詞,太不可思議了!…〈定義一整個世代的二十七歲作家—專訪莎莉.魯尼〉《正常人》的文字,彷彿擷取自現代的社群網路(X/Thread/IG…),書中的對話沒有長篇大論,而是由非常簡短的語句所組成。在如此充滿現代感的文字之下,《正常人》討論的主題卻相當的古典,延續了沙特「他人即地獄」中對於他人眼光與主體自由的對峙與共生的複雜關係, 《正常人》藉由主角康諾與梅黎安跌跌撞撞的感情之路,反映了這個被社群網路定義的二十一世紀現代社會的各種面貌(儘管書中的場景大都停留在主角所在的高中與大學校園):階級差異、家庭暴力、權力不對等、溝通不良、性愛自由、精神壓力、孤獨、團體潛規則…這些跨越世代的難題,在作者充滿機鋒而意味深長的筆下,即便只是輕輕帶過,其後勁卻讓讀者難以招架:
這就是都柏林的生活。康諾的每個同學都有一模一樣的口音,每個人腋下都夾著一部蘋果筆電。在課堂上,他們熱烈發展意見,即興辯論。康諾無法這麼直截了當地表達看法,也無法陳述得這麼強而有力,所以總是有一種低人一等的感覺,彷彿在智能方面,他突然變得比原來的自己矮上一截,就連最基本的原理都必須耗費極大的心力才能理解。然而,他逐漸覺得不解,為什麼同學們的討論內容都這麼抽象,欠缺文本的細節,最後他終於明白,這是因為大部分人都沒真正看書。他們就只是每天到學校裡來,慷慨激昂地辯論著他們根本沒讀過的書。
以上這段批評小說裏的三一學院學生的文字,把它擴大解釋為網路上各種強詞奪理的意見與爭論,也沒有任何違和之處。我認為現代網路社會最累人的,就是這些每天層出不窮、膝反射式的偏激言論,這種經不起任何檢驗的言語垃圾,就這樣在社群網路唯恐天下不亂的演算法下,成為主流的聲音。民主社會的言論自由,基本上是為了保障每個人表達意見的自由,但是在眾人的濫用之下,理應被重視的理性自省的言論,卻往往被充滿仇恨暴力的言論所掩沒。作者以如此簡短的篇幅切中要害,被譽為「定義一整個世代」的作家,實在實至名歸。
另一個重量級的場景,發生在男主角康諾在高中時為了不想面對團體的壓力,背棄了女主角梅黎安,邀請了另一位令人討厭的女同學蕾秋去高中畢業舞會。在多年之後,同學艾力克一番不痛不癢的回憶,讓男主角康諾幾乎崩潰:
你以為我們不知道你在把她啊?他說,每個人都知道。
康諾愣了一下,又抽了一口菸。這大概是艾力克對他說過最殘忍的一句話。不是因為這終結了他的生活,而是因為沒有。他這才明白,他以自己和另一個人的幸福為代價所捍衛的祕密,其實一直都微不足道,毫無價值。他和梅黎安大可以手拉手一起穿過學校走廊,那會有什麼後果呢?什麼後果也不會有。沒有人在乎。
這段情節詳細解釋了「他人即地獄」的本質,因為所謂的「他人」,通常都是自我主體想像建構出來的;所謂的「別人的觀感」,往往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觀感」,男女主角的情路如此坎坷,有一大半的原因也都是來自於這些有形無形的外在阻礙。而男女主角克服這些難關後重新聚首的過程,也是讓全書峰迴路轉的關鍵,他們兩人就像拙劣的雙人滑冰選手,時而共舞、時而分開、時而跌出場外受傷就醫的慘狀,令觀眾/讀者又愛又憐、目不轉睛的關注著他們,這樣雖不穩定卻又緊緊相連的愛情關係,在跌跌撞撞之後彷彿漸入佳境,不過就算到了故事的最後,這樣的不穩定仍然沒有盡頭,這也呼應了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氛圍。畢竟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對於這個時代來說不只是童話,甚至還是神話。
就像作者在訪談中提到她的小說「就只是一群虛構的人物在房間裡交談」,即便這樣的小說形式可以追溯到百年前的珍.奧斯丁或是亨利.詹姆斯,但是小說的內容卻如此緊扣著這個時代的脈動,莎莉.魯尼不可思議的說故事能力,讓《正常人》這個令人不斷心碎又重生的愛情故事,有成為當代經典的實力。最後,祝莎莉.魯尼能一直寫下去,持續創造出一部部的傑作。謹以《衛報》的評語作結:
這個世代終於出現才華橫溢的文學新聲…魯尼刻劃內心世界的才華有目共睹…《正常人》讓青春呈現普世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