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去年九月就寫文章放話要讀《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的我,一直到《興亡的世界史》的全系列介紹完成之後,今年才有空拜讀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二戰史。在這個終戰八十年的2025年,隨著世界史的進展所開創的新視野,二戰帶給現代世界的意義,不再只是正義的同盟國戰勝邪惡的軸心國這種單純的軍事對抗敘事,而是更複雜的全方面衝突:新帝國挑戰舊帝國的既有秩序、民族國家形成後各國之間的角力、全民動員造成的平民與軍人的角色模糊、殖民地參與戰爭後的政治地位變化、科技進步後突飛猛進的武器殺傷力、激烈暴力衝突下無法兼顧的國際公約與人道原則…等等,這樣複雜的多重真實面貌,在戰後歷史學家的努力下,逐漸被抽絲剝繭的還原出來。因此,這本《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就呈現了這樣的多角度的全方面觀點,讓這場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更真實的呈現在你我眼前。
一口氣讀完本書之後,對於作者李察.奧弗里的深厚功力感到佩服,除了有條不紊的整理出各國參戰的時間軸之外(上冊),對於總體戰、軍事作戰、經濟戰、正義/非正義戰爭的討論(中冊),以及民防與敵後扺抗、戰時心理、戰爭罪、從殖民帝國到民族國家的轉變(下冊),皆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探討,不愧是專業研究與大眾書寫兼具的二戰專家。因為本書內容豐富,與其洋洋灑灑的以大篇幅條列出本書內容,不如利用書中不論聽了幾次都會讓人大吃一驚的幾個事實,讓大家以更直接的方式來認識二戰中種種一言難盡的苦澀現實。
爭取「生存空間」的新帝國們:除了發動戰爭之外別無他法的亡命之徒
二戰的軸心國中,意圖征服東歐的德國、與意圖征服東亞及東南亞的日本,是傳統二戰敘事中被稱為「發動戰爭的軍國主義戰犯」(本文先略過不談義大利這個影響較小的軍國主義國家),但是在這樣的傳統敘事中,除了「貪婪」「野心」等負面形容詞之外,並沒有深究這兩個國家走向軍國主義的原因。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先從「生存空間」談起:
一八九七年,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Friedrich Ratzel)創造了一個惡名昭彰的詞彙,「生存空間」(Lebensraum),他認為現代的優越文化需要擴大領土,為增加的人口提供糧食與物質資源。而要做到這點,就只能奪取「低等」文化的領土。〈序章 鮮血與廢墟:帝國戰爭的年代〉
這樣的「生存空間」其實並不算是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的獨門創見,事實上,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美國等殖民帝國,早就已經實踐了這樣的「生存空間」,藉由控制廣大無邊的殖民地,創造經濟上的驚人財富。在拉采爾的時代,世界上最有利可圖的殖民地,已經被以上這些殖民帝國生吞活剝了,即便有些殖民地在當時已取得獨立的地位,在經濟上仍然受到這些殖民母國的牽制,無法擺脫經濟上的弱勢。在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之後,英國與法國放棄國際主義、以關稅回歸帝國封閉式經濟這種獨善其身的做法,讓經濟嚴重受創、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德國與日本走向最後一條不歸路:必須以武力建立可以與英、美、法等國抗衡的殖民帝國,才有辦法有足夠的「生存空間」來對付這樣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爭取「生存空間」的第一戰,就是日本佔領中國的滿洲地區成立「滿洲國」的1931年,這也是本書設定的二戰時期(1931至1945)的第一年。接著德國在併吞捷克、奧地利、於1939年入侵波蘭後,英法正式對德宣戰,二戰從此進入全面戰爭的階段。與之前的殖民地戰爭不同,日本和德國入侵的地區,住的不是美洲原住民、黑人、印度人、東南亞的原住民這些就算再殘忍鎮壓、甚至殺光也不會引起國際反感的「不知名民族」(東印度公司的心狠手辣遠近馳名),而是中國人、法國人、英國人、美國人、荷蘭人、猶太人、斯拉夫人等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或是舊帝國的民族。德國與日本建立新殖民帝國的做法,其實與老殖民帝國的手段如出一轍,但是因為他們壓榨的民族並非「不知名民族」,所以才會引發國際上的反感,再加上其中的英美法三國更是無法容忍自己創造的「生存空間」被奪走,於是新舊帝國就此全面開戰。
二戰其實就是一場由經濟危機引發的世界大戰,具有後見之明的我們,固然可以說戰敗的德國與日本「窮兵黷武」「發動了一場愚蠢的戰爭」,但是在當時受到其他國家的經濟壓迫、全國平均五個人有兩個人失業時(戰前德國經濟衰退期的慘狀),想要奮力一搏的唯一出路,差不多就只剩下戰爭這個選項了,我們必須更加謹慎的看待這種受到時代限制的無可奈何。
經濟實力就是軍事實力
因為經濟問題而發動軍事行動的二戰,最後決定軍事行動勝負的關鍵,並不在於士兵是否夠勇敢、戰略與戰術是否正確、武器是否夠先進,而是回到經濟實力的較量:是否可以持續生產大量的武器?是否有源源不絕的兵員?是否有足夠的醫療資源來保護士兵、提高戰場上的存活率?是否有充足的後勤來支持前線作戰、鞏固戰果?是否有錢可以支付高昂的戰爭費用?人民生活是否可以在戰爭下維持良好水準,讓全體國民可以維持士氣支持戰爭?
如果當年德國或是日本的軍方仔細考慮過他們與美國或蘇聯經濟實力的差距,應該在美蘇參戰後就該設法談判求和了,而不是戰到水深火熱元氣大傷後才被迫無條件投降。當然,這只是我們後人的後見之明,正在一頭熱的德國或日本軍方高層即使知道彼此經濟實力上的差距,但是在頭已經洗下去的情況下,再加上美國參戰後堅持軸心國無條件投降的強硬態度,讓二戰也只能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來分勝負。
當年雙方經濟實力的差距有多麼巨大?讓我們來看看美國的個人消費與戰爭的關係:
雖然美國的個人消費成長有著不同的估計數字,但與一九三九年這個經濟大恐慌後整個一九三○年代消費最高的一年相比,美國在戰爭期間的個人消費依然出現明顯的增長。官方數字顯示,美國平均每人的實質支出(扣除海外軍隊與根據物價上漲進行調整之後)在一九三九年是五百一十二美元,到了一九四五年則是六百六十美元。如果考慮戰時主要耐久財(尤其是汽車)生產量下降到極低的水準,上述數字就顯得更加突出。也就是說,美國人除了購買戰爭債券,還花更多的錢購買衣服、鞋子、酒與香菸。〈軍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