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現代詩。跟父親溝通的結果──潘雲貴〈一場戰爭爆發在我與你的海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去念書,不是要你把外面東西都帶回來!』
你的巖漿熾烈滾燙,漫向我和你有別的膚色
我不輸出解釋也沒喊出疼,哭泣不再是必需
你無法再覆蓋我的腳丫,我已不是你可控制的替身

──潘雲貴〈一場戰爭爆發在我與你的海域〉

跟自己父母親溝通、協商,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因為在長輩對晚輩的相處關係中,要以對等的方式談話,對長輩來說,可能是一種違逆倫常的舉措,要建立良好的雙向溝通,並不容易。這首詩就表現出這種父子女的互動情況。
這首詩初看時覺得還好,讀到中後段時開始打動我。細究原因,或許是因為對話對象精準,寫法有刻意營造音韻之美,但又是使用很尋常的「你的我的」語言。
不過,為了要符合台北主題,在詩中突然看見一個很精準的「台北」,還是會讓我稍微出戲,但在這主題之下,似乎在所難免(思考)。

★創作螢光筆★

  • 音韻效果:重複出現一些語句,即便是很簡單的那種,就可造成雜沓反覆的音韻效果。像是整首詩中,「你的我的,我的你的」。
  • 套用一種象徵模式就好,造出以此為基準的世界觀。
  • 對話對象鎖定在一人的好處是,情感也會精準流出。
作品:〈一場戰爭爆發在我與你的海域〉
作者:潘雲貴
屆數獎項:第22屆 臺北文學獎現代詩首獎

更多創作眉角:
👉網站:木凱創作道
👉FB:木凱創作道
👉IG:mukaiword
👉原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9會員
54內容數
以解析文學獎作品為主,我較關注有助於創作的部分,例如,可以從作品中學習到寫作技巧或創作者心法。偶爾會從讀者端來看作品,但重點是在創作者如何創作。 因此,會一定程度省略一般詮釋、賞析、簡介等,屬於介紹,或個人心得感受的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木凱 Muka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或許相對新詩、小說而言,散文最是見證了文學的曖昧與不定。見多了悲劇,喜劇就會凸顯。見多了破碎和高頻率跳接轉場,就會期望看到「正常」的敘事。
臺北人卻將她視為另一種族群,自己成長居住了許久的地方,卻不是自己的家。透過回想族語記憶,主角想起自己爺爺曾開心念著她的族語名字。
兩個小家庭,同一個父親。兩次乘坐客運上台北,勾勒出阿姨與妹妹似乎有豐裕的生活,母親的委屈,阿姨的友善,以及自己尋找自己家鄉的嘗試。
作者勾勒出一種氛圍,最後也是勝在這種氛圍。主角無所求、無所為,只是在細細的白描當中,隱喻自己的情感與意圖,氛圍也因此有了確切的功能。
會不會可以這樣說。在痛苦的地方不濫情,在渲染的地方不悲催,不一定是一種「技法」,可能更是一種「心態」?
雖然評審們可能會有偏好的審美品味,但關於好作品,比較之下似乎仍有一個普遍的共識,是超越議題性,而屬於一種文學性的。
或許相對新詩、小說而言,散文最是見證了文學的曖昧與不定。見多了悲劇,喜劇就會凸顯。見多了破碎和高頻率跳接轉場,就會期望看到「正常」的敘事。
臺北人卻將她視為另一種族群,自己成長居住了許久的地方,卻不是自己的家。透過回想族語記憶,主角想起自己爺爺曾開心念著她的族語名字。
兩個小家庭,同一個父親。兩次乘坐客運上台北,勾勒出阿姨與妹妹似乎有豐裕的生活,母親的委屈,阿姨的友善,以及自己尋找自己家鄉的嘗試。
作者勾勒出一種氛圍,最後也是勝在這種氛圍。主角無所求、無所為,只是在細細的白描當中,隱喻自己的情感與意圖,氛圍也因此有了確切的功能。
會不會可以這樣說。在痛苦的地方不濫情,在渲染的地方不悲催,不一定是一種「技法」,可能更是一種「心態」?
雖然評審們可能會有偏好的審美品味,但關於好作品,比較之下似乎仍有一個普遍的共識,是超越議題性,而屬於一種文學性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半小時後,江小敏進了報社。 望了望主管辦公室的方向,發現主管沒看到她,低著頭,輕手輕腳地來到了自己的位子,剛坐下就傳來隔壁同事的聲音: 「江小敏,你屬老鼠的阿,整天躡手躡腳的走路。」 江小敏敢忙比了個噤聲的手勢,小聲說道: 「小聲點,等一下汪大炮看到我,又要囉哩八嗦的沒完。」
「四年了,妳為什麼又要來干擾樂晴的生活?」沒有剛才的開朗,劉暮薔冷冷地說著。 面對劉暮薔突然的冷漠,童玥薇恢復成以往孤傲的模樣。她雙手抱胸,冷眼看著她說:「我要跟誰來往,似乎與妳沒有任何關係。」 「是嗎?『霸凌者』。」劉暮薔冷笑,那雙略帶挑釁的眼神往上抬視著她:「現在她知道當初是誰在操控李艾婕的
Thumbnail
人都是趨利的,只要有利可圖,風險高也有人想試試看。我們要找到的是驅動力,從這邊切入就能明白,以中國有很多人口,故可以填補一切的思維,為何打一開始就弄錯方向。
Thumbnail
最暖的擁抱與最利的刀鋒,都來自家庭。而人最難面對的永遠是自己。–田威寧 散文家田威寧睽違八年,再度直面傷痛的家族書寫。 父親慣性外遇,母親長期痛苦,精神崩潰,離婚,放下還未上學的田威寧和姊姊, 離開臺灣,飛往夏威夷和早移民定居的舅舅阿姨們一起生活。 沒有母親的小姊妹住在眷村爺爺家,父親時常來
Thumbnail
許多青年人與其父母的關係常常充滿挑戰,即使已經成年,但與父母的交流仍易不歡而散。 與 CK 一起討論,夾在新舊世代中間的現代青年人該如何改變,面對上一輩並教養下一代。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Thumbnail
曉海的父親拋家棄子不顧、堂而皇之住進小三的寓所,櫂的母親追隨男人至蕞爾小島、意亂情迷下家中大小事都無法自理。一位是家境岌岌可危、我見猶憐的在地女生,另一位是見過都市繁華、遠道從京都來的俊俏小生,在有此令人困擾的家庭背景下,兩人時常成為鎮上茶餘飯後消遣的話題。彼此惺惺相惜,不受待見的倆人逐漸有了交集。
  接觸〈多桑〉這首歌時,我才不過中學生爾爾。印象中,當時的我覺得這首歌十分契合父親給我的感覺,或許因此在腦海中刻下了深刻印記。多年後為了要寫小說,這首歌突然從記憶之海中竄出,我才發覺這首歌描述了以前台灣社會的父親(或稱男人)「形象」。
Thumbnail
罵完左派很爽,是不是也要罵罵右派?對。 右派的解決方案,美其名創造新價值,但我們都曉得,哪有那麼多聰明人可以創新,找到最新的能量使用法。多數都是增進能量的使用效率,或是降低能量耗損。這也很偉大了,只是能做到這樣的人還是少數。
Thumbnail
小甫剛到兩歲,我就為他想音樂啟蒙班的事情。培養幼兒一向少不得音樂,甚麽搖籃曲、童謠、兒歌等等常伴耳邊,啟蒙樂器例如沙鎚、搖鼓、鋼片琴之類的也算是必備的玩具,Youtube上的音樂資源也相當豐富。不過,我仍然堅持要安排他嘗試一下音樂啟蒙班,讓他自小做有系統的音樂根基訓練和培養對音樂和藝術的鑑賞力。
Thumbnail
半小時後,江小敏進了報社。 望了望主管辦公室的方向,發現主管沒看到她,低著頭,輕手輕腳地來到了自己的位子,剛坐下就傳來隔壁同事的聲音: 「江小敏,你屬老鼠的阿,整天躡手躡腳的走路。」 江小敏敢忙比了個噤聲的手勢,小聲說道: 「小聲點,等一下汪大炮看到我,又要囉哩八嗦的沒完。」
「四年了,妳為什麼又要來干擾樂晴的生活?」沒有剛才的開朗,劉暮薔冷冷地說著。 面對劉暮薔突然的冷漠,童玥薇恢復成以往孤傲的模樣。她雙手抱胸,冷眼看著她說:「我要跟誰來往,似乎與妳沒有任何關係。」 「是嗎?『霸凌者』。」劉暮薔冷笑,那雙略帶挑釁的眼神往上抬視著她:「現在她知道當初是誰在操控李艾婕的
Thumbnail
人都是趨利的,只要有利可圖,風險高也有人想試試看。我們要找到的是驅動力,從這邊切入就能明白,以中國有很多人口,故可以填補一切的思維,為何打一開始就弄錯方向。
Thumbnail
最暖的擁抱與最利的刀鋒,都來自家庭。而人最難面對的永遠是自己。–田威寧 散文家田威寧睽違八年,再度直面傷痛的家族書寫。 父親慣性外遇,母親長期痛苦,精神崩潰,離婚,放下還未上學的田威寧和姊姊, 離開臺灣,飛往夏威夷和早移民定居的舅舅阿姨們一起生活。 沒有母親的小姊妹住在眷村爺爺家,父親時常來
Thumbnail
許多青年人與其父母的關係常常充滿挑戰,即使已經成年,但與父母的交流仍易不歡而散。 與 CK 一起討論,夾在新舊世代中間的現代青年人該如何改變,面對上一輩並教養下一代。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Thumbnail
曉海的父親拋家棄子不顧、堂而皇之住進小三的寓所,櫂的母親追隨男人至蕞爾小島、意亂情迷下家中大小事都無法自理。一位是家境岌岌可危、我見猶憐的在地女生,另一位是見過都市繁華、遠道從京都來的俊俏小生,在有此令人困擾的家庭背景下,兩人時常成為鎮上茶餘飯後消遣的話題。彼此惺惺相惜,不受待見的倆人逐漸有了交集。
  接觸〈多桑〉這首歌時,我才不過中學生爾爾。印象中,當時的我覺得這首歌十分契合父親給我的感覺,或許因此在腦海中刻下了深刻印記。多年後為了要寫小說,這首歌突然從記憶之海中竄出,我才發覺這首歌描述了以前台灣社會的父親(或稱男人)「形象」。
Thumbnail
罵完左派很爽,是不是也要罵罵右派?對。 右派的解決方案,美其名創造新價值,但我們都曉得,哪有那麼多聰明人可以創新,找到最新的能量使用法。多數都是增進能量的使用效率,或是降低能量耗損。這也很偉大了,只是能做到這樣的人還是少數。
Thumbnail
小甫剛到兩歲,我就為他想音樂啟蒙班的事情。培養幼兒一向少不得音樂,甚麽搖籃曲、童謠、兒歌等等常伴耳邊,啟蒙樂器例如沙鎚、搖鼓、鋼片琴之類的也算是必備的玩具,Youtube上的音樂資源也相當豐富。不過,我仍然堅持要安排他嘗試一下音樂啟蒙班,讓他自小做有系統的音樂根基訓練和培養對音樂和藝術的鑑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