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婷尹.攝影/程天佑、甘岱民
每週二和週五,埔尾社區會聚集一群志工阿姨、叔叔,在社區協會的集會所準備施展廚藝,讓前來共餐的社區居民大飽口福,開心地共度午餐時光。
埔尾社區是北埔鄉人口最密集的村落,占鄉內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因此社區協會的志工也較其他村落多一些。拍照這天,我們在現場見識到阿姨們的真功夫。從煸豬油開始,眾人分工合作依序蒸米、炒料,包粽的前置作業就得花上近兩小時;但開始包粽之後,阿姨們各個手法俐落熟練,不一會兒就完成一串串的粽子。
客家粽的粽葉大多使用竹葉,吃的時候會聞到淡淡竹香。除了端午節時會準備粽子,平常也可以將粽子當作正餐填飽肚子,簡單熱一下就能享用。
此次為我們居中牽線、人稱「陳媽媽」的吳碧嫦女士,不僅是社區協會裡的核心人物,與先生一起籌辦社區共餐、課程等活動,本身也承襲母親手藝,四十年來經營一間小店販售菜包、粽子等米食。陳媽媽表示,目前志工們得要在協會門前煮食,人車往來稍感不便,因此協會正在規畫打造廚房,未來大家就能有更舒適的空間下廚,繼續用美食串起鄰里間的情感。
共下做粄仔 kiung+ ha+ zoˇ banˊ
客家粽 zungˇ er
作法:
- 糯米:首先將糯米洗好、泡水2小時。大火蒸10分鐘後,轉小火繼續蒸約30分鍾。蒸好的糯米入鍋,加入適量醬油炒香。
- 餡料:用豬油分別炒香豆干丁、豬肉、香菇丁和蝦米,最後將全部的炒料與蘿蔔乾混合,加入適量的鹽、胡椒粉拌炒均勻。
- 將兩片粽葉一正一反交疊,以中間為中心點凹摺成漏斗狀(留約2/3空間來包料),漏斗末端要反摺一個摺角,以免餡料掉出來。
- 放入一些糯米壓實鋪底,加上適量餡料,再鋪上糯米。
- 捧住粽子的手可輕壓粽子的邊角塑形,另一手將粽葉蓋下來,順著粽體往下包覆邊角。多餘的粽葉順著粽子往左或往右摺,再用繩子綁緊,蒸過就可以吃囉!
本篇文章出自新竹縣北埔鄉公所發行之《恁香北埔》小誌。
指導單位|客家委員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新竹縣政府、新竹縣議會、北埔鄉民代表會
主辦單位|新竹縣北埔鄉公所、Boloye非洲實驗鼓團
出版單位|新竹縣北埔鄉公所
執行單位|見域工作室